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蕙
【摘要】藝術職業學院學生有很強的藝術天賦,對藝術保持著高度的追求,但在文化課堂學習方面卻存在很多不足。探索適應新課程理念的藝術類文化課堂有效教學模式十分重要。提高藝術院校文化課堂教學質量,緊跟新課標改革步伐,促進學生合理發展,有效教學是關鍵,是學生增長智慧、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藝術職業學院;公共文化課;有效教學模式
一、藝術職業院校文化課的特性
藝術類院校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任務,以培養具有扎實的藝術功底、健康人格魅力的人才和為社會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娛樂為目的,是為了培育藝術表演、藝術設計、藝術教育及藝術研究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文化課教學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藝術類院校文化課在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方面有個性化的特征。藝術類專業的文化課教學在對象與內容上有著較強的不穩定性和特殊性。如:我院的京劇系和地方系的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會大量接觸到歷史上的典故、帝王將相的各種評說,以及中國古代史的戰爭、人物演繹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等,他們總喜歡學習中國古代歷史;音樂系的學生大多對古典音樂和西方音樂相關的人和事物感興趣;舞蹈系的學生一般來講更易接受現代歷史學習。學生的邏輯思維——坐而論道、紙上談兵的純理論思維較少,更多的是講究淺顯易懂、喜聞樂見的形象思維。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情感豐富執著,熱情奔放,思想常常呈跳躍性,在藝術方面的天賦很高,在藝術領域具有特殊的創造能力;有時還會“忘乎所以”,缺乏條理性,且情緒容易波動,文化課堂注意力易轉移;當遭遇挫折時易一蹶不振或自暴自棄。他們重視專業課,輕視文化課。大多數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把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專業課的研習上,無暇顧及文化課,或本來文化課就不好,希望從藝,另辟蹊徑。這給文化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困難。文化課是一種由語言來傳達信息、交流和灌輸的過程,由于學生特定的思維方式與心態,藝術類學生在接受語言信息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差。
二、藝術職業院校文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藝術類學生薄弱的文化課基礎、不良的學習習慣、部分突擊出的專業知識和強迫出的“藝術天賦”與“靈感”,給藝術職業教育文化課堂管理和教學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第一,教學方式的困惑。幾十年如一日的教學方式,老一套的灌輸法,學生文化基礎差,底子薄,聽不進去或不想聽,集中精力的時間短,上課效果差。傳統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授予,學生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
第二,學生的困惑。平時以自身的業務為重,輕視文化課。為了高考,學生多數還是埋頭于練習題之中,缺少邏輯分析與判斷。很多學生還是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課堂互動少,線上參與少,惰性與依賴性強。
第三,教材的困惑。新課標下的教科書內容多,范圍廣,考點多,課時少,完成教學任務的壓力很大。
第四,教學資源的困惑。新課程對信息量的要求增大,需要多渠道、多途徑獲得信息,對資料、設備等要求高,如VR眼鏡、智慧課堂等。這要求教師的知識儲備要多且更新要快。
第五,考試的困惑。期末考試時間緊,且與專業考試相撞,文化課考試作弊現象普遍,屢禁不止。高考時,藝校和普校試卷相同,對藝校學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雖然藝校學生高考分數要低很多,但能力要求和知識儲備并不低,所以用同一張試卷對藝校學生的文化知識進行考查的效果不很樂觀。
三、有效教學的理論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有效教學是通過科學的觀察和測量(優化教學過程)來考查教學的效果、效率。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當今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有效教學在主張教學效益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把有效教學理解為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是較為客觀的。這里的“發展”不僅僅是學生新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還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領。
探索適應新課程理念的藝術類文化課堂教學特色的有效教學模式,提高藝術類文化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新課程改革進程,促進學生合理發展,有利于師生角色轉換、教與學方式轉變和專業素質發展,有利于打造氛圍民主、充滿生機的陽光課堂。
四、踐行有效教學模式:初一評劇班一堂歷史公開課
(一)實驗思路、實驗對象和研究方法
1.實驗思路。本課題研究采用“先學后教—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問題指導—重復遞進—保障學生成功率”的教學模式,強調先學后教理念,貫徹以問題導練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手段,以小組探究為核心,解決學生低效學習、教師低效教學的問題。學生課前自主完成問題,實現自我評價;教師課堂引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師生共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2.實驗對象。初一評劇班全體學生和歷史課任課教師。
