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伊
[摘 要]居家養老社區,專業化服務已成為現代老齡化社會推進的必然選擇。在對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向社會組織可持續發展視角下老年群體社會化專業服務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對國內外已有實踐進行梳理,競標可持續發展視角是最優模式,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起著主導、組織社會的中堅作用。此次研究,在北京市居家養老社會服務過程中,以北京市為例,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系統性的對策。
[關鍵詞]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1 國內居家養老社區服務推進現狀
1.1 國家政策支持
就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發展而言,當前在我國政府購買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進程當中,實行了較為快速的發展。2015 年 1 月 29 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 3 次會議上,決議通過了《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2015 年 5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條例的頒布,標志著北京市的居家養老社區服務走向了法制化道路,為今后的服務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1.2 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在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體系中,其可持續發展應處于主導地位,作為首都城市, 北京市制定了較為系統完善的針對性政策法律,對該類組織予以正面的引導。正如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提出的“企業家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概念,認為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應由“組織”向“引導”方向進行轉變。總之,社會組織與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應當是契約性的。因此,要充分發揮非營利組織介于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和市場之間的紐帶作用,充分協調各方資源,為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做出多方貢獻。
1.3 社區服務支持
現如今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模式有以下三種。
(1)民辦公助模式。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由政府方面予以政策性補償,或直接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幫助民間機構承辦該類事宜。在這種模式中,社會組織的決策權限被適當壓縮稀釋。在這種關系中,政府部門可以號召社會志愿者參與其中,但也存在三個不足:一是公辦主導下有著權利的傾向性,雖然有利于帶動就業,但往往使民辦主體的承辦喪失主觀能動性,不利于企業活力的迸發;二是在北京市公助組織的引導下以及大幅度支持下,很難利于民辦組織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三是監管方面的施行難度較大,缺乏有效的社區參與和社會監督,北京市財政部門雖然通過建立社會組織進行監督和制約自身,然而,借助財政名義暗箱操作轉移國有財產的違法犯罪行為也屢見不鮮,其極大程度地侵吞了國有資產,侵害了國家的利益。
(2)公辦私營模式。該模式中,北京市的城市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是由城市養老機構建立的,社會組織直接存在于經營管理機構中。相應的費用由北京市承擔。該模式的特點是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組織是兩個獨立的法人個體。二者之間存在受法律保護和制約的契約關系,社會組織通過接受委托的方式從政府部門手中承接到公共服務的相關事宜。該模式的優勢在于突破了傳統的模式,很大程度上發揮了市場競爭機制的優勢和便利,排除了公有制經濟中的掣肘和局限,提升了辦事效率。而其缺點卻在于,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的委托事宜,沒有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委托,存在暗箱操作的嫌疑。
(3)公開招標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可以將一個大的項目,分割委托權限,將完整的項目拆分分批委托。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將以公開招標的方式,面向社會,將相關事宜委托給符合條件的且競標成功的社會組織。在該模式中,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組織是兩個獨立的決策主體;社會公共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競爭市場是可選擇的,招標過程公平、公正、公開;規避了暗箱操作的問題,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在這種模式中,有三個極大的優點:一是有序公開的競標環境,從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公共服務水準;二是良好的競標環境,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公器私用事件發生的概率,降低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成本;三是能有效實現優勝劣汰。其中,可持續發展視角是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最佳模式。
2 國外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經驗借鑒
2.1 美國
美國基于終身奮斗的國家理念,社區的出現早于國家的出現,美國的村莊模式、自然退休社區養老的模式等,都致力于發揮老年人的主觀能動性,傾向于家中養老,并建立多元化的集資模式,老年人既可以充當社區的服務享受者也可以是社區的自愿管理者。這種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模式不僅整合了多方主體的集資來源,也整合了受不同背景影響下的老年人,幫助老年人建立起老有所養、所依、所樂的養老條件,激發了老年人的能動性。
2.2 英國
英國的資產規模雄厚,80%以上的GDP投資項目都非常卓越,年化率高,超越1980-1995 年的 10%以上。然而其中也存在諸多弊病,如諸多的養老金欺詐事件頻發,極大地侵害了相關人的利益。然而,英國的養老金計劃及相應的監管制度,還是有很多可取并值得借鑒之處。
英國的養老金體系有幾個重要構成部分。包括公共養老金、個人養老金以及職業養老金三種。企業年金(私營企業年金)由私營和公共部門雇主提供給雇員,包括固定福利計劃,絕大多數公司提供明確的福利(DB)職業養老金計劃。雖然從 2002-2004 年間,英國的職業養老金計劃的數量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但這些計劃中,所涉及的人員數量卻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正是因為之前,英國企業年金的計劃繁復、工程浩大,且收益不顯著,才有了之后的監管。在監管部門的不懈努力之下,這種情況有了顯著改善。
2.3 其他歐洲國家
荷蘭是建立一個養老年金計劃稱為carebudget 的探索。如果老年人不占用國家養老床位, 他們可以領取養老金,到社區購買他們需要的服務。費用是每人每年 50000 歐元,相當于全國養老床位費用的2/3。
3 我國可持續發展視角下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對策
3.1 創新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產品
結合國外先進經驗和國內已有經驗,確保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能夠有序地順利進行,需要完善養老服務業信貸管理機制,同時,加快創新養老服務貸款方式,拓寬養老服務業貸款抵押擔保范圍。鼓勵銀行業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機構積極開展各項融資業務,在保障自身風險的基礎之上,盡可能地幫助養老服務產業達成融資訴求。
3.2 促進保險、綜合性銀行等行業的競爭
居家養老機構可設立養老服務的專業團隊,為居家養老社區服務提升專業化的水平。現如今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中最大的掣肘和桎梏,就是社會認同度低的問題。然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任何掣肘和桎梏都無法抵擋滾滾向前的時代巨輪。北京市城區肩負著家養服務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重任。因此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可持續發展要轉變思想,要加強對專業服務的認識,從而有效獲得公眾的高度信任和理解。
3.3 建立政府融資為主,民間資本為輔的多元化模式
建立政府為主導,各方組織協同發展的多方融資是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最佳模式。這種多元化模式在理念上毫無爭議,然而,在現實條件下開發和操作較為困難。目前,我國未形成完善的專業規則和行為規范,北京市城區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引進資金仍任重而道遠。所以,促進社會組織的成熟和發展是目前北京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事業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 顧靜.上海市居家養老供需非均衡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4.
[2] 張祥云.國外居家養老方式的經驗與啟示——以芬蘭、瑞典、為例[J].特區經濟2013(10).
[3] 胡娟.上海市不同老年群體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與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科學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