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艷 趙艷霞
[摘 要]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為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近幾年來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水平雖然有所改善,但在其融入城市過程中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制約,其中在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形成的各項具體的制度安排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加深城市融入的主要障礙,因此,要解決戶籍制度、教育醫療、住房制度以及就業制度的制約作用,為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破除制度壁壘,加快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及城市化進程。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制度限制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自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其中農民工群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老一代農民工由于受時代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城市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為了養家糊口掙錢的地方,留在城市對于他們來說似乎是遙不可及的。新生代農民工具有農民的特點,但是又缺乏從事農業的相關經驗技術,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有其自身特質,相比老一輩農民工,他們有著較高的教育水平,思想觀念也相對先進,對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工作的期望也越來越高,留在城市的意愿也越來越強烈。2018年的農民工監察報告顯示,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比上年增加184萬人,增長0.6%,新生代農民工成了農民工群體的主力,占據了農民工的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雖然主觀上想要留在城市的意愿比較強烈,但是由于受到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社會因素以及新生代農工自身普遍存在耐受力低等特點,客觀上不容易融入城市之中,導致自身在城市和鄉村身份的雙重邊緣化。這種身份的雙重邊緣化使得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著城市就業和權益保障等多方面的困難,例如,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住房條件普遍較差,拖欠工資問題嚴重,社會保障水平較低,農民工的身份難以轉化,無法像城鎮居民一樣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等等。這樣的問題如果再不加以重視,盡快進行解決改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融入過程中矛盾會越來越突出,不利于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就是要補短板,而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在一些方面不具有優勢,是實現共同富裕中的一塊不可忽視的短板。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事關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
1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概念的界定
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生代農民工數量增長得越來越快,專家學者也開始對新生代農民工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中進行研究,主要從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狀況、國家的制度供給和政策回應等不同視角對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提出不同的看法。張宏如(2015)基于心理資本理論,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要想融入城市當中,既需要國家外在力量的支持,也需要他們自身的努力,開發心理資本不僅可以直接激勵新生代農民工發自內心的留城動力源泉,而且還可以間接地影響國家外在力量的支持,因此開發心理資本對新生代農民工更充分地融入到城市來說有著重要的價值。湯仁天(2016)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出發,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可以分為三個不同階段,首先是空間上的融入,要讓自己在城市打工掙錢的過程中有一個最起碼的起居住所;其次是身份上的融入,他們渴望成為城市中的一員,得到社會的認可;最后是文化上的融入,他們希望能夠在城市里得到更好的發展,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楊繼平(2016)主要從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與收入障礙、地域管理與公共服務障礙以及傳統思想和文化融合障礙三個層面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進行分析。也有專家學者從社會學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新生代農民工放棄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調整自己以適合城市里的主導價值和標準。事實上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綜合考慮,循序漸進地完成這個過程。
綜上,我們認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主要是指新生代農民工為了適應城市生活,在進入城市后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身份、職業、價值觀念等,得到城市的接受和認同,像城鎮居民一樣能夠平等地分享城市所提供的廣闊發展空間,在此過程中新生代農民工也會實現自我認同的心理轉變。因此,綜合以上的多種因素,從制度因素角度入手,解決限制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安排。
2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制度困境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造就了戶籍制度、教育醫療、住房制度以及就業制度等具體制度安排,成為他們城市融入過程中的主要制約因素。
2.1 戶籍制度的限制
長期以來的戶籍制度將居民戶口清楚地劃分為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工作、生活于城市之中,卻難以像城市居民一樣分享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成果,這種農民身份的標簽使得他們的各種權益被邊緣化。此外,戶籍制度的阻礙也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和市民之間形成一種無形的心理界限,嚴重限制新生代農民工文化上的融入。近些年來,城市的戶籍制度有所改革,農村戶口想轉變成城市戶口的難度降低,戶籍制度對于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影響有所弱化,但是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改革戶籍制度不能僅僅依靠取消戶籍制度的一個政策就能實現,戶籍制度的限制作用仍然存在。
2.2 教育醫療制度的限制
