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土地整治內涵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其次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耕地效益四大分析土地整治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綜合效益,最后總結結論并對土地整治工作的后續發展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希望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內容,對綜合效益評價體系的建設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全面提升土地整治工作運行的效益。
[關鍵詞]土地整治;綜合效益;效益評價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土地整治是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且在保證土地資源配置科學性、提升土地利用率及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均體現處較明顯的效能。伴隨全國各類土地整治項目、規劃的實施,研究評估其實施效果的技術方法被提到日程上,其對土地整治工作有序、有效推進有促進作用。但是,現階段國內相關學者在研究土地整治效益過程中,側重點是評價土地整治項目的效益影響,綜合效益評價研究不管是在基礎理論,還是評價體系及方法等的研究上依然存在一定不足,為此筆者在分析綜合效益各類因子的基礎上,提出定量評價方法,旨在同步提升效益評價的科學性與說服力。
1 問題提出
土地整治菌體是指在一定區域中,依照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城市規劃、專項規劃等設定目的與用途,在行政、經濟、法律以及項目建設等措施的支撐下,實現對農田、河流、道路、樹林及村落等的整體整治、開發,針對過往配置不合理、利用欠科學及分散、擱置或利用率偏低的農村居民點用地進行更深層次的開發,旨在同步提升土地集約利用率與產出率,優化生產生活條件以及生態環境的過程,等同于科學組織土地利用的過程。
我國當下針對土地整治實施以后效益的界定與評估存在如下問題:①效益單項評價,綜合效益的定量評價缺少;②對經濟效益分析缺乏深度性;③基本上考慮的是正效益,很少將負效益呈現出來;④難以充分地呈現出各種效益間的相關性。
2 土地整治規劃實施后綜合效益評價
2.1 社會效益
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過程中勢必會對社會形成一定影響,有不良或有利影響之分。結合國內外對土地整治社會效益評估的經驗,選用如下指標進行測算分析:分別是土地利用率、新增加的耕地可供養人口數目、脫貧率。
2.1.1 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具體是指在某一區域中已經使用的土地在土地總面積中占有的比重,是呈現土地利用程度的數量指標之一。土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以及利用技術水平是影響土地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公式如下:
Pl = Sl / S? ①(式中,Pl:代表的是土地利用率;Sl:規劃區域已使用的土地面積,S:規劃區域土地的總面積)。
2.1.2 新增耕地可供養人口數目
將新增耕地糧食產量與個人糧食需求量均值設為基準,針對土地整治工作實施以后新增耕地可供養的人口數量作出預測,公式為:
Zg=Sz×g/e? ②(式中,Zg:新增耕地可以供養人口數目;S:預計新增耕地面積g:整治活動開展以后新增耕地糧食單產的平均值;e:個人糧食需求量的均值)。
假設現擬定的新增耕地面積為860km?,則經計算,可知新增耕地可供養人口數目是602150人。
2.1.3 脫貧率
脫貧率是指土地整治末期已經實現脫貧的人口數目在人口數中的占有率,公式為:
Kp=Zp/Zm? ③(式中,Kp:整治末期已經實現脫貧的人口數目;Zm :整治末期區域中的總人口數目)。
現擬定土地整治活動末期脫貧人數為60萬,該規劃區域中自然人口增長率為0.008%,整治工作完成后該區域的總人口數可達到480.12萬,則測算得脫貧率為1.29%。
2.2 經濟效益
在分析土地整治經濟效益過程中,主要依賴投入與產出手段去完成,分析整治工作實施后在微觀層面上的盈利、償還能力及宏觀層面上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進而評估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經濟上的合理性及對本地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
