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
[摘 要]貧困是全球需要面對的一個社會性問題。過去4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5564萬人,每年減少1391萬人。這充分說明最近幾年我國實施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系列措施,通過政府和社會多方面的努力,扶貧工作效果顯著,但是貧困人口基數仍然很大,要解決這一難題,我國扶貧道路仍然具有很大的困難和挑戰性。精準扶貧戰略是中國扶貧開發模式的深度調整,因而對精準扶貧的對策研究顯得更為急需和迫切。
[關鍵詞]精準;貧困;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的扶貧工作已經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扶貧的任務重、時間緊。如何啃下最后這塊“硬骨頭”,如何防止返貧,任務十分艱巨。
1 當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呈現以下現狀和特點:
1.1 頂層設計不斷強化,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
為了形成全面的精準扶貧政策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就落實打贏脫貧攻堅戰制定了十個與之相配套的政府文件,三十二個牽頭部門和七十余個參與 部門協同出臺了一系列政府文件或者詳細的實施計劃。僅2016年,國家共出臺了上百個精準扶貧相關政策及文件,對扶貧工作中的很多難點都拿出了得力的措施,按照各地情況不斷細化和落實各項政策,精準扶貧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備。
1.2 資金投入大幅增加,資金管理制度日趨成熟
進入扶貧攻堅以來,我國扶貧投入不斷創歷史新高。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別為1000億元、1400億元、477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分別為667億元、860.95億元、1061億元,占比高、增幅明顯。三年來,全國接近800個貧困縣實施了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涉及的各級財政資金平均每年超過五千億元,惠及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量有三千多萬。
1.3 實行多角度精準識別,強化駐村幫扶和建檔立卡工作
我國農村扶貧一直呈現貧困底數不清晰、原因識別不精準、返貧率高等“老大難”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精準識別標準單一,單純以收入為指標衡量貧困并不能準確識別真正的貧困人口,而且那些多年來難以脫貧的人口幾乎都存在能力欠缺、因病致貧或因災致貧現象。在貧困形勢呈現出“能力貧困”和“多維貧困”特征的情況下,構建多維貧困指標勢在必行。
在干部駐村工作方面,全國各地一共向貧困村選派了 12.8萬個駐村工作隊,54萬多名派出駐村干部,還在全國范圍內選派許多優秀的干部到貧困村等基層組織擔任第一書記,共計18萬余人,領導和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解決基層長期存在的問題,提升當地的脫貧能力和群眾的脫貧動力。
2 農村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難點
精準扶貧是一個需要反復探索,分階段、分層次、按地區逐步深化的過程,一方面,它的實施卓有成效、成績突出、經驗豐富,另一方面,它仍然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無法忽視的難點。
2.1 精準識別工作難度大,程序規范性不足
2.1.1 多維貧困度量方法難度大
通過多年的扶貧開發工作發現單單地以收入來認定和測評貧困是片面的,不足以反映整體貧困的脆弱性和貧困深度。發展多維度貧困測量方法,嘗試由單一的收入度量方法拓展到包括教育、醫療、環境、區域脆弱性等多角度的綜合考量方法。
2.1.2 精準扶貧對象認定程序不健全
精準扶貧實際工作中,往往采取的是指標衡量、個人申請、政府核實、民主評議與公示相結合的方式。首先,貧困戶名額限制影響了貧困識別的精準程度。由于我國貧困人口情況復雜、貧困指標逐級分配原則、數量統計誤差等原因,貧困地區分配下來的名額數量就有可能不精準、不真實,出現名額浪費或者貧困名額覆蓋面不夠等情況。其次,精準扶貧的成本高、程序繁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又缺乏相應的技術手段,部分地方政府不愿意完整地實施一整套識別程序,甚至單純依賴于駐村干部,導致貧困認定結果受人為影響較大,精準度大幅下降。
2.1.3 貧困識別任務重,工作人員短缺
截至201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1386萬人。這部分貧困人口數量大,分布廣泛,并且返貧和脫貧的動態變化加劇了貧困人口信息統計的難度。要想全面精準地收集、摸清楚貧困人口和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工作量非常大。國家規定的建檔立卡指標數量多、涉及信息全面廣泛、專業性強,包括基礎設施、家庭產業、人口教育程度等一些十分具體的問題。這種專業性和全面性符合精準扶貧的要求,但是相應地,實際操作的困難程度會增加,這二者的矛盾性加劇了精準識別工作的強度和難度,再加上如此多的貧困人口和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數量不足,導致在貧困地區的基層工作人員倍感壓力。
2.2 精準幫扶工作涉及面廣,錯綜復雜
2.2.1 精準扶貧工作急于求成
我國2020年前完成最后一千多萬人的脫貧任務非常艱巨,加上我國政府的績效考核等因素,精準扶貧工作仍然擺脫不了傳統扶貧的影響,某些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盲目追求上級的精準扶貧任務,出現了急躁冒進和形式主義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只為了解決老百姓當前的增收問題,而沒有想到脫貧的措施有無長效增收機制。
2.2.2 產業扶貧受限,分類指導有待加強
由于貧困人口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技術能力弱,只能在傳統性的低端行業從事一些工作。在這種情況下, 產業扶貧項目的選擇就受到很大限制,貧困地區又大多資源匱乏,仍依賴于農牧業和手工業的脫貧產業項目效益下降。對不同地區產業脫貧的分類指導有待加強,并不是所有的貧困地區都能夠成功探索到適合當地實際的有效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和產業鏈。缺乏統籌引導,在一些交通、網絡等配套資源極其滯后的地區,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相關人才稀缺,貧困群眾的網上交易能力較弱,這些現狀仍然是新興產業的限制因素,諸如旅游扶貧項目和電商扶貧項目并不具備基礎條件。另外,在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較多的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現實可行性較弱,需要開發新的脫貧方式。
