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藝玲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速度加快,城鎮的生活方式在漸漸向鄉村滲透的同時,鄉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也逐漸向城鎮靠攏,但由于城鄉差距過大,鄉村的資源、資金不足,引發鄉村建設眾多問題。如何在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發展鄉村經濟,振興鄉村發展,是當前建設小康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旨在分析龍海市在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進行鄉村建設的相關做法,總結經驗,為推進和完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鄉融合發展;美麗鄉村建設;龍海市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當前,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水平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已成趨勢,美麗鄉村在此背景下,正穩步深入推進中。但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在此背景下,我國美麗鄉村建設仍存在建設主體素質較低、資金不足、同質化現象等問題。現以龍海市為例,在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相關實踐,不斷解決問題,總結經驗,以促進城鄉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1 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有助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建設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是 “十三五”時期國家的建設重點。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滿足農村從生產到生活、從基礎設施到文化文明、從生態保護到社會管理等各種需求。美麗鄉村深層次內涵的實現,必須以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為統領。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發展的要素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一直滯后于城市發展。因此,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在公共衛生、垃圾處理、供水供電、網絡信息等方面,讓城市和農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以此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激發“三農”發展新活力,農業農村工作呈現發展新氣象,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2 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龍海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龍海市加快推進城鄉建設,在堅持工業立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推進“生態美、百姓富、文化興、機制優”的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實行標準化整治、支持產業轉型、重視文化傳承,打造優美的生態環境,發展經濟建設,促進文化繁榮。目前龍海市建設73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基本完成全市村莊規劃,其中東園鎮東寶村2013年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1100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之一。龍海市在城鎮化、農村經濟加快發展的背景下,在城鄉經濟、人口、社會、空間以及生態逐步融合的背景下,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3 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龍海市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問題
雖然龍海市在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出現一些問題,阻礙了建設進程,主要體現在:
3.1 建設主體素質不高
政府和農民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參與者,政府領導者的思想覺悟、職業道德、業務能力直接影響到美麗鄉村整體的規劃與布局,而農民作為美麗鄉村的直接參與者與受益者,大部分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不高,但在一旦跟自身利益相關,特別是牽扯到村民的宅基地、樹木、房屋等,就抱有不付出得到最大回報的思想,或者只需一點付出就得到最大利益的思想,這種思想不利于美麗鄉村的建設發展。
3.2 資金投入主體單一
龍海市美麗鄉村建設的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上級政府在相應配套政策和直接的專項資金扶持兩方面力度較大,但由于美麗鄉村建設點較多,平均到每個村的資金遠遠不夠。
3.3 特色內涵發掘力度不夠
對于美麗鄉村的規劃和設計,很多地方沒有深入挖掘其定位和特色,沒有充分挖掘本地資源,照搬照抄,缺乏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的長遠規劃。
3.4 長效管理難度大
在管理機制方面,主要自上而下的行政措施,但是無法形成自下而上的自覺性,美麗鄉村點及所在行政村沒有長效管理經費來源也是原因之一。
4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4.1 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美麗鄉村品質
一是處理好建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建設美麗鄉村,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規劃布局,建立機制,分配資金,提供服務,不能包辦,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強制命令,不顧農民的意愿,更不能無視農民的利益,加重他們的負擔。農民是建設的主體,從鄉村規劃、建設到管理、經營,都需要農民的積極參與,以此來保障政府規劃建設的美麗鄉村與農民心中的美好家園相統一。二是加強培訓,提高建設參與者的素質。建設者的素質直接影響了建設的進程,除了加強對政府決策者思想水平、業務能力等的培訓,還要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培訓,統籌做好被征地農民的再就業工作,注重對新型農民和職業農民的培養,同時通過創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吸引外地優秀人才,積累形成農民人才庫,為龍海市的美麗鄉村建設作出貢獻。
4.2 強化產業,支撐美麗鄉村建設
一是進行產業改革,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美麗鄉村建設,進行產業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要尋找特色產業優勢,特別是綠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鄉土特色產業,根據立足鄉村現有的基礎上,做大做強,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功能。二是多元投入,推動鄉村長期和諧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單靠政府資金投入難以支撐鄉村長期發展,需要建立多元投入機制,主要是財政資金主導投入、金融資金信貸投入、社會資金開發投入、農民主體投入這四個方面。縣財政對市縣兩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每年每縣安排專項資金,積極拓展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美麗鄉村建設的信貸投入,鼓勵工商企業、社會力量以獨資、聯營、股份等多種形式投入美麗鄉村開發、運營,積極發展龍頭企業帶動型、技術部門領辦型、資本加入型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自主、自覺、自愿、不等不靠搞建設,使之成為建設的主體、投入的主體、享受的主體。
4.3 統籌規劃,彰顯鄉村個性
一是要統籌規劃,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效益。從宏觀角度上對美麗鄉村建設進行規劃,才能最大程度上實現土地、資金、資源利用的最大節約,提高農村經濟效益。以政府為導向,緊緊圍繞建設目標開展鄉村建設,從村鎮實際情況出發,編制排水、消防、供水的專項規劃;合理劃分行政、文教、居住、商貿、休閑五大功能區,使農村的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通過規劃,統籌人口、土地、產業等要素,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二是要彰顯個性,打造一村一特色。目前,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必須因地制宜,尊重差異,保持特色。首先,在此前提下,對于上級編制規劃、制定建設標準要有一定的要求,以免各村各行其是,胡編亂造。其次是美麗鄉村建設在做好標準化、均等化的基本性公共服務基礎上,還要在鄉村特色上做文章,不能一味追求整齊劃一,千篇一律,立足當前實際條件,保護具有特色的傳統村落,將優秀的鄉村文化發揚光大,彰顯個性,提高鄉村建設品質,打造一村一特色。
4.4 加強管理,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一是要落實政策,保障切實利益。只有切身利益得到保障,農民群眾才能提高自主意識,積極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去。在醫療救助、養老養生改革方面,給予農民同等待遇;在教育資源方面,要保障農民子女享受到優秀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在購房方面,要考慮農民收入低的情況,給予適當給予政策傾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享受同等待遇,有利于提高農民積極性,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二是要建設機制,實現長效管理。要把建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作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首先要完善監督機制。當前有些地方政府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出現“懶政”“失職”的現象,因此建立一個多元的監督機制十分必要。除需要黨政系統內部監督外,還需要社會組織參與監督,媒體、企業、群眾,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監督。其次要完善考核機制。重點考核美麗鄉村建設、土地綜合整治和產業發展等內容,定期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獎金掛鉤,形成有效的激勵方案,激發管理者和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再次是完善治理機制。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本質和特征決定了它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工作。農村建設工作是長期的,特別是在環境治理方面,它一直都在進行時,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努力,不容停歇和和懈怠。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特別是在水治理、土壤環境保護上,要制定一張清晰的路線和時間表,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引導下,持續深入推進。
[參考文獻]
[1] 黃娟.五大發展理念: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J].求實,2016(12).
[2] 黨浩.統籌城鄉發展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的浙江實踐及啟示[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