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明顯,探測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值預報和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天氣預報更加精細、準確,但是頻發的極端天氣而引發的自然災害卻還是給我們帶來了沉重的損失,這就告訴我們,提升防災減災能力不僅需要科技創新還需要機制體制的創新。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建設,使得突發事件能夠第一時間上通下達,為防災減災提供及時決策材料,最大限度的減小極端災害性天氣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國家;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建設
我國氣象災害具有種類繁多、分布范圍廣、發生頻率高、危害嚴重等特點。而且各種各樣的社會安全事件、公共衛生事件也時有發生,因此,如何預報災害事故的發生尤為重要。近些年來,我國應急管理體系逐漸成熟,然而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卻不夠完善,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起到了嚴重制約作用。建立統一、權威的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對于各級政府準確把握綜合信息,做好處理應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國家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建設存在的問題
1.1預警信息的質量較低
自江西省國家突發事件預警系統投入使用以來,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首先對預警信息質量進行檢查,由于未按照標準要求對預警時間進行填寫,或發布內容、預警地區等與發布標題當中的預警級別與類型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錯誤填寫發布內容等都將對預警信息的質量及其可靠程度產生嚴重影響。
1.2市縣級預警信息發布不規范
盡管市級平臺系統已經升級,但是縣級發布單位往往無法以標準的預警發布方案為依據進行操作,依然采用市級賬號對縣級預警信息進行發布,導致發布的預警信息與編碼規范不相符合,不利于統計分析國家級與網站平臺。
1.3系統與受眾用戶的維護能力不高
自國家突發事件預警系統中接入縣級氣象災害預警發布以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級運行維護任務。而且在系統運行過程中極易出現推送失敗、傳送渠道不通暢等問題,對國家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在上饒市的使用效益產生嚴重制約。
2上饒市國家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建設思考
2.1創新首要是新體制新機制
在當下有些呆滯僵硬的體制內,需要的是敢為天下先的開拓進取精神來打破這種怪圈---有科技創新卻無用武之地、有體制機制改革動力卻無實際內容。在加快科技發展方式的轉變的同時,應該通過體制機制的完善,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互動結合,從而提升自身能力快速健康的發展。
中國氣象局全力推動建設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不僅有結合物聯網新時代的氣象技術創新,更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體制機制體系建設。現如今不僅中國氣象局成立了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省市縣全氣象系統都在推動設立預警中心,各地氣象部門通過成立獨立機構部門專為各種突發事件預警,這樣可高效實時預警全國各地突發的氣象災害以及次生災害等,中央省市縣可在第一時間同時接收到第一手實時資料,為中央及地方部門決策即提供了充裕時間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
目前江西建設比較好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有江西省氣象局和吉安市氣象局,參考兩部門的建設:
①成立機構,成立上饒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加快落實建設資金,將運行維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②統籌集約。對市-縣兩級預警信息發布平臺軟件進行統一開發,做好預警平臺與市大數據中心的對接工作,并做好與國家省市預警中心的信息資源共享等工作。共享大數據中心各類應急資源數據庫,通過大數據中心云平臺對各類預警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存儲。
③改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科研人員創造一個符合科學發展規律、有利于創新的科研環境。要把專業技術人員從繁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通過技術實踐來鍛煉領軍人才,通過科研培養和鍛煉團隊,通過持續支持來穩定和鞏固團隊,為打造好國家突發預警事件系統夯實基礎。
2.2創新需要結合當代新技術
當代互聯網以及物聯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傳播速度、深度、廣度都是突破人類極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就是以信息網絡高速、高效、廣度的特點進行創新開發,這里要轉變氣象科技創新整體發展思路,推動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促進業務技術創新上的新突破,圍繞業務需求部署創新鏈,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基于當下信息網絡建設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是氣象科技的一項創新,然而信息發布渠道拓展又是另外一項創新,傳統渠道有電視、報紙、廣播等,跟當下手機、電腦、電子顯示屏等新媒體渠道比較存在傳播速度慢、傳播范圍小等缺陷,在優化創新渠道和環境上有新突破,當前發布渠道有手機短信、新浪微博、12379網站等,還在進一步對接電話傳真、大喇叭、電子顯示屏等,還可以創新更多渠道比如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網絡電視等。這里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推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強化氣象科技創新的政策合力和疊加效應,逐步加大對業務系統的支持力度,不斷完善項目支撐創新的服務體系,為氣象科技創新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氛圍。
建立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中心,不僅要在氣象科技服務上有創新,更要在機制體制上適應新時代創新要求,這樣上饒市突發事件預警中心將更能為政府提供決策、為社會提供便利、為百姓提供實時訊息,最大限度的避免氣象災害以及次生災害等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裴順強,孫健,繆旭明等.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設計[J].中國應急管理,2012(08):32-35.
[2]孫健,白靜玉.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建設與應用[J].中國應急管理,2016(06):77-79.
作者簡介:彭維明(1988-)男,漢族,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人,本科學歷,工程師,從事氣象信息與裝備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