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
[摘 要]隨著我國創新能力的發展,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創新能力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以農業經濟創新走向全新的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并進發展,利用科技創新手段,完成商業融合發展,進而促進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主要闡述工匠精神的意義,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結合實踐應用情況,提出工匠精神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對應策略,希望給相關人員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學;工匠精神;創新創業;農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會議召開之后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步全新模式下,農村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基于工匠精神基礎下,促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想要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發揮引導推動作用,重視勞動者的創新能力培養,搞活農村經濟,弘揚創新精神。
1 工匠精神意義
1.1 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即將面臨著經濟發展轉型與發展的重任,想要實現這個事物,我國即將實現制造大國到強國的轉變,因此就需要工匠精神的推動,進而實現創新創業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1.2 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目前,我國一些產品即將走向世界,但是一些產品的質量不過關,因此需要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與使用壽命。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需要不斷提高中國制造產品的質量。只有充分發揮工匠精神,為我國培養更多專業的工匠,才能創造出高質量的產品,進而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1.3 滿足個性化發展模式的需求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報告中明確指出,“鼓勵農業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模式,培養人們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與個性化發展模式相繼提出,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工匠精神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未來。
2 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2.1 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農業經濟想要得到穩固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針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情況來分析,有部分地區缺少完善的基礎設施,還有一部分地區使用的基礎設備陳舊落后,已經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同時,基礎設備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導致自身會發生老化,年久失修影響使用功能,種種因素說明,傳統的基礎設施無法順應時代的發展,不符合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嚴重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2.2 農業生產中仍然采取陳舊的生產方式
由于農業經濟生產的方式比較落后,導致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抑制作用,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采用機械化操作,但是還有一些地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缺少技術含量,無法實現一體化、機械化的操作標準,在實際生產操作中,采用人工與機械的聯合生產方式,利用人工勞動力的手段,嚴重降低了機械標準化的水平,農村在初級工業制品制造中。相對應的生產效率比較低。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2.3 農村經濟資源有限
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村資源有限,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式主要以粗放經濟為主,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會提供農業生產中大量的技術,但是獲得的收益卻比較少,這樣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給環境帶來影響,因此,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要創新技術。
2.4 農業經濟發展資金投入不夠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資金的不足,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同時,農業經濟在發展中缺少健全的管理機制作為準則,政府部門每年在農業上的投入資金十分有限,造成資金的不足,給農業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2.5 勞動人員素質有差異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勞動力越來越多,對剩余勞動力轉換已經成為關注的問題,農村人口相對較多,占據一定的比重,因此給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在農業發展中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應該解決剩余勞動力。但是在我國農業市場上,剩余勞動力供大于求,還有大部分地方招不到員工,農村剩余勞動力專業素質比較低,專業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這些問題就很難被解決。
3 工匠精神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
隨著農業經濟從粗放型增長模式逐漸轉變為開始重視質量,通過創新創業技能的提升,可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爭取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突出表現,想要取得這樣的效果與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與摸索,因此,工匠精神就相繼被提出,工匠精神并非在國外的老店發明中提出來的概念問題,是在創新創業開始的初級階段,走進每一個創新創業者的內心中,通過潛移默化影響每一個人。
大多數人都了解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尤其在高職院校中也開始重視創新創業,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同時也是推動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動力,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情況,每年高校大學生都是創新創業軍團里的新鮮血液,在社會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年六月份是大學畢業季,因此社會需要為畢業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
創新創業一說最早起源于美國,在經歷了三個階段之后,得到穩步的發展與進步。針對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行分析,創新創業針對的重點內容存在差異。在初級起步階段,主要將傳統知識與內容傳授出去,讓課堂教學作為主體。在發展階段,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成熟階段,開始重視學生的事業心的培養。長期發展過程中,會相繼形成三種教育形式,利用課堂教育為主的形式,展開更加專業的教育模式,通過高校、企業以及社會的相互融合之后,合理設計創業競賽和一些創業項目,進而形成大學生創業教育新模式。與國外教育形式相比較,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比較晚,發展時間慢,因此,在高校創新創業培養上借鑒國外的教育模式。
