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忠
[摘 要]隨著儲存、保鮮以及自動化控制技術等與農業領域的不斷融合,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國不單單是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大國,同時在蔬菜、水果以及茶葉等非主要農作物產量也已經達到世界前列。當前,我國對于非主要農作物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依然不夠完善,相關管理條例并不明確,故本文就非主要農作物管理重要意義展開討論。
[關鍵詞]非主要農作物;管理;前景
[中圖分類號]S339.2 [文獻標識碼]A
千禧年初所頒布的《種子法》對主要農作物以及非主要農作物進行詳細詮釋,隨后一年我國又出臺了《主要農作物范圍規定》文件,對各個地區主要農作物形式進行詳細說明,并進一步增加了非主要農作物的品類以及范圍,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市場的發展。2015年,國家再次對《種子法》進行了修訂與完善,對種子培育過程、生產經營管理以及效益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進一步肯定了非主要農作物的規范化生產必要性,以及相關科研活動內容開展的重要意義,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非主要農作物市場的發展。
1 當前非主要農作物市場特點
近些年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非主要農作物品類越來越多。僅以2017年我國農業部所頒發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等級指南》一文中就對包括甜菜等二十七種非主要農作物進行明確規定。具體內容包含非主要農作物的選育、品種以及DNA數據等,為非主要農作物市場提供了參照,同時也進一步規范化非主要農作物市場經營環境,大大改善了傳統非主要農作物無序、混亂以及復雜的市場局面。
除此之外,非主要農作物對于我國鄉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非主要農作物經濟效益相對更高,可以大大增加農村地區百姓收入,有利于當地打造特色化旅游產業。雖然當前我國非主要農作物市場規模并不大,市場規范性有待提高,但可以肯定非主要農作物市場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2 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意義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生產最基礎、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業科技的先導和載體,是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物質基礎。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是確保農業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發展現代種業有利于發揮地方資源優勢,滿足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用種需求;有利于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特色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大力發展除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之外的其他非主要農作物生產經營活動,有助于對當地農業結構進行優化與完善,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同時也是帶動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以云南省瀘西縣為例,近些年當地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結構的調整,僅2016-2018年就投入多達1個多億用于當地農業產業扶貧,除此之外,還制定了2019-2021農業發展鞏固規劃,進一步加大當地蔬菜、水果等非主要農作物產業的發展,以帶動當地扶貧發展,例如瀘西香蔥從2013年開始引進種植,由于氣候土壤生態條件較為適宜香蔥種植,在政府積極引導及龍頭企業帶動下,瀘西縣香蔥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8年底,瀘西香蔥種植基地已達7.3萬畝,種植面積達25.6萬畝(含復種),產量64萬噸,產值17.9億元,主要銷往國內上海、廣東、深圳、江蘇、廣西、四川、重慶等地區,逐漸成為國內單品種植最大的香蔥種植基地。非主要農作物品類繁多,覆蓋范圍廣且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其種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民種植收益以及日常生活,最終可能影響到當地農業生產以及社會安定,由此不難看出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的重要意義。就目前管理現狀而言,我國在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上、經營方面依然存在諸多不足,需要不斷進行適應性調整以確保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規范化進行。
3 加強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措施
3.1 完善各項基礎舉措
以瀘西縣為例,首先,當地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h鄉農科部門充分發揮作用,切實加強工作指導和統籌協調。進一步細化工作措施,強化工作調度,積極協調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相關事宜,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確保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有序有效推進。其次,應當抓好政策落實??h級制定完善的非主要農作物資金管理辦法,嚴格程序,規范操作,確保政策實施公開公正,堅決杜絕弄虛作假,嚴禁挪用、套用資金。鄉級做好項目申報,嚴格項目資金管理報賬制;除此之外,營造濃厚氛圍。加強宣傳發動,利用標語、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和網絡媒體等多種手段進行全面、廣泛的宣傳。及時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加強經驗交流,總結、宣傳一批典型,營造齊力抓好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的濃厚氛圍。最后,強化績效考核??h、鄉兩級將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納入考評內容;推動農業產業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深入扎實開展。
3.2 強化思想認知
對于當地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就提高對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的高度認識,加強日常領導管理,牢牢把握當地主要農作物的種子管理工作,確保糧食安全生產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除此之外,管理部門還應當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切實關注農民需求與利益,進一步對非主要農作物種子進行規范化管理,提升現有種子管理質量。另外,應當通過新媒體、電視廣播等手段加強宣傳,鼓勵技術人員下鄉培訓或者提供各種渠道服務,從而在農村形成較好的 政治氛圍,促使種子的選育、生產等工作高質量進行。鼓勵種子經營機構合法誠信經營,堅決杜絕劣質種子以及假種子出現,對于種子使用單位應當進一步提升法律維權意識,在購買過程中加強檢查工作,并索要相關票據,確保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3.3 構建完善的品鑒標準
對于種子管理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對于新品種的引入實驗示范工作,組建由各個專家成立的專業評鑒團隊,依照對主要農作物的評鑒標準與手段,從而建立對非主要農作物的鑒定與管理,最終制定一套統一、合理的評判標準,從而對相關機構所引入以及研發的新品種進行評鑒與驗收;除此之外,針對已經經過專家組判定且驗收合格的規格種子,應當由相關管理部門進行統一的品種登記,并將相關信息、參數等公布于官網上,通過宣傳、指導以及其他措施鼓勵各地方依照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育。促使品種所有者資源要求對自己的品種進行品鑒驗收,從而獲得品種登記號。將品種登記作為判別質優以及誠信的重要參考標準。
3.4 進一步加強相關人員業務素養
對于地方種子管理部門應當不斷充實并完善自身業務素養,日常工作中建立高度的服務意識,在非主要農作物種子評鑒以及登記工作中,始終秉著公正以及公開等原則,切實為廣大種子經營者以及使用者提供更為高質量的服務,推動我國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的健康發展。
4 結語
相較于主要農作物種子,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經濟效益相對更高,是現代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不僅僅對于主要農作物有一定的需求,同時對于非主要農作物需求也在不斷上升。故而對于各地方政府部門應當清楚地認識到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提升服務質量以及業務素養等多種手段,切實加強對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的管理,為非主要農作物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嬌.加強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鄉村科技,2017(18).
[2] 徐培華,丁正生.加強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保障高效農業安全發展[J]. 新農村(黑龍江),2013(02).
[3] 陳應志,孫海艷,史夢雅,etal.設置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制度的歷史必然與現實實踐[J].中國種業,2018(01).
[4] 王應康,朱敏,蘇遠中,etal.加強基層種子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種業,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