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瑩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如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教學創新成為各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主要的教學研究課題。文章基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創新教學策略進行了具體而詳細的分析,希望能為其他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提供可靠的教學幫助。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策略
筆者認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和邏輯性強,這兩個特點決定了在教學創新階段教師必須要激發學生思考和實踐的興趣。這就是新課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策略的主體思路。那么應當如何激發學生思考和實踐的興趣呢?本文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為例,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改革創新的思路
新課程改革為初中信息技術改革創新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在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教師秉持人本教學理念,革新教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這是初中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一)堅持人本教學理念
人本教學理念是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重要教學理念,是新課改背景下指導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重要思想。新課改已獲得初中計算機教師的普遍認同和接受。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就必須堅持人本教學理念,發揮主導作用,將學生置于課堂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采用科學化、人性化的教學方法
科學化、人性化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兩點重要作用:第一點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期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深入學習研究計算機知識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第二點是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正確學習計算機,少走或不走彎路,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三)優化教學內容
這里所說的教學內容不限于教材內容,而是由學生自主搜集、整理的一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輔助性學習資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尊重學生的學習自由,積極組織開展計算機實踐學習活動,并鼓勵學生從不同渠道多多涉獵不同的計算機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能從已有知識中獲得思想啟迪,對其創新思維的培養非常有幫助。
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改革創新措施
(一)合理設置疑問導入教學內容
設置疑問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首要環節,其核心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探究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某些教師存在“嘩眾取寵”的問題設置方式,常常將一些看似高大上實則并無生活依據的問題搬入課堂,讓學生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要避免出現此類情況,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設置合理的疑問,即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置符合學生生活常識的問題,保證學生能聽懂。首先,教師要在備課階段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設置多個問題,組成“問題串”,以連續發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學習思路。其次,教師要根據教學重難點設置多個啟發性和引導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在重難點問題上多花時間進行探索研究,從而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并最終掌握知識。
以初中信息技術“文檔的編輯”教學為例,首先要設置“問題串”,例如“word文檔的特點以及作用”“2003版、2007版、2013版以及2016版word的區別以及適用場景”“word軟件的安裝步驟及使用方法分析”。如此,就能逐步深入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其次是要設置“重難點問題”。本節課的重難點是“word軟件的安裝步驟及使用方法分析”,教師可設置“不同版本word軟件的安裝方法區分”“用word打出《駱駝祥子》一文,要求字體格式正確”“word中如何使用快捷鍵實現快速換行、設置行間距以及查找和替換文本”三個問題,從安裝使用的角度讓學生掌握最實用的word知識。
(二)演示操作推進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是一門以操作為中心的學科,沒有什么方式能比演示操作更能切中教學要點,所以演示計算機操作步驟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步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導入演示操作時應注意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盡可能地選擇那些簡潔的信息技術進行演示,切莫讓導入環節占用太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第二個問題是要把操作過程同知識引導有機結合,直白來說就是教師要邊講邊做,引導學生的觀察思路;第三個問題是要將結論與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有效導入教學內容。
有關上述三個問題的分析,此處以初中信息技術“電子表格的制作”為例。首先,教師給學生演示如何繪制3×3的電子表格。其次,教師在演示操作的時候要引導學生觀察用了哪幾種方法,分別都有哪些操作步驟,然后讓學生嘗試用其中最復雜的一個方法進行實踐,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發揮好引導作用,讓學生的思路緊緊跟著自己。再次,教師要將結論同本節課“電子表格的制作方法”相結合,方便繼續推進教學過程。
(三)利用科技手段導入新課
科技手段多種多樣,包括多媒體設備、微課、網絡教學等等。這些先進的科技教學手段已經成為教師最重要的教輔工具,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實況適時選擇不同的科技手段,從而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以初中信息技術“計算機的發展歷程”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計算機誕生以來的形狀、大小變化,并對其主要的用途加以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依靠多媒體設備可直觀了解不同時期計算機的特點。其次,可利用微課詳細講解計算機的分類以及計算機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這部分內容由于知識量非常大,所以應用微課是最好的方法。再次,可利用網絡教學方式讓學生觀看有關計算機組裝、內部零件的介紹視頻,方便學生更直觀地學習計算機的內部結構。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合理設置疑問、演示操作以及利用科技手段這三項教學策略均以體現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性和邏輯性為核心,并嚴格遵循人本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實踐中提升信息技術學習能力。當然,上述教學策略只是筆者的個人淺見,尚有許多科學高效的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沒有提及,希望各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能夠基于本文的分析論點,繼續探究新的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從而推動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海霞.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術創新教學[J].學周刊,2018(36):202-203.
[2]何慶.基于新課改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創新探討[J].新課程學習(下),2017(05):13-14.
[3]史曉俊.新課改背景下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6(03):76-77.
[4]李鑌.芻議新課改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創新與實踐[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7(02):43-45.
[5]岳文彬.新課改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創新探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08):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