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洋 韓雪芳
[摘 要]生鮮農產品因易損壞、易腐敗等特點,對溫濕度等客觀運輸條件要求較高,多采用冷鏈運輸。我國生鮮農產品運輸環節存在成本高、時效差、破損率高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生鮮電商企業的快速發展。本文以河南省為例,對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深入探討,并從打造一體化多式聯運綜合運輸體系、加強多主體協同冷鏈技術研發、提高供應鏈整體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全過程冷鏈運輸監管機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生活理念的提倡,人們越來越青睞于購買蔬果等生鮮農產品。河南省作為我國典型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生鮮農產品的產量和銷量穩居全國前列。其中,果蔬、肉制品和奶制品的產量分別位列全國第二、三、四位。近三年,河南省蔬菜水果和肉制品等生鮮產品產量增速更是超過16%。此外,據統計局數據顯示,河南省年均消費生鮮農產品7800萬噸左右,2018年達到8000多萬噸,占食品整體消費的比例為72%。產量和消費量的高速增長帶來物流量的大幅增加,生鮮農產品易腐壞變質的特性為冷鏈物流帶來了發展機遇。然而,相較于急速增長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河南省冷鏈技術的發展仍較落后,運輸市場主體監管力度仍然不足。冷鏈運輸過程的高成本、高損壞率、低時效、低安全性等突出問題已嚴重損害了農民、生鮮電商企業、冷鏈運輸企業等主體的利益,制約了生鮮農產品行業的發展。因此,解決好河南省生鮮農產品的冷鏈運輸問題,對于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增大生鮮電商企業及冷鏈運輸企業的利潤空間、促進整個行業快速發展意義重大,甚至能夠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生鮮農產品的發展對河南省經濟、民生等各方面的影響顯著提升,已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鄭艷芳、王紅、王賀霞、梅寶林、劉玉慧等學者從加強冷鏈設施建設、構建技術標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等角度對河南省生鮮冷鏈物流的發展提出了對策,但其運輸方式協同程度低、專業運輸設備落后、運輸各環節溝通不暢、運輸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基于此,本文立足河南省現實情況,從打造一體化多式聯運綜合運輸體系、加強多主體協同冷鏈技術研發投入、提高供應鏈整體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全過程冷鏈運輸監管機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進一步補充已有研究成果,改進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系統,最終對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形成完善的指導體系。
1 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存在的問題
1.1 運輸方式協同程度低,成本浪費嚴重
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的供求矛盾逐步升級,單一運輸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而如今河南省生鮮農產品的運輸方式仍以單一公路或鐵路運輸為主,很少采用航空運輸,更少涉及多式聯運。在此情況下,使用運輸方式組合的發貨人,就必須與多方承運人多次辦理手續并進行交接,過程復雜且耗費大量交易成本。此外,運輸方式協同不足造成了拆箱換裝次數增加,加之不同運輸方式下的冷鏈設施設備標準不同、專業性不足等現實情況,導致換裝過程難度升級,運輸成本、時間、風險同時增加。據測算,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的利潤率僅有9%,居高不下的運輸成本是生鮮農產品發展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1.2 專業運輸設備落后,產品破損率較高
冷鏈運輸相關專業技術落后,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損壞率極高,這是我省乃至我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比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不足5%的冷鏈損耗率,我國冷鏈損耗率高達20%,冷鏈運輸專業技術的落后造成每年約有1.3億噸蔬菜和1200萬噸水果被浪費。河南省更是處于冷鏈流通率低、損耗率高的境況。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河南省果蔬、肉類、水產品冷藏運輸損壞率分別為12%、7%和 9%。專業設備缺少、相關技術落后、冷鏈系統不完善造成了生鮮農產品破損率難以降低。
1.3 運輸各環節溝通不暢,時效性較差
運輸各環節溝通不暢已經嚴重降低了河南省生鮮農產品運輸的時效性。據統計,全省生鮮農產品有70%以上采用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流通模式,這種模式涉及眾多的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等參與者,流通中間環節繁雜。而受農村信息化建設不足、信息平臺輻射面窄等影響,參與者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很難實現信息共享,冷鏈運輸環節無法得到有效組織,嚴重制約了運輸效率的提升。
