孫鋼



文章摘要:目前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臨時用電存在很多薄弱環節,易引發觸電、火災等安全生產事故。本文簡要概括了項目施工過程中臨時用電安全防護措施的一些要點。
關鍵詞:施工現場;用電安全;安全防護措施
引言
隨著現代建筑業的蓬勃發展,項目施工過程中臨時用電的場所和次數不斷增加。而臨時用電因為設計、施工不規范引發觸電、火災事故頻發,造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據2017年《安全雜志》統計:施工現場觸電事故占施工安全事故總數的18~20%,事故起數是“五大傷害”事故中的第二位。因此,加強項目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強化臨時用電的安全防護措施,對于確保整體項目施工過程的安全無事故起著重要的作用。
1、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的必要性
依據《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技術規范》 JGJ46-2017的要求施工現場臨時用電設備在5臺或者設備容量在50 kw以上,均應編制用電組織設計。編制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的目的在于項目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有一個可遵循的科學依據,從而提高其安全運行的可靠性。
施工臨時用電設計包括繪制電力供應平面圖、電源的選擇及位置確定、施工現場總用電量計算、電線電纜的選擇及敷設等幾個方面。施工臨時用電設計應滿足優質、可靠、經濟、安全等要求。
2. 做好施工過程臨時用電設備的防雷及接地。
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工程專用的電源中的220/380V三相四線制低壓電力系統,依據《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技術規范》 JGJ46-2017標準應當符合下列規定:1、采用二級漏電保護系統,2、采用三級配電系統,3、采用TN-S接零保護系統
1)施工現場內高架設施及機械設備應當安裝防雷裝置的規定
2)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與保護零線連接是專用變壓器TN-S接零保護系統的基本要求。保護零線應由配電室(總配電箱)電源側零、工作接地線或總漏電保護器電源側零線處引出。(如下圖)
保護接零采用 TN系統時,工作零線(N線)必須通過總漏電保護器,保護零線(PE線)必須由總漏電保護器電源側零線處或電源進線重復接地處,引出形成局部的 TN- S接零保護系統。(如下圖)
起重機械上的電氣部分做保護接地的同時應做防雷接地,所連接的 PE線必須同時做重復接地。
3)嚴禁采用插頭和插座活動連接配電箱、開關箱的電源進線端。PE線上嚴禁斷線、通過工作電流和裝設開關或熔斷器。
4)總、分配電箱、開關箱選用能同時斷開相線和中性線的四極開關,單相回路應采用兩極開關,總、分配電箱、開關箱應放置于電源進線端并安裝電源隔離總開關,不能用漏電保護器或空氣開關作為隔離開關。開關箱中漏電保護器的額定漏電動作時間不應大于0.1 s,額定漏電動作電流不應大于30mA。
5)起重機、卷揚機等起重用電設備必須在設備配電箱中設緊急開關,以備在突發事故時能夠迅速及時地斷開電源。
3 控制好臨時用電線纜的敷設與安裝
1)室外電纜線路應采用具有保護性能的帶護套,電纜嚴禁沿地面明設,應穿管敷設、架空或埋地,避免電纜被腐蝕和受到機械損傷;室內電纜線路必須采用絕緣導線穿管,鋼索敷設或電纜沿瓷瓶絕緣槽鋪設;嚴禁將電源線直接綁在金屬固定物上。用顏色區分也是安全防護措施的重要手段,以下是母線顏色要求:
2)臨時用電線纜敷設的最小安全距離
線路的安全距離應當滿足《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技術規范》JGJ46-2017規范要求。假如因受各種因素造成實際距離達不到安全距離時,這樣就必須在做好遮攔圍欄、增設屏障和保護網的同時要做好接地等防護措施,在危險區域懸掛警示標識牌。
架空線路的邊線與在建工程(含腳手架)的周邊之間的最小安全操作距離:
起重機與架空線路邊線的最小安全距離
4加強手持工具和照明的使用和管理
1、手持電動工具
對起重機、行吊、鋼筋彎曲設備、木工設備等設備進行維修、檢查、清理時,應當首先將其開關箱分閘斷電,并關門上鎖。
2、照明供電
以下幾種特殊場所應使用安全特低電壓照明器。
1)電源電壓不應大于36V場所:人防工程、隧道、有導電灰塵、高溫、燈具離地面高度低于2.5M和潮濕等場所;
2)電源電壓不應大于24V的場所:潮濕和易觸及帶電體場所的照明;
3)特別潮濕場所、導電良好的地面、鍋爐或金屬容器內的照明,電源電壓不得大于12V。
照明變壓器嚴禁使用自耦變壓器,應當使用雙繞組型安全隔離變壓器。
結束語
本文目的在于提高項目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可靠性及效率,最大限度地防止觸電、火災的發生,達到保障人身安全的和減少財產損失的目的。總之項目施工現場臨時用電系統的安全防護措施是整個項目施工安全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才能實現項目整體的安全“0”事故。
參考文獻
[1]《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17》
[2]淺談建筑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管理
作者:孫亞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年第21期
[3]《施工現場安全漫畫集:讓安全永遠伴隨著我們》
作者:趙際萍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9-06-01
[4]《探析施工現場臨時用電的安全管理》
作者:蘆新華 王嵐 ?學術期刊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