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當下,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推進刻不容緩。破解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關鍵詞:社會治理現代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1.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涵
在我國,社會治理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政府組織和主導,吸納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多方面社會力量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活動。社會治理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協同作用,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社會治理現代化包括各方面的科學管理,在施行主體上,是社會多元主體的高效協同治理;在實現方式上,要求法治、德治、自治和共治共同推進。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就是要通過積極構建良好的社會治理體系、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達到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不斷實現上述社會治理內容的動態提升的過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良好的社會秩序、有效的社會治理,使人民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2.新時代對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出新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代明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變化了的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都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發展的領域,而是拓展到了社會發展的領域,這就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改變社會領域、社會建設相對滯后的局面,要實行彎道超車,加大力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這就決定了我們要加強社會建設,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就需要致力于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二、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需要破解“三個難題”
社會治理的核心是“國家-社會”權威的空間組合關系。
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意味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社會治理仍要著重國家和社會關系的重構、政府運作模式的變革、政府-市場-社會三元結構的形成、廣泛的公民參與和政府過程的公開透明等。國家和社會關系的重構實質上是國家和社會權威的的空間組合關系。無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還是擴展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依據我國社會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的現情,當前社會治理需要大力提升社會在“國家-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獨立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加強市民社會的培育的過程中國,弱化國家力量,消減國家權威,而是要努力實現“國家-社會”的正和博弈,構建“強國家-強社會”的新型組合關系。如何平衡組合國家和社會之間的權威關系,達到“國家-社會”的正和博弈的理想狀態,是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要破解的難題。
2、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構建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多領域,是個跨領域的綜合性、系統性問題。
從縱向治理結構來看,國家治理體系主要包括政治治理、經濟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五大體系。但是這種人為劃分體系的思路,不可能割裂作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所構建起來的系統、整體的治理格局。它們之間勢必存在無法隔斷、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五個體系之間都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容,協同共進的關系。
從橫向維度來看,社會治理結構包括“治理主體是誰及治理主體之間是什么關系”、“治理客體是誰及治理客體之間是什么關系”、“現代社會治理主要發揮什么作用”、“如何保障構建的社會治理體系有效運轉”、“具體靠什么手段進行社會治理”等問題。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主體之間協同合作;社會治理客體是整個社會系統,包括作為社會系統子系統的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生態領域和社會領域,它們之間是相依相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社會治理通過有效動員、組織、協調等功能,爭取最大社會共識、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合力,為深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改革服務;構建好治理主體、明確了治理客體治理功能后,還要有一套完備的法律和制度體系,來保障和激勵多元化主體潛力和活力、共同協作;在具體的社會治理行為中,需要法律、行政、經濟、道德、教育、協商等多元方法和手段的協同使用。
3、社會治理是一種長期性的動態治理,這其中充滿著思考與實踐的相互約束、挑戰和促進。
社會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在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上,使得廣大人民有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這“三感”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提升的動態體驗,并且在具體的社會治理過程中,“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答案,每個具體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困難和苦衷”,這就需要我們的黨和政府動態掌握現實需求,通過制度的設計和不斷完善加以系統解決。
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努力方向
1、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中國共產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流砥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者與踐行者,黨是領導一切的。在社會治理中,我們同樣要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導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這樣才能避免社會治理各自為戰甚至相互掣肘的局面,形成齊抓共管、分工協作的合力。在社會治理多元主體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劃清政府內部政治職能和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職能之間的界限;借用掌握的資源要素優勢,法治和德治雙管齊下,積極調動公眾、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動性;培育規范的、獨立性強的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的公共服務,使其能夠有效參與治理。各級社會組織要依法自立、自律和自治,要在表達訴求、規范行為、服務社會、社會監督和配合政府方面積極發揮社會潤滑劑的作用。公眾在期許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高質量的社會服務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民主素養,特別是責任意識、法律意識、民主意識的自我提升,積極投身于社會建設中來。唯有完善的社會治理體制,才能真正實現黨委領導,政府與社會組織及公眾之間良性互動,才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才能構建社會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
2、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作用。科學的社會治理理念和有益的實踐經驗唯有轉化為普遍適用的制度,才能成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當前,我國社會矛盾多出于群眾利益訴求。因此,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不能僅止步于維穩,而是要堅持維權和維穩相統一,確保群眾的正當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和保障。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我們要牢記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和提升應急協調聯動能力。
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我們要寓治理于服務中,以突出的治安問題為導向,以使廣大群眾能夠獲得安全感和精神滿足為目標,加快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健全社會心理預測機制、社會心理疏導機制和危機干預機制,引領價值取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規范社會行為,構筑社會心理防線。
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3、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現代社會是個跨界性關聯性強的風險社會,沒有哪個地方、部門、方式不需要協調配合,社會治理又涉及到多個方面多個環節。因此,需要在工作理念上融合聯動,通過信息資源共享等方式使各類社會資源優化整合;在責任主體上要開放共治,確保治理主體多元、各主體職責明確。
法治是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基本路徑,也是確保社會治理規范化、科學化和權威化的最有力保障。各治理主體在運行機制上要以民主法治為保障,將社會治理工作納入到法治化軌道。推動形成普遍信仰法律的社會氛圍,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對法律手段“想用”、“會用”、“管用”。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在社會治理方面,也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利用數據網絡平臺作用,促進條塊高效深度融合,提升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當今社會日趨多元化,社會治理也日趨復雜化。面對我國公民各種利益訴求數量上的急劇攀升和種類的日益繁多及復雜化,通過專業人才從事專業性的社會治理工作,增強社會治理的專業化水平,也是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紅文.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一項偉大的事業[J].人民論壇,2017.
[3]陳進.公共政策決策民主和“理性的胡鬧”——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研究[J].理論觀察,2018,(9):90-93.
作者簡介:胡燕,中共含山縣委黨校講師,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