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珊珊
【摘要】張雪門先生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將這一理論運用于美術教學中,挖掘幼兒感興趣的社會生活及其蘊含的“美”,創設生活化的主題美術環境,依靠“三途徑”實施主題美術活動。
【關鍵詞】生活體驗;主題美術;行為課程
張雪門先生在“行為課程”中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歲的孩子在幼稚園生活的實踐就是行為課程。”可見,生活與行動是行為課程的基本要素。
聯系到我們的美術課堂,教師講,幼兒聽,一張紙一支筆,一幅范畫一節課的傳統教學方式,在生活中屢見不鮮,主要存在脫離幼兒生活、偏重評價結果、過多關注美術知識和技能等現象。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寫道:“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激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由此看來,張雪門先生的“行為課程”教育理論與《指南》的精神是非常吻合的,可以說抓住了幼兒教育最本質的規律。
根據上述理念,我們改變以往單一的美術集體教學模式,開展了“基于幼兒生活體驗的主題美術活動”的實踐研究,挖掘幼兒感興趣的社會生活及其蘊含的“美”,以此來構建主題美術活動。
一、選擇生活化的美術主題,使幼兒與之產生“共鳴”
張雪門先生曾這樣說:“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只有孩子親歷親見的題材,才能盡情地表現他們的所知、所想、所感,才最利于引起孩子的共鳴。因此,我們抓住以下三個原則,選擇基于幼兒生活體驗的美術主題內容。
(一)幼兒興趣是首選
從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與“物”中選擇主題美術內容,開展相應的活動,是保證孩子參與度和持久性的關鍵。例如,結合孩子們對吃感興趣的特點,將點心店游戲搬進教室,開展了適合孩子興趣的“大師傅西點坊”“玫子甜品店”等主題美術活動。
(二)本土文化是必選
寧海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我們借助看得見、摸得著的鄉土資源,立足于孩子原有的生活經驗,在實地感受、模擬情境與游戲策略的支持下,通過對鄉土文化藝術的欣賞與創作來提升孩子的藝術素養,并且培養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例如,寧海有一個“十里紅妝” 民俗博物館,里面收集了1200余件“嫁妝”,成為寧海燦爛的地方特色文化。我們根據大班幼兒的經驗和興趣,設計了“十里紅妝”主題美術活動,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中的藝術精華,引發孩子熱愛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三)年齡特點是關鍵
主題美術內容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進行甄選。小班孩子年齡小,對社會職業了解很少,可以根據孩子經驗選擇最貼近孩子生活的“角色游戲”。到了中大班,孩子的動手能力提升,對社會職業認識逐漸豐富了,可以選擇更豐富的角色游戲。例如,“巧石匠”在“石頭記”里做玩石游戲;“筆筒設計師”在“神奇筆筒公司”里用各種材料搭配做筆筒游戲等。
二、創設生活化的主題美術環境,使幼兒與之積極“對話”
(一)“生活特色”的主題美術氛圍營造
1.凸顯主題情境。我們充分利用教室的門面、窗戶、墻壁、隔斷等處進行主題情境的創設,使整個班級環境猶如一個現實生活的縮影點。
2.緊扣美術元素。我們充分挖掘與主題密切相關的美術元素,講究造型、色彩、風格、材料的具體組合以及主色調的運用,以積累幼兒的審美經驗,使環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趣味橫生”的主題美術工作坊環境創設
我們為孩子創設了材料豐富、趣味橫生、自由開放的美工坊環境,每一個班的活動室就是一個大坊,每個大坊里有3-5個內容相互聯系的小坊。
三、依靠“三途徑”實施主題美術活動,使幼兒在多元活動中激活創造思維
(一)主題美術工作坊活動——體現“個性自主、快樂創造”
主題美術工作坊是孩子美術活動的主陣地。如何讓幼兒在美工坊中自主、創造性地學習?
1.隱性指導。操作圖示:教師在墻上貼一些美工半成品或操作示意圖,幼兒自主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創作。孩子們看著操作示意圖,能清楚地了解操作步驟、方法和相應的規則,既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又為創作搭建了腳手架。
材料暗示:在材料的提供上,色彩和形狀可以在孩子創作中起到“暗示”作用。如,在紅燒魚的制作過程中,提供綠色的吸管和綠色的卡紙,暗示孩子可以做蔥段,紅色的雪花片可以做紅燒魚拼盤中的番茄片等。
2.顯性指導。個別點撥: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自身能力范圍內所不能解決的事情,教師再給予指導、幫助,進行點撥,并巧妙利用啟發性的語言激活幼兒的創造思維。
亮點拓展:教師在觀察與指導中會及時捕捉幼兒作品中富有童趣、有創造性的閃光點,并且在評價時請孩子把自己的創造思路展示給大家,使孩子們求新求異的創造思路得到充分展示。
(二)主題美術集體活動——體現“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美術集體活動主要是幼兒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游戲情境中完成審美與創造的一種集體教學活動,主要解決美術工作坊活動中產生的新舊經驗沖突或共性難點,為孩子創造性的表現起到引領和支架作用。
(三)社區美術實踐活動——體現“室外課堂、身臨其境”
張雪門先生說:“要常常運用自然和社會的環境,以喚起其生活的需要,擴充其生活的經驗,培養其生活的能力。”因此,我們開展了社區美術實踐活動,選擇孩子感興趣的社會和自然場景,帶孩子進入其中,把真實的物質生活空間作為情境。此類情境是讓孩子進入真實場景去親近審美客體,激發幼兒對審美客體的情感,了解審美客體的構成,增強感性認識。所以無論是大自然還是大社會,只要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且有開展審美活動價值的地方,都可成為美術大課堂。
主題美術教學重視孩子經驗和體驗的獲取和利用,使得美術活動真正成為幼兒表達自己所知、所想、所感的活動,并極大地促進了幼兒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等多元化的發展。基于幼兒生活體驗的主題美術活動的實踐,我們重新思索了兒童美術在生命個體發展中的價值,重視兒童在生命初始階段真實的審美體驗,創新了美術教學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戴自俺.張雪門幼兒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94.
[2]陳愛娣.生活化的兒童美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孔起英.幼兒園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