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繪畫藝術是兩個不同的繪畫體系,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觀念上的一些差異,才造成了他們的不同,也正是這些差異,才讓我們感受到不同畫風帶給我們的震撼與美感。中西方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各自的文化、社會發展水平有關,它們是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經過較長的時間形成的。
關鍵詞:中西方繪畫藝術 表現形式 差異
繪畫作為一種承載著文明的藝術,隨著地域文化的變化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從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繪畫藝術是人類精神創造的產物,由于生活環境、自然條件、文化底蘊和哲學觀念的差異,使中西方繪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西方繪畫的差異表現在繪畫題材、表現形式、審美情趣等方面。在表現形式上,中國畫強調運用線條,而西方繪畫強調運用光和色來塑造形象;在本質上,西方傳統繪畫注重客觀“現實”,而中國繪畫注重主觀“意境”。
中國畫以水墨為主,基本上是由線條和大墨點、細墨點組成的,講究線條的表現形式。西方傳統繪畫關注現實光線和色彩的表達,需要巧妙地分析光影和空間的構成,這和中國寫意用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歷史背景
公元14世紀到17世紀,儒家和道教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主要流派。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國家,當時人們追求人與自然統一的境界,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當藝術家的繪畫作品想要表現出內心情感世界時,便會主動借助大自然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中國畫還注重情景呼應,把自然事物引入畫面,并融入主觀情感,借助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意趣,從而形成了中國畫以意境為核心的藝術思維方式。西方思想主張不應受自然的約束,西方人崇尚用自己的力量征服自然,處于一種斗爭的狀態,畫家用光、色、形來表達客體與自己的對立。西方古典繪畫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許多畫家以傳播宗教思想為目的,在整體的繪畫風格中表現出宏大、崇高、野性。
二、空間表現
西方繪畫以崇尚形式與理性的哲學思想和美學的審美價值取向為基礎,強調寫實與物象的再現。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繪畫注重寫實,運用透視原理和明暗畫法來表現物體的體積、結構和空間,注重焦點透視,它客觀、科學地反映了事物的表象。這種畫法使西方人著迷,并使他們不斷去鉆研,這一時期繪畫方法的理性的探索對透視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實遠虛、近大遠小是透視最常見的原則,在空間表現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元、明、清時期,中國畫的空間表現也具有近實遠虛的特點,但空間不是從同一個角度,甚至不是在同一個地平線上,在透視中進行點透視與散點透視的組合,畫面講究意境和神韻,感性勝于理性。從公元14世紀到17世紀,高度的概括和無限的想象形成了中國繪畫藝術追求人與自然統一的藝術境界,而此時的西方繪畫藝術則追求寫實。這兩種文化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只有清晰認識,深入探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促進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
三、繪畫題材
從公元14世紀到17世紀,政治題材的繪畫作品很常見,其由君主的喜好為主導。西方早期繪畫的基礎來源于宗教文化,所以題材的選擇主要是表達宗教思想,大部分是《圣經》中關于圣人的傳說,在題材選擇上不夠廣泛。中國畫注重以“造化為師”,通常喜歡從自然中選擇繪畫主題,希望在作品中描繪出符合主觀感受的理想世界。
四、色彩概念
在繪畫藝術里,色彩是一種非常直接的表現手法,它有著獨特的感覺和魅力。西方藝術家通過觀察、研究和再創造,來追求色彩的表現。西方古典繪畫崇尚寫實,主要是模仿自然界的事物,強調理性的認識而不是感性的表達,遵循自然規律,從透視、造型、色彩等不同角度表達物體形象的準確性和逼真性,追求真實的藝術精神。而中國畫主要是水墨表現,所用的毛筆、宣紙、墨汁、礦物質顏料都是獨一無二的,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相比西方繪畫藝術,有著濃墨重彩的風格,中國畫也使用淺色,一般先用墨色來繪制圖像,再用色彩淡染,色調質樸、單純,其中“書畫同源”理論,強調書法入畫的應用,更注重書畫中表現技法、審美理念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中國畫憑著其獨特之處在畫壇上獨樹一幟。
五、畫幅尺寸
觀者通過繪畫作品來感受藝術家想要傳遞的信息,其中畫幅的大小對藝術家的情感表達有一定的影響。筆者認為,畫幅大小也是一種表現手法的體現,即使是同一作品,不同的尺寸也會給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元、明兩代的畫幅大小不一,沒有特別大或特別小的畫。而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畫的尺寸往往很大,為了突出人物在繪畫中的特殊貢獻和英雄事跡,大畫幅往往會贏得觀眾的青睞。
六、結語
中西方繪畫藝術表現形式的差異,豐富了全球的藝術文化寶庫。文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藝術也是。對于中西方繪畫藝術,我們要深入探討,取其精華,發揮我們的創造力并將其用于藝術創作之中,這樣才能促進中西方繪畫藝術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宗白華.藝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劉璐,女,碩士研究生,新疆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油畫)(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