由于土地整治實施范疇并不是覆蓋所有區域的土地,沒有進行整治的土地在項目實施前后均產出一定經濟效益,項目實施前后土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存在一定差異,故而在評價土地整治實施經濟效益時應用“項目對比法”進行,實質上就是將土地整治工程項目設為主要評價對象,測算“有項目”與“無項目”的效益增長量。經濟效益定量涉及的因子主要有:
2.2.1 項目單位面積投資
實質上就是項目總投資和項目建設規模兩者的比值,公式為:
Td=T/Sj? ④(式中,Td:項目單位面積上資金投入量;T:項目實施過程中整體投資;Sj:規劃區域實施的規模大小)。
2.2.2 項目投資回收期
即項目總投資和項目實施以后新增耕地總面積之間的比值。公式為:
Tz=T/Sz? ⑤(式中,Tz:新增加耕地單位面積投資;T:項目整體投資數額;S:規劃以后新增加的耕地面積)。
2.3 生態效益
結合土地整治實施的特點,可以采用如下因子評估生態效益:
2.3.1 林草覆蓋率
即為林草土地面積在項目規劃區域總面積中所占的比重,是當下用于評估區域農業生產環境優良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公式為:
Pc=(Sl+Sm)/S×100%? ⑥(式中,Pc:林草覆蓋率;S:規劃區域中林地總面 積 ;S:規劃區域牧草地總面積 ;S:規劃區域總土)。
2.3.2 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這是評估區域水土流失情況的主要因子之一。
2.3.3 土地退化治理面積
包括土壤砂化、次生鹽漬化、潛育化、沼澤化等退化土地面積,為當下評估區域土地退化面積情況的因子之一。
2.3.4 旱澇災害土地治理面積
具體是指區域容易遭受旱災、澇災的土地面積總和,在評估區域生態環境優良程度方面體現出重大價值。
2.4 耕地效益
其是土地整治綜合效益評價過程中的重要項目之一,包括的因子有:
2.4.1 新增耕地率
即新增耕地面積在項目區域實施規模的比重,公式為:Pz=Sz/Sj? ⑦(式中,Pz:新增加的耕地率 ;Sz:規劃后新增耕地面積;Sj:土地整治項目區域面積)。
2.4.2 耕地質量級別
通常依照 自然等、經濟等及利用等3個級別作出相應闡述。在土地整治以后為較客觀、精確地評估耕地質量級別,可以應用先期農用地分等的調研信息,再調查預測信息等對區域耕地的質量級別作出評估,預估其潛能提升幅度。
3 土地整治研究結論與建議
(1)把土地整治工作和發展戰略相整合,從戰略性角度分析土地潛能、生態規劃,利用SWOT分析法研究土地整治對失地農民后續生存發展形成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且針對整治過程中不符合農民正當權益的情況,建設相應的責任機制進行反思,力爭應用“結對并地”、“小塊并大塊”等模式去應對以上問題。
(2)重視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盡量應用溫和持續法實現對土地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升整治工作效率與質量。針對土地整治過程中土地生態平衡破壞的現實問題,應協調好生態環境與人類生產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維持耕地效力的基礎上,提升土地可持續發展能力。
(3)持續創新工藝技術并改進研究形式,在現有技術與方法的支撐下,實現多方向整合。在現存的土地整治技術層面,應重視“土地整治工程設計”“污染場地治理”等內容,在CASS、MAPGIS及3S等技術手段的幫襯下,可以參照現有技術和軟件并作出相應的融合開發,進而探尋最適宜的發展方向,推動土地整治工作高效、持久、有序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王晶,白清俊.土地整治生態效應及效益評價研究進展[J].西部大開發(土地開發工程研究),2019(06).
[2] 張雪松,張茂茂,王全喜,等.基于CW-GRAP模型的隨州市土地整治綜合效益評價[J].水土保持研究,2019(03).
[3] 丁香.農村土地整治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關系[J].住宅與房地產,2018(30).
[4] 李朦,劉紅瑛,張恩繼.基于多指標的土地整治綜合效益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8(28).
[5] 吳博.陜西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綜合效益價值評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06).
[6] 翟墨,楊瑾,孫晴.基于精準扶貧視角的陜西省土地整治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