3.研究方法。充分體現實踐操作研究理念,本課題將綜合運用探究法、行動研究法,采取多角度、多層次、多元化的研究思路,讓學生自主運用學習材料、教學設備和展示方式,挖掘教室空間利用的多樣性,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力和課堂實效性。
(二)實驗的具體措施
體現新課程改革宗旨和理念的教學模式有很多,為了實現有效教學,而不是教師“自鳴得意、孤芳自賞”的精彩演繹,這堂課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采取以學生演講、演唱的形式完成教學任務。
1.教學目標:《中國歷史》七年級下第20、21課(人教版2001年)。
2.基礎知識:北京紫禁城、明長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光啟和《農政全書》、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明清時期戲劇的繁榮、中國的書畫。
3.情感培養: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懷,通過對三位科學家事跡的介紹,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及開拓進取的品質。從對文學藝術品的介紹,培養學生鑒賞文藝作品的素質,激發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原作的欲望。
4.教學方式:師生共同制作PPT演示文稿,通過學生演講演唱、教師引導的形式完成。
本課教學基本采用間接教學手段。“在間接教學過程中,學習是一種探尋活動,結果是對未知的發現;學生通過將刺激物轉換為一種回答來獲取信息,通過概括和辨別過程,調整和提煉材料,獲得概念、模式和理論。”[1]204
(三)實驗的具體步驟
1.啟動階段。分組并領取任務,學生分為六組。
(1)紫禁城,演講:劉燕銘、王維、張鵬(3人)。
(2)明長城,演講:王鑫瑤、李夢軒、馮小明(3人)。
(3)科技巨著,演講:王星朗、茹子龍(2人)。
(4)古典小說,演講:艾樂樂、張琢源、王炟(3人)。
(5)繁榮戲劇,演講:王一帆、王介甫(2人)。
(6)中國書畫,演講:陳思宇、彭雅楠 (2人)。
此階段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搜集材料,分工協作,加工整合素材。
2.演練階段。分組演練,口頭復述任務—教師指導,修正任務—學生自我完善—再次排練。各組成員在本組內必須保持信息溝通,分享材料以完成所分配的任務。
3.實施階段。課堂演講—教師引導、點評—學生提問及回答—每組總結—戲曲大聯唱。
作詞:王鑫瑤(學生)
清唱:評劇班大部分學生
伴奏:張涿源(評劇“秦香蓮調、玫瑰調”由地方系專業教師指導)
(一)? ? ? ? ? ? ? ? ? ? ? ? ? ? ? ? ? ? ? (二)
皇城中心紫荊城? ? ? ? ? ? ? ? ? ? ?古典小說入高峰
金碧輝煌萬閣樓? ? ? ? ? ? ? ? ? ? ?三國水滸西游記
世界奇跡明長城? ? ? ? ? ? ? ? ? ? ?四大名著紅樓夢
萬里蜿蜒至遠方? ? ? ? ? ? ? ? ? ? ?戲劇繁榮百家宴
醫藥學家李時珍? ? ? ? ? ? ? ? ? ? ?徽劇漢調匯一統
行醫考察集標本? ? ? ? ? ? ? ? ? ? ?京劇一絕成國粹
本草綱目永流傳? ? ? ? ? ? ? ? ? ? ?顏骨趙姿書畫美
博學多才宋應星? ? ? ? ? ? ? ? ? ? ?揚州八怪勢磅礴
艱苦卓絕創巨著? ? ? ? ? ? ? ? ? ? ?明清特點永鮮明
天工開物貢獻大? ? ? ? ? ? ? ? ? ? ?流傳千古記心中
此階段,形成態度和價值觀念,提供親社會行為模式,提供其他視角和思維,建立了和諧一致的身份,各組建立了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行為。“在合作過程中,反饋、鞏固和支持來自小組中的其他同學,生生互動構成了合作學習期間的大部分實踐和活動,合作學習的一個根本要素是每位學習者促進同組成員完成任務的欲望。將較高或較低能力、較擅長口頭表達或不太擅長口頭表達的學習者都分配到同一小組中去,這種多元性通常有利于產生一種信息從擁有者到需求者之間的自然流動。同樣重要的是,小組不僅要表現出每個人的興趣和能力,而且通常不愿意參與活動的學生也必須在各組中加以表現。這就是在有能力和缺乏能力的學生之間、男生和女生之間,建立建設性的關系。”[1]275-276,280
此階段,課堂為開放式,學生可盡情利用準備好的材料,用戲曲中的讀白、專業的快板、戲曲大聯唱的形式交流新知識,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師生共同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總結評價階段。在此階段分析優缺點,點評每組的特征,提出反饋意見,公平評出前三名優秀小組,并給予前三名小組成員物質獎勵;全班參與同學每人有紀念獎一份;對此次公開課中每個學生的表現給予量化評分并納入期末總評成績。
本次課中,學生親自制作課件并自己填詞,集體清唱,發揮了各自的特長和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把歷史知識與所學專業技能相結合,既學習了文化知識,又運用了專業技能,寓學于樂之中。在課堂實踐中發現,有的學生十分具有表演天分,有的學生具有做主持人的才能,有的學生組織能力很強等。
這里要特別提到戲曲大聯唱的項目:學生自主創作、填詞、合曲、響排,聲情并茂,余音繞梁,效果非常突出。學生反映有些歷史知識不需死記硬背,都唱出來了,記憶持久。
“先學后教-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問題指導-重復遞進-保障課堂有效教學”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思維方式,是在把握課堂教學(準備、導入、探究、鞏固、總結)、間接教學行為(搜集、整理、指導、展示)、間接教學管理方式(分組合作、個別指導、約束、管理)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主操練,讓教師、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學習與收獲。“學生自學→問題提煉→交流明辨→評價反饋”,充分展示了有效教學的過程,提升了教學質量,是一次有效教學模式的很好嘗試。
【參考文獻】
[1](美)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4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