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麗
【摘要】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文明習慣都必須從大處著眼,從“小”訓練,按照小學生各年齡階段的特點,目標分解,小步向前,從學生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慢慢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使養成教育落實得更深入、更徹底,使每一個孩子受益終身。
【關鍵詞】說感受;出點子;嚴執行;立榜樣;勤總結;促進步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小學低年級階段,兒童的模仿性與可塑性強,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必須抓好抓實,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大處著眼,從“小”訓練。兒童的行為習慣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文明習慣等多方面,應根據各階段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目標分解,小步前進。下面就談談筆者是如何進行孩子愛護文具習慣的養成教育的。
一、觸目驚心,說感受
有些行為習慣,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沒有意識到應該這樣做,或者還沒能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意義。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有效方法,不露痕跡地教育學生,喚醒學生的意識,讓學生自覺進行反省,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讓他們覺得應該這樣做并樂意這樣做,形成自覺的自我激勵機制。
筆者和這屆青葵班的孩子相處轉眼已有兩年了,仍清晰地記得剛入學時每天都能在講臺上發現大量被孩子們“遺棄”的鉛筆、橡皮、直尺等文具,每天晨會課都會跟孩子們反復地強調,結果往往是情況好轉一兩天,之后又回到原樣,過了大半個學期也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不知不覺,那個巨大的塑料袋里已經裝滿了各種文具。顯然,反復地說教并沒有多大的用處,筆者決定改變策略。
結合語文課文《文具的家》一課,跟孩子們上了一節班會課“我是文具的小主人”。先讓孩子們看看被他們丟棄的文具們,并提一提裝著文具的袋子。有些個子小的孩子漲紅了臉也提不動。孩子們體驗之后,驚訝于竟然有這么多的“家人”被遺棄,感嘆于浪費了這么多的文具。接著播放鉛筆、橡皮、直尺等文具的制作視頻和貧困山區孩子使用的文具。孩子們流露出目瞪口呆的表情和一聲聲的驚嘆……顯然這一切沖擊著孩子們的視覺,震撼著孩子們的心靈。然后筆者讓孩子們說說此時的感受,有的說:“我們這樣做太浪費。”有的說:“原來這些不起眼的文具需要這么多人的勞動啊!”有的說:“我們今后一定要愛惜文具。”
二、群策群力,出點子
教育家陶行知說:“最好的教育是教學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班級工作人人參與,人人有義務,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在集體服務中既得到鍛煉,又可產生公平感,有利于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增強集體的凝聚力。
但是許多低年級班主任是全面型“保姆”,事事親力親為,絕大多數學生處于被教育的狀態,很難形成應有的責任感、上進心和自主發展能力。殊不知,低年級學生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也具有一定的民主管理班級的能力,只是需要不斷地加以引導。實踐證明,只要班主任有一定的耐心,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讓他們一起討論、商量,參與班級管理,從而形成民主協商管理班級的共識,定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
待孩子們有了深刻的認識后,筆者引導他們談一談以后如何對待自己的“家人”,有沒有好的措施來督促大家都能做到愛惜文具呢?大家紛紛獻計獻策,最后民主通過了以下幾條“計策”:1.文具上都貼上標有學號的姓名貼,每周總結一次;2.不慎遺失“家人”的孩子將會“貢獻”相應的班級獎品(新的鉛筆、文具、直尺等);3.當鉛筆用到小于7厘米的時候可以以舊換新;4.每個月評選出“文具之星”和最佳小組。
三、互相監督,嚴執行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貫穿在整個管理過程中。低年級學生的自覺性和自控力都比較差,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他們僅懂得了道理,如果沒有督促和反復訓練,短時間內又會恢復原狀。因此,班主任在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有耐心、愛心、慧心、責任心,不能操之過急。
有了“計策”,接下來當然就是執行了,但低年級的孩子往往是嘴上說到,行動滯后,所以同伴之間的監督就非常重要。可以將孩子們分成六個小組,讓孩子們推選出心目中的合格人選做組長,因為有了競爭,所以組員間互相提醒和監督就形成了。細心的、行為習慣較好的孩子自然會督促習慣較差的孩子,習慣較差的孩子也會在無形之中向優秀的孩子學習。孩子之間相互鞭策,相互影響,在悄無聲息中形成了愛護文具的良好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人。隊與隊之間的競爭,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使學生的個人行為受到集體輿論的制約,使他們對所在小隊和班級有一定的歸宿感和主人翁精神。
