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勇
[摘 要]農村飲水安全項目2005 年啟動實施,通過連續十多年的工程建設,實現了工程全覆蓋,但由于主客觀因素影響,工程運行不穩定,通水不正常,在此基礎上提出下一步針對我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農村;飲水安全;存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X522 [文獻標識碼]A
1 基本情況
農村飲水安全項目2005 年啟動實施,通過連續十多年的工程建設,我市5縣2區農村飲水安全得到極大改善,以“千噸萬人”集中供水為主,水窖、引泉、手壓井和小電井等分散供水為輔,基本形成了農村飲水安全體系,在國家和省級部門考核中取得了較好成績。全市2017年底前共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75處建設任務,完成投資19.21億元,受益人口271萬人,占2017年底我市農村飲水安全信息系統大數據平臺農村人口290萬人的93.5%。目前剩余18.86萬人采用自備小電井、水窖解決吃水問題。
按照國家農村飲水安全評價體系,對照目前甘肅省水利廳已建成的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到戶信息系統大數據平臺,全市七個縣區113個鄉鎮2491個行政村,農村290萬人飲水安全已經基本解決。其中: 有集中供水工程375 處,覆蓋人口2710389 人,分散工程供水人口188590 人(包括水窖10149個10259戶46147人,小電井25104個28169戶129622人,引泉2291處2264戶10607人)。
2 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自然條件、建設標準、水源條件、居住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已建成的工程存在配套設施不全、供水保障程度不高、運行管理不善等問題,影響農村飲水安全穩定。
(1)未實施飲水安全項目的部分鄉村供水水量不足,通水保證率低。全市在農村飲水沖刺清零篩查中,又發現了新的供水不穩定等問題,主要是2005年以前建設的部分農村供水工程。一是有些單村供水工程運行年久,機電設備及管網老化,破損較為嚴重,局部維修后供水時斷時續。二是有的分散供水工程水源水量不足,無法完全保證農民生活用水。三是還有一些使用水窖水的農戶,遇到干旱年份水量無法保障,并且水質不達標等。
(2)受客觀因素影響,個別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不穩定。一是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7月岷縣地震和干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已建成的部分農村飲水工程水源井水量減少,供水水量不足。如甘谷縣東北部農村飲水工程,有2眼大口井水源干枯;秦安縣興豐飲水安全工程,截引的溝道淺層地下水,水源水量嚴重不足。二是之前建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標準低,管理運行設施比較落后。國家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的資金投入上,項目投資2005年人均定額400 元,2012年增加到643 元,2014 年試點縣提高到1000元。由于投資限制,工程設計標準低,建設過程中只能照錢辦事。三是農村常住人口不斷減少,用水量低。全市農村供水設計規模14.9萬立方米/天,實際用水量約為4.5萬立方米/天,僅占供水規模的30%左右,造成部分設施閑置和運行成本高,存在大馬拉小車現象。
(3)受主觀因素影響,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后運行后續管理的難度很大。一是運行管理制度不健全,經費無保障,且現有管理人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適應運行要求。二是水價偏低,成本倒掛。全市大多數農村集中式供水成本均在8-10 元/立方米,目前按照批復的3-5.5 元/立方米水價收取。三是工程運行管理中仍存在“漏、偷、拖、欠”問題,有的農戶全家外出務工,入戶管破裂殃及鄰居,引發糾紛,有些甚至對簿公堂,解決問題的難度大。四是水源保護和水質檢測達不到規范要求,水質檢測指標及頻次不足,檢測人員缺乏,經費落實不到位。
3 對策措施
為了2020年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中的農村飲水安全不穩定問題。解決好農村人口每人每天不少于20升的用水量;取水時間往返不超過20分鐘,或水平距離不超過800米、垂直距離不超過80米的方便程度;符合農村飲用水衛生標準;供水保證率達到每年328天的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標準。根據目前我市工程建設和管理現狀,縣區水務部門應加強在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和已建農村供水工程的運行管理工作,建議通過采取以下幾項措施,進一步做好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作。
3.1 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圍繞脫貧攻堅戰略部署,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層層夯實責任,加快工程建設,強化運行管理,以提高供水質量為目標,以全市農村飲水安全有保障為主線,以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為基礎,以統籌做好資金籌措、工程建設、運行管理等為抓手,以建立健全各項管理機制制度為保障,緊緊圍繞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凍管改造工程、管網延伸工程等有關工程,著力解決工程運行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問題,提高水源水量保證率、通水保證率,保證供水穩定,著力解決集中供水工程未全面覆蓋的問題,著力解決運行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能力不適應、管理水平較低的問題。
3.2 制定實施方案,確定奮斗目標
按照全市七個縣區113個鄉鎮2491個行政村,290萬人農村飲水安全有保障的要求,2018年、2019年全市七縣區需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49處,解決98個鄉鎮1114個行政村28萬戶129.8萬人的飲水不安全的問題。其中2018年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1處,管網延伸21處,改造提升43處,解決76個鄉鎮318個行政村6.85萬戶30.87萬人的農村飲水不穩定問題(含30個貧困村、26763貧困戶、122694貧困人口)。通過采取新建、配套、改造、升級、聯網等方式,在組織實施好2018年建設任務的同時,將2019年的部分建設任務提前到2018年實施,將2020年的全部建設任務提前到2019年實施,保證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的建設任務在2018年和2019年全面完成。到2019年底全市農村飲水安全人口比例達到全覆蓋,使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水質、水量、供水保證率、用水方便程度達到評價標準,使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
3.3 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工程建設進度
全市實施的149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總投資達6.02億元。2018年省上已下達中央專項資金2222萬元。缺口資金按照市、縣區各半的原則解決,市級財政籌措3.1億元予以配套,其中2018年2.1億元,2019年1億元。為了加快實施進度,市級財政配套的2.1億元已按各縣區2018年建設任務按比例一次性下達。各縣區采取整合涉農資金,爭取上級財政資金、幫扶資金、社會資金,擴大信貸資金等多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為項目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3.4 靠實管護責任,強化運行管理
遵循“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原則,工程開工前組建運營管護主體,建成后及時移交管理。按照《甘肅省農村飲用水供水管理條例》,進一步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專管機構的運行管理、建立健全運行管理制度、落實運行管理措施。落實工程管理縣級政府主體、水利行業監管、供水管理單位管理“三個責任”,落實工程運行管理機構、人員、經費“三項制度”,建立工程維修養護與應急搶修基金、制度、辦法,完善水費收繳和考核獎懲機制,做到農村飲水工程有機構和人員管理,有政策支持,有經費保障,逐步實行縣域內集中供水城鄉同地同價、同源同價,小型單村供水工程可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確定水價,大力推廣使用智能刷卡水表,推行“互聯網+”便民服務模式,提高水費收取率,保證工程長期穩定良性運行。
3.5 推廣總結經驗,加強宣傳培訓
認真總結張家川縣具體做法和充分借鑒各縣區及外地運行管理成功經驗,通過制作農村飲水安全“微視頻”、宣傳漫畫等方式,對《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甘肅省農村飲用水供水管理條例》開展全方位、立體化宣傳,引導全社會對農村飲水安全標準預期和把握。倡導工程運行管理要用制度管人、管事,不斷提高供水保障率,確保工程正常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