1.4 運輸監管機制不健全,安全隱患較大
河南省生鮮農產品的冷鏈運輸過程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受到人、車、天氣、道路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生鮮農產品在冷鏈運輸過程的安全風險不可避免。而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外,由于河南省運輸市場魚龍混雜、“小散亂”現象嚴重,運輸人員綜合素質偏低、安全運輸意識薄弱、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冷鏈運輸監管機制上的漏洞,更加重了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過程的安全隱患。
2 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效益改善的對策
2.1 構建一體化多式聯運綜合運輸體系
隨著河南省逐步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以及“買全球賣全球”目標的推進,河南生鮮農產品不斷向國際化發展,提高運輸方式協同程度,構建高效的多式聯運綜合運輸體系十分迫切。河南省現已擁有以鄭州航空港為核心的航空運輸體系、多條鐵路大動脈及密集的高速公路網絡。在構建多式聯運體系中,應當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重點建立卡車-高鐵、卡車-飛機、卡車-高鐵-飛機三種聯運體系,以供企業按需選擇合理的運輸組合方式。并充分發揮聯運機制的優越性,減少冷鏈運輸中間環節,有效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2.2 加強多主體協同冷鏈技術研發投入
加強冷鏈技術研發的投入是改善河南省冷鏈設備落后現狀的有效手段。為促進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技術的研發、創新與推廣,政府應當充分鼓勵不同學科的人才加強溝通,并支持政企校三方合作。在引進、學習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共同研發并進行創新,降低冷鏈專業技術的使用成本,增強可推廣性。在促進不同學科專業人士、不同領域參與主體相互協作的過程中,不斷推進河南省冷鏈前沿技術的發展,控制成本的同時解決運輸高損耗的問題。
2.3 提高供應鏈整體信息共享程度
面對復雜的河南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環節,提高主體間的信息共享程度是改善運輸時效性的必要手段。而農民是河南省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主體,因此,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政府要首先考慮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特別要保障生鮮農產品主產地的信息網絡化、現代化,有效解決因信息溝通不暢而造成產品滯留的問題。同時,鼓勵大中型冷鏈運輸企業帶頭引進先進信息技術,加快完善冷鏈物流信息公共平臺。完善信息公開制度,促進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從而倒逼生鮮農產品規范運輸、安全流通。
2.4 建立全過程冷鏈運輸監管機制
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需要完善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健立全過程冷鏈運輸監管機制。政府應當鼓勵運輸企業使用遠程監控系統,實時全程監控生鮮農產品的運輸過程,使整個冷鏈運輸過程可視化。同時制定合理的審查標準對現有冷鏈運輸市場進行整合,整頓不合規范的運輸企業,確保生鮮農產品運輸質量安全。此外,還要加快監管標準的制定,并不斷探索監管新模式,促進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規范和發展。
3 結語
本文立足于河南省生鮮農產品發展情況,對其冷鏈運輸過程的現存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策建議。結論有助于提高河南省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協同程度,以便生鮮企業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能幫助提高河南省冷鏈技術發展水平;為改善生鮮供應鏈整體信息溝通不暢的現狀提供了新思路;可為政府建立更為完善的冷鏈運輸監管機制提供指導建議。
[參考文獻]
[1] 鄭艷芳,王聰.生鮮產品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1).
[2] 王紅.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路徑研究[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1).
[3] 王賀霞.基于河南省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問題分析[J].納稅,2019(16).
[4] 梅寶林.河南省生鮮類產品冷鏈物流運作及風險控制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08).
[5] 劉玉慧.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