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君
摘要:我國十九大會議要求實現質量強國的道路,這就要求我國對市場監管體制下的產品質量進行嚴格的監督。本文通過對監督的主體、客體、范圍、內容等展開論述,并對監督方法和職能等進行詳細論述,希望能夠為促進我國市場監管體制下的產品質量監督提供一些值得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市場監管;體制;產品質量;監督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下,人們對產品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競爭激勵的市場中,產品質量決定著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而在企業競爭中為實現利潤最大化原則,產品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這就要求我國不斷強化市場監管體制下的產品質量監督力度,確保人們能夠享受到安全的產品。
一.產品質量監督狹義概念
政府對市場中涉及到公眾利益的產品,用技術的手段對其進行檢測,并使產品達到相關安全質量標準,這一行政治理過程就是產品質量監督。
(一)監督的主體
政府是對市場產品質量進行監督的主體。監督時主要包括兩個部門:第一,負責綜合性監督事物的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第二,負責專業性監督的部門,配合市場監管部門工作的機構,機構主要負責農產品和藥品等領域。這兩個部門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對市場上的產品進行質量監督,保證其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是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職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商務部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執法以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辦公室等職責整合,今后由市場監管系統負責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是脈絡清晰的。
(二)監督的客體
產品是產品質量監督的客體,市場監管部門日常監管工作,主要是對工業產品和食品等展開監督檢查。產品從設計到成品都離不開人的參與,但在產品質量進行監督的時候,主要是針對產品這個物質展開的,通過對市場活動秩序的規范,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為人們提供安全的消費環境。
(三)監督范圍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的參與度明顯下降,但在產品的生產活動中,政府必須肩負起自身的職責,對市場秩序進行有效維護。當涉及公眾利益產品的時候,若質量出現問題,會對社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政府要對這類產品進行監督,并代表人民行使權力。所以政府對產品質量監督的范圍是以產品是否涉及到公眾利益為標準的。只要是涉及到公眾利益的產品,政府就要對產品的質量安全等進行義不容辭的監督檢查。
(四)監督的內容
政府對涉及到公眾利益的產品進行監督,監督的部分一般指產品質量安全和環保等內容。所以政府在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的時候,要嚴格按照產品質量法進行,讓產品的質量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以此保障人們的身體安全和財產安全。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產品質量的監督力度,保證人們的消費安全。而對產品質量監督內容的鎖定,這也體現了政府對其職能進行改革的決心。
(五)產品質量監督的方法
政府對市場上的產品進行監督的時候,一般將抽查的結果作為政府處理的依據[1]。我國相關部門依照法律對產品質量進行抽查,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產品進行重點監督,保障消費者能夠安全消費。抽查的樣品主要以在市場上流通的產品和倉庫中的庫存產品為主。同時國家還規定在監督抽查中上級抽查過的產品下級不得重復抽查。公眾若對抽查結果有異議,可在收到檢驗結果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提起申請復檢,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對此做出復檢結論。
當抽查的產品質量不合格的時候,政府相關部門對企業做出行政處理。產品不合格者,政府相關部門對企業進行限期整改,若期限內未完成整改的,由省級以上的人民政府對產品質量監督部門予以公告,公告后還未整改的,責令停業,整頓后產品質量還不合格者,吊銷其營業執照。在政府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時,要確定一點,強制性認證不是政府產品質量監督的手段。強制性認證是市場化中的治理手段,也就是說是非政府監督手段。
(六)產品質量監督的特征
政府對產品進行的質量監督,一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強制性。對依法進行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生產者、銷售者不得拒絕。政府部門對涉及公共利益的產品進行抽查,為的是保障產品的質量安全,防范出現重大產品質量事故和系統性質量安全風險。抽查合格與否,取決于可能造成危害的指標。因此,抽查是工具,采取隨機的方式,進行抽樣檢測;標準是依據,用以劃分抽查指標的性質,合格還是不合格,在安全范圍內還是超出了安全范圍;危害性評價是基礎,對抽查的量化指標做定性結論,必須建立在這些量化指標與危害性的關系上,對質量風險的控制,是產品監督行政的特點,也是產品質量監督行政的基礎。所以政府部門行政的過程應當是:科學地做出檢測指標與危害性之間的評價——強制性標準——產品質量抽查——質量安全監督。所以說危害性評價是產品質量監督對抽查結果進行判斷的基礎,并以此為依據做出的行政處理。
二.廣義的概念
對產品進行質量監督是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組織和企業等進行共同管理的方式[2]。因此,廣義的產品質量監督互動中要包括企業、社會組織和政府。人們還將政府在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外的治理手段也納入到市場監管體制下的產品質量監督中來,這些手段包括協調機制、激勵等,通過這樣手段提升產品質量,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實現。
今年我國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組建,標志著市場監管體系的確立。從此市場監管統一化,同時也是實現市場競爭和諧有序的關鍵因素。對市場中產品質量的規范可以細分為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這三個內容也是規范市場秩序的主要內容。在市場監管體制下的產品質量監督,就是為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提高產品質量,讓消費者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消費。
(一)基本職能
由產品質量監督的狹義概念決定政府職能,主要職能是政府對市場上涉及公眾利益的產品,通過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監督[3]。同時,政府要加強市場中假冒偽劣產品的監督治理力度,保障人們的消費安全,促進社會效益的安全實現。
(二)延伸職能
政府部門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進而提高產品質量,保障市場經濟穩定發展。國家行駛其職能,研究一個地區的發展戰略,并通過產品質量的提升,實現強國戰略。積極推廣現代質量管理理念和技術,加強國家品牌計劃的實施力度,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過來通過對產品質量的控制,能夠促進我國質量強國戰略的部署,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宏觀調控。
三.結語
市場監管體制下的產品質量監督有助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實現政府職能,促進我國經濟和諧穩定發展。政府通過強化對產品的監督檢查,促進企業提供更好的產品,保證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促進質量強國戰略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曉暉. 消防產品市場監管體制的法律完善[J]. 低碳世界,2017(23):284-285.
[2]劉威. 淺析消防產品監督管理[J]. 消防界,2016(9):25-25.
[3]陳曉暉. 消防產品市場監管體制的法律完善[J]. 低碳世界,2017(23):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