四、以身作則,立榜樣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班主任,身教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是學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樣,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態度、儀表、行為等方面,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和教育作用。身教這種教育方式比批評、責罵、訓斥更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在培養學生中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次下課后,筆者匆匆離開了教室,夾在書里的一支筆無意中掉落下來,因為走得匆忙,當時筆者并沒有在意。等到下午筆者到教室的時候,看到班級“文具收容所”里赫然放著筆者的那支紅筆,怎么辦?要求孩子們做到的,自己竟然沒有做到。反正孩子還小,不一定會注意到,就這樣當作沒看到?或者給自己找個高大上的理由?轉念一想,此時不正是以身示范的最好時機嗎?于是筆者拿出了一張姓名貼,寫上了學號“59”號,并在第二天晨會課時自我檢討,貢獻了班級獎品——5支紅筆,孩子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此刻筆者既在孩子們心中樹立了好榜樣,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又拉近了師生間的心靈距離。
五、循序漸進,勤總結
記得有位教育專家說過:“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是的,“夸”其實就是一種教育,這種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激發和喚醒。對于小學生而言,沒有什么比得到班主任的表揚與鼓勵更高興的事情了。班主任對學生既要適當地批評,促使其改掉缺點,又要加以鼓勵、表揚和激勵,以培養其良好的品行和習慣。
筆者利用每周班會課的時間,總結表揚一周表現出色或進步較大的孩子,再讓大家寫下自己認為表現優秀的孩子以及下周的努力目標。讓評選出的“小組之星”代表談談他們是如何共同努力的,是如何幫助“后進”組員的;讓評選出的“文具之星”說說自己是如何愛護文具的,是怎樣做“文具的家”的小主人的;要求貢獻“班級獎品”的孩子談一談遺失“家人”的感受,說說今后將怎么做……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努力,講臺“收容所”里的文具越來越少,“班級獎品”越來越少,而以舊換新的孩子越來越多。每周總結已經慢慢地變成兩周總結、三周總結……此時,愛護文具的意識已經慢慢地扎根于孩子們心中,并時刻指引著孩子們的行為。
六、家校合力,促進步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學校必須與家長取得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學生生活的一致,是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教師要非常重視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與合作,以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變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生教育是一個整體,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這個整體中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分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與家長之間加強溝通、合作,對學生教育成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學校教育只有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才能保證良好的教育成效。班主任要幫助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只有班主任、家庭明確分工,統一認識,協同步調,加強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保證最佳的教育效果。
筆者會每次將需要貢獻“班級獎品”的孩子學號以及被“遺失”文具發在班級群中,以引起家長對于孩子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視。當然在此過程中,有個別家長并不理解,他們只是單純地看到孩子的學號被公布在群里,需要花錢去買“班級獎品”,而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對此,筆者利用家長會的契機樹立家長們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他們科學的教育方法,多和孩子溝通交流,重視過程的轉變而不是簡單地看結果,提醒家長們可以有策略地讓孩子們獲得購買“班級獎品”的資金,人人爭做智慧型的父母。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時,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后來筆者還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在愛護文具的同時,還學會愛護一草一木,愛護公物……“愛護文具”好習慣養成,可以延伸養成整潔條理的習慣、獨立做事的習慣、有擔當負責任的習慣等等。一項好習慣的養成,可以帶來諸多受益。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就會慢慢培養出來。只要我們結合學生的實際,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傾注愛心,選準方法,就會使養成教育落實得更深入、更徹底,使每一個孩子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魏書生.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