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宏
摘要: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結合課堂實際介紹了創設多種情景的方法與應用。
關鍵詞:情景教學;課堂效率
1 組織有趣的資料,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
生物界豐富多彩,生命之謎,魅力無窮,而且生物學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組織好形式多樣的、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就能創設誘人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主動探求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如講“基因突變”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們國家最新的基因成就、介紹繪制人類基因組圖譜工程等高新生物技術,必然會引起學生去探索自然界奧妙
的興趣,學生在學習情緒高漲的情況下,取得的教學效果肯定會令人滿意。又如上“細胞生活的環境”一節時,向學生播放在不同環境下生存的各種生物的錄像:生活在干旱沙漠的仙人掌,葉和莖的變態是其對缺水環境的適應;而雨量充沛的熱帶雨林,植物葉片往往較寬大,這也是對環境的適應;一些色彩斑斕的
小蟲,看來并無善意,它們身上的惡臭或毒毛令人“望而卻步”;而有些小動物卻很懂偽裝自己,讓你“視而不見”;還有,在草原上生活的動物在“競跑”;森林里的動物在“捉迷藏”……這些生動的畫面讓學生過目難忘,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很愉快地掌握了有關知識。[來源:學|科|網Z|X|X|K]
2 ?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創設生動的語言情境
平鋪直敘、枯燥乏味的語言,像催眠曲一樣,使人昏昏欲睡。而生動、形象、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用強烈的情感語言創設情境,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產生一種需要學習的愉快感
覺。例如:在講述DNA的空間結構時,教師可形象地比喻:“DNA分子好似向右盤旋而上的摩天大廈的樓梯,兩條排列在外側的主鏈是樓梯的扶手,排列在內側的堿基對好似臺階”。同時模擬一個從右而上的上樓動作,把抽象的空間結構,通
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動作表
達出來,讓學生在興趣很濃的情境中牢牢掌握DNA的空間結構。
3 ?善于撲捉學生動態,創設問題情境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
,要努力創設有趣味、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情境,才有利于實施啟發式教學。教師提出的問題,既是學生能解決的、但又不是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馬上能回答的,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這樣才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低于學生原有水平,也不能過于深奧,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以致挫傷學生的積極思維。例如:在講授“光合作用”一節時,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假如我們把地球上的綠色植物比作龐大的“綠色工廠”的話,那么,它的廠房是什么?有什么設施?需要什么原料和條件?產品是什么?工廠加工產品的過程是如何運作的?通過這些生動的比喻,學生
頓感趣味盎然,很快進入角色,積極探索有關光合
作用的奧妙了。另外,在教學的關鍵處巧妙地設置問
題情境,能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望,使課堂教學更生動。例如:在“水分代謝”一節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了解了滲透裝置必備的條件后,用掛圖向學生分析成熟植物細胞的結構,并設問:“成熟植物細胞與滲透裝置有什么相關性?”“為什么成熟植物細胞可被看成一個滲透系統?”“成熟植物細胞是如何進行滲透吸水的? ”通過設置懸念,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知識正向遷移,突破該節課的難點,也使課堂氣氛波瀾迭起。
4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實踐情境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證明假設、探索事物奧秘的根本手段,在生物學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實踐情境,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
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例如:在“水分代謝”一節的教
學中,向學生演示經筆者改進了的滲透作用實驗:1.大燒杯中使用溫清水,因溫水可使水分子熱運動速度加快,實驗效果明顯;2.往漏斗中滴加紅色墨水,使漏斗中的蔗糖溶液呈現紅色,易于觀察。并說明實驗裝置中的半透膜使用的是容易取材的雞卵殼膜。然后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結果,設問:“通過實驗看到了什么?這是一種什么現象? ”同時,為學生創設一個實踐情境:“若你來設計這個實驗,你將作哪些方面的改進,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這樣,以實驗設障置疑創設教學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的同時還創設了一種實踐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實踐,積極創新。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都積極思維,躍躍欲試。
總而言之,生物教師應確保課堂的趣味性與交際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盡量創設豐富而生動的教學情境,讓課堂變得五彩繽紛,充滿歡聲笑語,讓學生在融洽的氛圍里積極參與,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