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隆勝
摘要: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但是不少教師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還采用傳統的“應試教學”方法。因此,作為化學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不斷地開拓創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營造和諧、多于實踐類的化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實驗教學;觀察;生活;創新
通過學習新課標我們不難發現,課程目標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建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強調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對化學這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來說,無疑具有先天優勢,這些新的課程理念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落實和實施,都離不開化學實驗。下面筆者就如何搞好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進行探討。
一、尊重高中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習興趣
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存在差異,這導致了學生的化學成績有高有低。因此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化學教師要尊重高中生的個性差異,選擇符合高中生真實水平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高中化學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需要為高中生創造展示才能的機會,加強對學生實驗全過程的評價和指導,以激勵全體學生走上成功。比如講高中化學實驗《氨氣的實驗室制法》時,我先將反應原理寫在黑板上,2NH4Cl+Ca(OH)2?CaCl2+2NH3↑+2H2O,然后我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互動:“同學們,你們思考一下,這個反應能夠改寫成離子方程式嗎?”這時有學生能夠很快反應出來,他們回答是:“不能,因為是固體之間的反應無自由移動的離子。”我也會為化學后進生準備一些問題,如:“實驗室中氨氣是固體和固體加熱條件下來制取的,應采用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請同學們分析一下該反應生產的氨氣純不純呢?”后進生通過思考也能夠回答出:“不純,含有水蒸氣”。
二、注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演示實驗是化學實驗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演示實驗在化學教學中居于基礎性的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演示實驗。在進行演示實驗之前,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實驗的各方面內容,為演示實驗的進行做好準備。對于一些不容易把握的實驗教師在課下要進行演練,以確保課堂演示實驗能夠成功。在課堂上,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之前,要讓學生對實驗的目的、所用到的藥品、器材、實驗的操作程序等有所了解。在進行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必要時要做好觀察記錄,在進行實驗現象觀察的同時要讓學生根據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思考,不能夠只是看到實驗的表象,只是感覺熱鬧有趣。在實驗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共同的探討中得出結論。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需要學生集中精力觀察實驗現象,在長期的實驗教學中,經過反復的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必然會有所提高,對實驗中的一些細微現象也能夠察覺。在進行化學實驗時,一定要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讓學生懂得實驗操作容不得一絲馬虎,否則會導致實驗失敗,甚至帶來嚴重的后果。通過教師的滲透,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三、借助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借助多媒體,將一些重要的、實驗現象不明顯的或在現實實驗環境下難以完成的實驗進行模擬,既能彌補常規實驗儀器的不足,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刺激,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很好地理解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取得更好的實驗教學效果。利用計算機的模擬具有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快為慢、化慢為快、看不見變為看得見、抽象變為具體等優點,從而使學生很快地理解知識。
如電解的原理是通過微觀粒子的運動變化情況來解釋宏觀發生的現象,內容比較抽象。我采用了先進的教學媒體計算機,用計算機模擬了一個電解池的裝置,在電解池內的氯化銅溶液中繪出幾個帶有顏色的圓球,藍色的代表銅離子,綠色的代表氯離子;然后讓這些圓球動起來,先是離子的無規則運動,繼而是通電后的陰陽離子向兩極的定向運動,緊接著是離子到達電極上的放電過程;氯離子失電子變為氯原子結合成氯分子,電極上產生了氣泡,銅離子得電子變為銅原子,屏幕上析出銅的電極顏色逐漸變為紅色且逐漸加深;當氯離子失去的電子通過導線移向另一個電極時,微機發出“嘟嘟”的響聲,十分形象、生動,學生看了個個興趣十足。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開展家庭化學小實驗,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擴展和深化。例如,讓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廢棄的飲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輸液管、吸管等,制作反應儀器;用各類蛋殼、小石子代替碳酸鹽,用食醋代替酸等,均可設計出一系列的家庭化學實驗。例如,講過第一章第一節“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的測定”后,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一個家庭實驗;利用身邊的材料,驗證空氣中氧氣含量為21%(體積含量),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回家后,大部分同學會用茶杯代替鐘罩,用小盆代替水槽,用小蠟燭代替紅鱗,反復進行實驗。實驗成功了,總結出操作的要領:實驗不成果,分析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即使是同一個實驗,同學們根據選用器材的不同,設計出的法案也不盡相同,通過實驗,比較出不同方案的優點和缺點。在這樣的家庭化學實驗中,同學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的層面,選擇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設計,其中必然蘊涵著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必然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之目的。
教學質量的提高并不是依賴某一種教學模式就能夠達成目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教師在細節上廣泛關注每一天每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才能夠逐步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無論是增補實驗,還是改進實驗,所有的出發點應是圍繞學生的發展而設計,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之目的。
參考文獻
[1]樊耀平.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翻轉課堂的發展[J].考試周刊,2017(A4):141.
[2]許秀麗.高中化學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探討[J].中華少年,2017(33):150.
[3]談嬋荷.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17(0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