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就業難的問題,所謂的創業能力,就是指一個人在創業實踐過程中體現出自己的能力,創業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避免就業壓力的困擾,可以通過自主創業的活動方式,尋找更多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當代大學生想要成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最主要的內容就是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高職學生不僅要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思維與創業意識,可以勇敢地投身到社會現代化建設中,通過實踐創業實現自己的事業,借助創業的優勢不斷成長成才。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對學生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幫助學生及早建立就業思路,轉變就業觀念,加強創新意識的提升,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創業方法,幫助大學生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國家相繼提出很多鼓勵創業的政策,大學生在人生事業的發展中會有所成績,將自己的人生價值體現出來。
4 創新創業搞活農村經濟
4.1 加強農村經濟基礎設備的建設
近幾年,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全國都在重視創新創業的重要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應該逐步完善。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政府為了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不斷完善基礎設備的建設,將現有農業科技及逆行改革與創新。鼓勵農業企業建立相對應的研究基地,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建設。同時,在農業經濟的創新環節,應該在農業生產中投入技術支持,開發技術研究,促進農業經濟的進步。
4.2 轉變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轉變農業經濟的方向。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應該具有多元化特點,通過創新創業的發展趨勢,維持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具有環保意識,進而提升農業產品的質量。
4.3 加強農業資源的緊缺問題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需要融入創新創業理念,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加強農業資源緊缺的改善情況,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朝向綠色方向發展,因此,需要大力宣傳綠色農業,加強農民對綠色產品的認識,保證綠色農業發展可以符合相關的規定,結合實際內容展開了解。另外,結合創新創業的需求制定相對應的規章制度,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的技術推廣,提升農業人員的專業素養,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4.4 提高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
目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缺少資金的投入,還有一些資金無法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因此,需要改善農業經濟的環境,加大資金的投入。同時,政府部門需要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將相關政策落實到位,加強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解救制度,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保障。
4.5 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業經濟發展機制
針對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需要結合農民的特點,建立相對應的農業經濟發展機制,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建立的機制需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要具有高效性、創新性特點,可以對農業生產資料內容進行保護與調節,同時還應該對環境進行有效的控制,近幾年,農業經濟的發展因素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需要采取相對應的管理機制保護環境,提升農民的收入,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5 弘揚創新創業精神,助推農村經濟社會繁榮
我國已經進入到全面的改革與創新中,中國經濟處于新常態背景下,各界領導都在重視全民創新與創業,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明確指出,科技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中國想要變得更強,就要依靠中國人的實力,制定出更全面的新理念、新設計。
世界經濟的穩定需要創新觀念作為基礎,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創新意識,2014年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將這項事宜作為2016年的重點工作內容,需要結合互聯網技術實現大眾創新全民創業的目標。
6 結論
綜上所述,為了提升我國生產產品的質量,就需要人們具有工匠精神,因此在工匠精神背景下進行全面的創新創業,我國農業經濟成為目前經濟發展的重點,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政府資金投入少、基礎設備陳舊落后、缺少完善的管理機制等,同時在工匠精神背景下提出創新創業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加強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讓學生早早接觸創新創業知識,掌握專業的創新技能,避免在以后的就業中承受壓力,提升大學生的自信心,在創新實踐中獲得自我展示的機會,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體現出人生的價值,通過自主創業緩解就業壓力,做好自身的人生規劃,為日后的農業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洪娟.工匠精神視野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途徑研究[J].記者觀察,2018(32).
[2] 呂亨龍.高職學生崗位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才智,2018(33).
[3] 劉桂香.現代學徒制下會計人才工匠精神培育[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5).
[4] 楊金玉.在創新創業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對學生工匠精神有效引導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8(31).
[5] 劉霞.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困境與路徑探略[J].現代交際,2019(11).
[6] 王麗聰,尚潤玲,陸敏.“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11).
[7] 李偉.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工匠精神[J].現代職業教育,2017(24).
[8] 倪爾妍,林培蓓.產學研合作背景下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
[9] 趙慧敏,肖建安.“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教學管理標準建設探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