最開始農民工大多數都是獨自進城務工,長期與家人分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新生代農民工思想意識有所提高,特別是面對現在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問題日益嚴峻,新生代農民工舉家進城成為一種趨勢,特別是對于已婚的農民工他們更希望與家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在進城過程中農民工孩子的受教育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這些孩子大多數只能在私立學校就讀,眾所周知,私立學校的費用要高于公立學校,即使是花著高于公立學校的學費,也只能去教學質量較差的學校,因為高質量的私立學校所花費的費用是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無法承受的。有個別能進公立學校就讀的也要辦各種手續,十分不便。醫療制度方面,近幾年來大多數的農民工雖然都有農村醫療保險,但是同樣生活在城市當中,為城市的發展做著貢獻,卻不能和城市人口享有同等的醫保報銷水平,不僅加重了農民工的經濟負擔,對他們的心理也產生了巨大影響,讓他們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被貼上“農民”身份標簽。
2.3 住房制度的限制
新生代農民工要想在城市中長期穩定地生活,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安身之所,住房問題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目前,新生代農民工整體面臨著人均住房面積低于城鎮人均住房面積,住房的外部環境設施較差等問題。在國家有關住房保障這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能夠申請到公租房和得到住房補貼的人數很少。隨著新生代農民工舉家搬遷成為一種趨勢,對于住房要求會有所提高,而現實的居住水平嚴重限制了農民工群體的城市融入,他們建設著城市里的高樓大廈,自己卻處在一種蝸居狀態。
2.4 就業制度的限制
勞動市場上的非正規就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新生代農民工零散就業的需求,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制約了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比老一代農民工都高,但是相對于城市人口來說還是存在著較大差距。正規就業部門一般都要求較高的學歷水平和要求,新生代農民工往往被拒之門外,只能走向非正規就業部門,而非正規就業部門對農民工存在著歧視的現象,讓他們從事著勞動強度大、工資低、沒有保險的工作。長此以往,新生代農民工會一直處于就業的弱勢地位,難以實現真正的城市融入。
3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路徑
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的具體制度安排是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最大制約因素,要從根本上解決制度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使新生代農民工真正融入到城市中。
3.1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戶籍制度的壁壘仍然存在。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不能僅制定出相關政策,一定要將具體的政策落到實處,政府要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讓新生代農民工把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要讓農民工真真切切地享受到和城鎮居民平等的權利。政府可以將戶籍制度改革具體到各個方面,加大資金投入、設置戶籍制度改革的專項資金、將戶籍制度改革納入到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中,讓新生代農民工不論是在身份上還是心理上都撕掉“農民”的標簽。
3.2 完善教育醫療制度
教育制度對進城農民工孩子的限制,阻礙了新生代農民工舉家進城的融入。孩子是新生代農民工努力工作奮斗的巨大動力,政府需完善農民工家庭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的相關制度,放寬農村孩子接受公立學校教育的條件,簡化辦理相關就讀的手續,以及相應的中考、高考戶籍限制。同時,要規范私立學校中有關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避免亂收費,加重農民工的負擔。醫療方面要解決農民工在城市的醫療保險不平等的問題,簡化農民工在城市醫院住院及報銷的流程,讓新生代農民工看醫治病沒有后顧之憂。
3.3 完善住房制度
住房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完善有關農民工住房保障的相關制度,降低保障性住房申請的門檻,適當地給予住房的實物補貼和貨幣補貼,提高農民工中享有公積金的比例。此外,政府還要規范住房租賃市場,讓新生代農民工通過正規的渠道租賃房屋,避免因信息不暢通、不對稱導致權益損失。
3.4 規范就業制度
新生代農民工的素質決定了在勞動市場中的工作水平和質量。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資金的投入,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教育培訓機會,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拓寬就業渠道,從而提高他們的就業適應能力和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要對勞動力市場進行規范,嚴厲打擊歧視農民工,通過不正當手段欺騙農民工、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違法行為,為農民工創造一個公平、安全的工作環境。
4 小結
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貢獻密不可分,因此他們在城市享有的權利也應受到重視。新生代農民工能否融入城市,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都有關,而制度因素起著根本性作用。因此,解決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體系下的戶籍制度、教育醫療制度、住房制度、就業制度的影響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連紅軍,趙艷霞.房地產發展如何“穩起來”[J].人民論壇,2017(20).
[2] 強可鑒.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和出路[D].江蘇大學,2017.
[3] 謝瀟.廣西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6.
[4] 聶洪輝.生命歷程視角下新生代農民工定居研究[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8(01).
[5] 李向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導向下的社會醫療保險整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6] 侯曼,武敏娟.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社會融入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以西安市為例[J].人口與社會,2018(03).
[7] 張龍.風險傳播視角下的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8.
[8] 孫奎立,王國友,曾敏睿.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因素及代際差異研究[J].人口與社會,2018(05).
[9] 淦未宇,徐細雄.組織支持、工作生活質量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合——基于海底撈的案例研究[J].管理評論,2019(05).
[10] 王明涵,于莉.城市化背景下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J].管理觀察,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