2.3 精準扶貧動態管理機制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低
2.3.1 動態管理難度大,成本高
精準管理需要將貧困對象的基本信息、貧困幫扶的項目信息、獲取的扶貧資金補助等信息收集到信息管理系統中去,由于精準扶貧工作要求每個環節都達到 精準,所以這些貧困戶的信息管理工作量很大。從數據庫的建立到數據的錄入再到數據的管理,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成本。這些都是精準扶貧管理環節的難點。
2.3.2 動態管理機制不健全
時刻掌握貧困地區的動態信息有助于提升扶貧的精準化水平,因此,精準扶貧信息的管理是一項長期的、持續性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國扶貧信息的動態管理 機制仍然不夠健全,整體來說,扶貧信息的動態化、精準化管理程度依然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效。
2.3.3 扶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扶貧信息動態管理難度高,工作量大,精準扶貧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化平臺,這也是大數據時代的趨勢,可以大大提升精準扶貧的工作效率。但目前我國許多地區仍然沒有規范化的精準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僅僅依靠傳統的信息管理方式難以實現扶貧信息的精準判斷和精準掌握,也會影響相關數據的精準性。
3 加快推動精準扶貧對策建議
針對我國目前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和難點,亟需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每個工作階段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精準扶貧工作識別機制
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第一步,具有很強的方向性和引導性,做好精準識別工作,有助于扶貧工作因人因時因地施策,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3.1.1 深入研究多維度貧困度量方法
貧困不僅包括經濟收入和消費水平上的短缺,還應該包括教育、衛生、健康、營養、居住環境等非經濟領域的考量。針對我國目前多維貧困指標構建難度較大的情況,精準扶貧領導主體應該在此項方法的研究上加大投入,促進相關研究發展,促進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另外,可以引入第三方組織的力量來協助此項工作的實施,如專業性統計機構、高等院校、研究所,讓專業人員運用數據模型和專業軟件進行分析和識別,統計出各類貧困群體的異同。這樣,既能解決多維貧困測量的操作性問題,又提高了識別結果的準確性。
3.1.2 精確貧困認定程序
首先,靈活性地設置貧困指標,消除貧困名額分配帶來的限制作用。精準識別要克服平均主義和教條主義思想,不能粗暴地將總名額按照人數直接分配下去, 應該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對某些極端貧困地區增設貧困名額。其次,嚴格規范貧困認定程序,嚴格遵守相關原則,同時監督整個程序的實施,確保每個環節順利進行,對于態度敷衍、消極削減貧困認定程序的扶貧責任人應該給予批評和處罰。最后,要做好精準識別的后續跟進工作。
3.1.3 分類細化識別工作內容,充實隊伍
針對精準識別任務重,難度大,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應該把工作內容分類,將那些專業性強的工作通過委托或者服務外包的形式交給專業性機構,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益組織等。對于常規化的工作內容,可以采取招募志愿者、“三支一扶”等類似的形式,召集一批優秀的、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來充實基層干部隊伍。在政策上,可以通過公務員招錄加分政策、頒發政府榮譽等形式來吸引。
3.2 建立健全精準幫扶工作體系
3.2.1 緊密圍繞長期目標,防止扶貧方向偏移
脫貧攻堅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同時又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其本身就存在著矛盾。要想取得較好的脫貧效果,必須要選準、選對脫貧的路徑和方式, 對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等傾向性問題保持堅決杜絕態度,在脫貧過程中時刻注意糾正精準扶貧工作方向偏移。
3.2.2 確保扶貧產業選擇精準化,創造新興產業基礎條件
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其根本措施就是培養和增強該地區、家庭或個體的內生動力,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發揮地區特色和優勢,扶持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和壯大。
3.2.3 建立扶貧資金精準到戶機制,拓展扶貧融資渠道
第一,針對扶貧資金在下放過程中有失精準的問題,建立扶貧資金精準到戶機制,設立專項扶貧項目基金。第二,加快縣級貧困資金整合工作和縣級政府資金使用自主權的下放工作,同時加強對扶貧資金使用的監管,確保專項扶貧資金以脫貧目標為中心精準地使用,最終實現扶貧資金配置精準化。第三, 針對現階段扶貧資金來源單一的情況,應拓展扶貧資金來源,結合商業性金融機構,專門針對貧困人口發放小額信貸,為貧困戶自主脫貧致富提供資金支持,也拓展了精準扶貧融資渠道。
3.3 創建精準扶貧動態管理機制
3.3.1 建設專業的扶貧信息管理人才隊伍
扶貧的每個環節的信息管理都涉及大量數據和專業化的信息處理方式,針對當前我國扶貧工作人員專業性不足,信息管理效率低下的情況,應該對扶貧管理 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升他們對精準扶貧信息管理的了解程度,鍛煉其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能力。
3.3.2 建立健全動態扶貧管理機制
動態需要“有進”和“有出”。在入口方面,將遺漏的和最新識別出的貧困人口及時錄入到信息系統中去,同時對其之后的動態信息進行長期更新,實現信息系統中的貧困人口狀態動態管理。在出口方面,憑借正當合理的退出標準和退出程序及時清理整理已經脫貧的對象,并建立脫貧人口跟蹤數據庫,防止其突然返貧而未被識別。
3.3.3 建立信息化扶貧管理平臺
在數據龐大、任務繁重的脫貧目標面前,建立統一的精準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勢在必行,以現代高科技信息管理技術促使精準扶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精準分析并及時更換最新數據,確保扶貧信息新穎、真實、有效。
[參考文獻]
[1] 張婷.建檔立卡:扶貧政策有效實現的制度基礎[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 張愛瓊.農村精準扶貧問題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