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鵬 白璐
摘要: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已經建立起一支龐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和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軍工科技企業先進的裝備,增加就業,刺激經濟復蘇和發展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在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促進和帶動國民經濟的高技術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在新時期下,軍工科技企業如何發揮自身特有優勢,如何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在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大戰略目標作出應有貢獻,本文予以淺入探討。
關鍵詞:科技創新;軍工企業;拓展服務
2016年,是全國科技工作者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的5月,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下稱“科技三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薄坝卸啻髶敳拍芨啥啻笫聵I,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闡明科技實力、創新發展對中國進步的意義。
在“科技三會”上,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這一目標為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國科技實業發展目標劃出了路線圖: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軍工科技企業改革發展統一了思想,而他提出的五點要求更是指明了奮斗的方向:“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難題;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科技三會”上的重要講話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這為在中國科技創新一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軍工科技企業提出更高的希望和要求。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起一支龐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和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國家,這期間,軍工科技企業在提供先進的裝備,增加就業,刺激經濟復蘇和發展上貢獻巨大,同時在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促進和帶動國民經濟的高技術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切合時代發展潮流,創新是軍工領域的根本
1、更新互聯網思維,挖掘軍民融合戰略創新性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要求成為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當今工業互聯網已成為各主要工業強國實現智能制造、搶占國際制造業競爭至高點共同選擇,我國幾乎與美德發達國家在同一時期提出了建設工業互聯網的構想,并相繼發布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發展戰略。工業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存在緊密的聯系,我們當前正處于一個全球化、通過科技進步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轉型,改變我們的社會管理結構,改變我們的經濟結構的重大階段?;ヂ摼W的應用進一步改變了我們整個人和人、企業和組織、組織和人之間的距離,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有機會能更高效地享受社會上的各種信息資源,從而改變過去我們在通信上、在眾多信息掌握的形式上的方式。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在新常態下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國有重點骨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實踐。
作為軍工科技企業,一定要思考,在這樣一個巨變的過程中,我們如何找好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夠在這個巨變的過程中快速發展,而不讓變革的巨浪將我們擊沉。軍工科技企業要想實現“由軍工大國向軍工強國邁進”,就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努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緊緊抓住科技創新不放松,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圍繞軍工產業領域以及軍民融合戰略性高技術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開展系統性創新。
切合時代發展潮流,創新是領域與其他領域融合創業的根本,有了創新才能拓展服務領域,才能形成新業態,注入新活力。當代軍工科技企業應本著“市場導向、總體牽引、資源共享、能力協同、互利共贏”的原則,解除自我束縛,積極探索商業軍工發展路線,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以資源共享、能力協同、互利共贏“三大目標”為導向,解放思想,創建以軍工內部工業互聯網、國際工業互聯網為平臺,實現打造制造與服務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新業態體系”。如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平臺—航天云網,便是依托創新性的科技服務打造航天新業態,為航天創新科技服務的逐步探索提供有力支撐。
2、運用系統工程學思想,大力強化“三創新”,推動創新舉措落實
軍工科技企業應在技術、商業模式和管理同步創新,簡稱“三創新”。軍工科技企業應強化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提升科技創新成功率和促進產業升級的實效。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運用系統工程思想,建立以決策層、管理層、技術實現層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管理架構,完善有利于推動創新舉措落實的規章制度體系。
在具體操作的同時,不應千篇一律,毫無重點,應按照“特殊問題特殊處理”的原則,設立“三創新特區”,通過特殊政策措施,如骨干人員持股、高端人才特殊薪酬、投資審批權限適度下發等,推動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在軍工科技企業相關產業創新方面按照“制度化管理、程序化運行、特殊問題特殊處理”原則,以設立“三創新”特區的方式,為相關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全方面政策保障,破除單純靠軍品求發展的觀念,樹立沒有軍品靠民品也能生存和發展的新觀念,樹立向市場要任務、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觀念,增強商品意識和市場觀念、競爭觀念,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和生產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在企業內部的配套改革和加強管理上下功夫,支持各類有獨到之處的技術創新概念先導性研究,進一步拓寬員工成長通道,激發創新活力。
二、解放思想,成果轉化是拓寬軍工領域與其他領域融合創業的出路
近年“達爾文死?!边@個新詞受到特別關注,這個詞簡單的說就是每一項新的技術從科研院所再走到產品市場當中會有一個地帶,這個地帶科研院所也不愿意涉足,市場的企業也不愿意涉足,原因是可能需要大量的經費的投入,一時半會也產生不了效益。在如今特別是國有軍工企業轉型和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如何用一個有效的模式能夠幫助新技術盡快地走向市場應用,這個問題其實在軍工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兩層含義:一是科技成果轉化,二是企業如何能夠利用好科技成果,能夠進行轉型升級,更好地發展。
1、多手共抓,促進軍工領域科研成果轉化
我國改革開放40年,我們從很多軍工領域通過科研成果的轉化,獲得了發展的很多機會。如何能夠給軍工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方面是在體制制度上予以保證。另一方面,在科技成果產生的環節,主要是激勵作用,要給科研人員、給創新主體提供足夠的政策環境,讓他們有積極性去做。對形成的科研成果要對個人予以肯定,如給予榮譽、給予相應的精神上以及物質上的獎勵,同時也應把成果轉化之后帶來的效益和個人利益掛鉤,這樣便能帶動更多的軍工科研人員投入到科技創新、科學技術研究當中。
我們應該創造一個空間,讓科研人員能夠安心搞科研。同時,轉化的環節應該由從技術研發這一頭,應用基礎研究這一端安排相應的轉化規劃,所有的科研項目當它一開始啟動的時候,就應該有對它是否有科技成果形成的時候檢查它的轉化能力,同時需要檢查確認項目是否做到了轉化。對待一個科研項目成果的水平也要檢查它是否具有成果轉化、成果應用的水平,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來進行系統評價。
2、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拓寬軍工融合創業渠道
我國軍工科技企業應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對于現有的軍工企業,應實行“以國有獨資為主,多種資產經營和產權形式并存”的改造辦法。對于承擔裝備科研生產的重點軍工企業,應采取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對資產進行戰略性重組,建立有競爭實力的大企業集團,將這批重點軍工企業做精做強。對于軍民通用性強的以軍為主的零部件生產企業或以民品為主的生產軍工企業,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通過引入競爭,從根本上搞活企業,使其不僅能出色地完成國家的軍品任務,更在民品市場上大有作為。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漸次展開、國際科技競爭愈演愈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亟待科技支撐的重要歷史關頭,中國軍工只有用“創新技術”和“拓寬服務”兩條腿走路,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才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真正實現“建軍工強國”的偉大夢想。
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發展,軍工企業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定義在實踐中表現出了種種問題。在新時期下,軍工科技企業如何發揮自身特有優勢,如何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在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大戰略目標作出應有貢獻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軍工:真正的科技創新[J].股市動態分析,2018(30):42.
[2]魏振濤,袁君,齊風杰,王志鋒,劉原棟,劉運峰,張穎異,趙輝.以科技創新帶動軍工科研院所快速發展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18(18):6+10.
[3]成卓.我國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模式、問題和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8(16):45-47.
[4]龐沖.關于軍工院所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8(15):34-35.
[5]周敏琦.軍工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機制探討[J].南方企業家,2018(04):225-227.
作者簡介:張志鵬,男,34歲,研究生,黨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六院210所高級工程師,從事宣軍工企業生產項目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