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席恒
摘要:本文以XX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為研究對象,從環境污染、環境資源破壞、環境地質災害等方面,分析了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隱患。并對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進行了進一步探究,以期為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優化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
前言
XX有色金屬礦地處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礦區最高溫度為42.6℃,最低溫度為-15.4℃。年均降水量為188.6mm。XX有色金屬礦礦產資源品種較多,鐵、鋁、銅為該礦區主要開采金屬類型。由于XX有色金屬礦大多為露天開采模式。在露天開采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本文對XX有色金屬礦開采階段環境隱患及保護治理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具體如下:
一、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隱患
1.礦山環境污染
XX礦區有色金屬露天開采模式對周邊礦山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礦山廢水排放、固體廢棄物排放等幾個模塊。其中廢水排放大多通過礦山巖溶漏斗或洼地的存在,直接污染地下水;而固體廢棄物排放,則會間接污染礦區周邊土壤。
2.礦山環境資源破壞
有色金屬露天開采模塊除破壞礦山地貌之外,還會對水環境、土地資源造成破壞。如礦區排水及廢棄物排放,可掩埋水源,繼而破壞區域水平衡;而有色金屬露天開采階段廢石塊堆疊、尾礦庫等的存在,會占壓大量土地資源[1]。且采礦活動的發生也加劇了崩塌、滑坡、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發生概率。
3.礦山環境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有色金屬露天開采中最嚴重的問題。XX礦山地質災害的出現,不僅會影響礦區環境形態,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財產損失。
二、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
1.礦區環境保護
首先,XX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在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保護中的監管職責,在劃撥專項礦山治理資金的基礎上,構建多元化資金籌措模式。為礦山環境治理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相關政府機構可以改善礦區環境質量為主題,依據礦區環境特點,構建長期礦區治理方案。為礦區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開展提供有效的指導。
其次,XX地區政府部門可在嚴格新建礦山審批程序的基礎上,依據礦產礦山建設最低開采規模指標,制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降低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數量及規模。同時相關政府機構可借鑒日本管理經驗,協同相關礦山開采企業,構建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即設置《地質環境管理條例》,明確規定礦山開采企業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中的職責。督促礦山開采企業將環境投入資本與生產總成本核算有機整合,降低有色金屬露天開采中不規范開采行為對礦山環境的影響。
再次,針對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歷史遺留問題,XX區域政府機構可以“誰破壞,誰治理”為原則,協同中央部門、礦山企業共同為礦區生態治理提供資金支持。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完善礦區環境管理體系。以新型工業化為目標,強化環境資源保護。同時以立法的方式,打破以往條塊分割管理的礦山開發環境管理模式,制定系統的礦山環境管理及污染監測機制。結合礦山環境審核評議系統的設置,可為礦山環境綜合保護治理提供有效的指導。
最后,為降低有色金屬開采階段廢棄物堆積對礦區環境的影響,礦區開采人員可開展尾砂、廢石二次利用工作。以XX礦區新冶銅礦尾砂為例,XX礦區新冶銅礦中含有36.89%石榴石,儲量達1135*106t,包括鈣鐵石榴石、鈣鋁石榴石等幾種類型,內部還有鉑、鈷等多種元素。據此,XX礦區開采人員可對新冶銅礦石榴石回收進行研究。進行廢棄石料二次冶煉,提高礦區廢棄物經濟效益。
2.礦區環境景觀恢復治理
為最大程度降低有色金屬露天開采對礦山環境的破壞,相關人員可在階段開采中,綜合調查分析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區開采范圍、廢棄物占地情況及開采坑數量。以此為依據確定階段景觀恢復治理周期。礦區環境景觀恢復治理主要包括采礦區生態修復、廢石場生態修復、工業聚集區生態修復三個模塊。
首先,采礦區生態修復主要是在開采后礦區臺階位置進行一定規格溝槽的挖設。一般溝槽規格為0.50m*0.50m[2]。在溝槽開挖完畢之后,進行客土回填。并進行爬山虎等植物的重視;而在有色金屬開采坑底部,可進行樹坑挖掘并回填客土。隨后種植楊樹等樹木,保證采礦區生態功能有效恢復。
其次,在廢石場生態修復過程中,XX礦區開采人員可在廢石場廢棄物清除完畢之后,進行樹坑挖掘。并回填客土,栽種樹木。樹木的合理栽種,可以避免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概率。
最后,針對工業聚集區生態破壞情況,相關人員可在工業場地基礎設施拆除之后,挖掘樹坑回填客土。并栽種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樹種。同時在露天采坑復墾綠化排土場周邊制作0.55m土擋,在土地平整后覆蓋0.35m表土層,進行槐樹、榆樹的栽種,降低區域水土流失。
3.礦區地質災害防控
首先,針對XX礦區崩塌、滑坡、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問題,XX礦區開采人員可在風險隱患較大的位置設置監測節點。在監測節點設置完畢后,綜合采用巡視、儀器測量的方式,每天檢測一次并記錄監測結果。同時在區域內存在地表水源的位置,加密設置水質監測點。
其次,依據前期監測結果,開采人員可采用科學規范的布局方法,依據臺階式開采原則,進行邊坡角的預留。并延展開采坡面長度。結合斜坡位置結構破碎帶的及時清理,可降低滑坡風險。同時針對有色金屬露天開采階段出現的小規模崩塌情況,開采人員可依據邊開采、邊清理的方式。在某一臺階開采完畢之后進行全面清理,降低地質災害危害程度。
最后,在有色金屬礦閉坑之后,XX礦區開采人員可對原有崩塌位置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逐一排查。并采取削坡、危險巖體清除等處理措施。
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有色金屬露天開采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污染、破壞問題,相關政府機構應明確自身在礦山環境保護治理中的職責。加大礦山環境資金投入,鼓勵區域企業或其他部門加入到礦山環境治理中。以礦山環境治理、礦山地質災害防控為要點,在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區設置監測點,依據監測結果制定合理的地質災害防控及生態環境恢復措施。保證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均衡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幸. 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研究[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6):256-258.
[2]關凱,薛凱,孫成剛. 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環境保護及生態治理措施探索[J]. 世界有色金屬,2017(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