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艷

【摘?要】 目的:探討不同臨床護理措施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重癥監護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重癥監護病房收治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并接受常規護理(對照組46例)及分級護理(觀察組46例),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差異。結果:觀察組患者ICU入住時間(3.2±0.4)d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4.3%)、壓瘡發生率(8.7%)、死亡率(4.3%)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均明顯下降,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分級護理能有效降低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重癥監護時的壓瘡發生率及感染發生率,對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有積極幫助。
【關鍵詞】 重型顱腦外傷;重癥監護病房;分級護理
文章編號:WHR2019042042
重型顱腦外傷是當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創傷性腦科疾病,具有病情發展迅速、致死致殘率高等特點,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同時,患者常伴有意識喪失、運動障礙等多項癥狀,其治療護理難度要求較高。臨床研究顯示[1],分級護理模式對提升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護理質量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將以此為據,探討不同臨床護理措施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重癥監護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范圍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重癥監護病房接受救治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共92例,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46例)患者男女比例為25∶21;年齡最小為25歲、最大為72歲,平均年齡為(58.2±4.6)歲;對全體觀察組患者都行CT檢查,最終診斷結果為硬膜外血腫15例、腦挫傷12例、硬膜下血腫11例、顱內出血8例。對照組(46例)患者男女比例為24∶22;年齡最小是25歲、最大為72歲,平均年齡為(58.4±4.5)歲;對全體對照組患者都行CT檢查,最終診斷結果為硬膜外血腫16例、腦挫傷12例、硬膜下血腫12例、顱內出血6例。兩組患者上述臨床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可對比(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具體內容涵蓋患者病房衛生清潔、個人皮膚清理、建立靜脈通道以降低患者的顱壓,遵從醫囑為患者注射治療、止血、使用激素等藥物,翻身2.5h/次,對患者受壓部位進行按壓等。
觀察組患者接受分級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評估患者病情:針對患者實際病情、手術創傷、神經障礙、肢體障礙、活動障礙等多項內容,結合患者APACHEⅡ(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制定分級計劃。
2)執行護理措施:針對APACHEⅡ評分10~20分者實施三級護理,由責任護理人員對患者呼吸、體溫、血壓、心率等指標進行每天定期監測,同時完成常規護理內容;針對APACHEⅡ評分21~30分者實施二級護理,在上述護理內容的基礎上,每天定期監測患者心電圖、呼吸機各種參數變化,同時定期測量患者中心靜脈壓、血流動力學、血氧血氣等多項指標,記錄后匯報主治醫師。監測到患者病情平穩后可逐步減少上述內容測量頻率;針對APACHEⅡ評分>30分者實施一級護理,在完成上述護理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患者的營養支持與翻身鍛煉,聯合主治醫師給予其治療支持,同時遵從主治醫師要求給予各項針對性改善措施。針對病情有變化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聯合主治醫師共同調整其護理方案。此外,因為患者屬于重型顱腦外傷的類型,所以,即使經過治療蘇醒以后,通常也會留下一定程度的后遺癥并引發多項生理功能上的障礙問題,為此,針對已經基本蘇醒的患者,護理人員還應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鍛煉指導,幫助患者盡早恢復身體功能健康。
1.3?觀察指標
記錄統計兩組患者ICU入住時間、院內感染發生率、壓瘡發生率、死亡率等指標。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并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表示并采取χ2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ICU入住時間(3.2±0.4)d,對照組患者ICU入住時間(6.2±1.1)d。兩者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4.3%)、壓瘡發生率(8.7%)、死亡率(4.3%)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均明顯下降,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當前醫療技術以及醫療體制不斷改革的情況下,護理工作對患者病情康復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也有越來越多的護理方式開始應用在各級護理工作中。分級護理模式是當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護理模式,其通過對患者住院期間生理病情監測、生活自理能力等多項內容的監測,對患者實施相應級別的護理內容,以此充分地實現對有限醫療資源的充分利用,更加有效地兼顧到不同患者的護理服務。在重癥監護病房中應用分級護理模式,能結合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患者監護狀態,更為快速有效地監測患者各項病情參數變化,也更有助于患者治療效果和護理效果的及時反饋與調整[2]。臨床研究證實[3],分級護理模式在重癥監護病房中的應用能有效提升護理人員工作質量,提升患者護理滿意程度。
本次研究中以重癥監護病房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結合患者實際病情、手術創傷、功能障礙等多項內容,以患者APACHEⅡ評分評估結果為標準對其展開分級護理[4]。針對三級護理患者,護理人員并不需要完成較多指標的觀測,只需要定期完成患者常規護理內容即可;針對二級護理患者,護理人員則需要進一步加強患者監測內容的全面性,通過多項參數的監測來記錄患者病情變化,以便更加有效地觀察患者治療效果,同時更加全面地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針對一級護理患者,護理人員更需要加強患者各項參數的監測頻率,根據患者病情變化來不斷調整護理方案,確保護理內容的針對性和全面性,促使患者盡快得到有效救治,以此達到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目的。最終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在院內感染發生率(4.3%)、壓瘡發生率(8.7%)、死亡率(4.3%)以及ICU入住時間上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分級護理能有效降低重型顱腦外傷患者重癥監護時的壓瘡發生率及感染發生率,對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有積極幫助。
參考文獻
[1] 唐莉莉.臨床護理路徑在重型顱腦外傷重癥監護期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32):241-242.
[2] 尹佃芬.分級護理在重癥監護病房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2):74-75.
[3] 龔萍萍.重癥監護病房中實施分級護理制度對重癥顱腦外傷患者的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38):15-17.
[4] 湯昌春,張娟.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體會[J].健康研究,2015,(0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