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林
【摘?要】 目的:探討宮腔鏡電切術對40例宮腔內良性病變的療效。方法:選擇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宮腔內良性病變患者,均行宮腔鏡電切術,觀察40例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宮腔鏡下息肉形態及息肉個數,分析手術結果,觀察40例患者的術后月經情況、陰道流血及感染情況。結果:40例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12.3±2.5)min,平均術中出血量為(51.9±12.5)mL,息肉單發者25例,多發者15例。10例患者送子宮黏膜下肌瘤樣組織的宮腔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0.0%(9/10)。30例患者送檢息肉組織,術中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者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6.7%(29/30)。40例患者術后26~35d均恢復正常月經,21例月經紊亂者治愈率為95.2%,好轉率為4.8%,10例絕經后出血、排卵期出血等子宮不規則出血者均全部治愈。40例患者術后均無感染。結論: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宮腔內良性病變安全有效。
【關鍵詞】 宮腔鏡電切術;宮腔內良性病變;月經紊亂;絕經后出血;息肉
文章編號:WHR2019104073
宮腔內良性占位性病變包括宮腔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妊娠組織殘留等,會引起育齡期女性不孕、子宮出血、痛經等癥狀,也會使患者出現不孕或習慣性流產,對女性的工作、生活產生嚴重影響,以往臨床上多采用診斷性刮宮、抓鉗鉗夾、子宮切除或藥物治療,但其治療效果均不佳[1-2]。本研究選擇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宮腔內良性病變患者,對其采用宮腔鏡電切術,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宮腔內良性病變患者,患者的年齡范圍為22~57歲,平均年齡為(36.3±5.1)歲,患者中以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周期縮短為主要癥狀者21例,絕經后出血、排卵期出血等子宮不規則出血者10例,無臨床癥狀者9例。其中肌瘤直徑均不超過5cm,宮腔長度不低于12cm。
1.2?方法
40例患者術前均行血型、血尿常規、梅毒、乙肝、心電圖、艾滋病病毒、宮腔刮片及胸透檢查,有生育要求者需檢查衣原體、支原體。40例患者的手術時間為月經干凈后3~7d,其中持續流血者可消炎止血,待其止血量減少后。術前3~6h陰道放置或口服600μg米索前列醇,采用靜脈麻醉或全麻,之后行常規消毒,將宮頸進行鉗夾,在雙側宮旁各注入5mL 1%利多卡因,待探宮腔深度后,將5.5mm 12°檢查鏡及外鞘進行置入,設定膨宮壓力為80~150mmHg,設定流速為250~300mL/min,電凝功率為80W,電切功率為160W,檢查診斷為子宮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妊娠組織殘留者,可對其同時進行電切術。對患者靜脈注射50~75mg鹽酸哌替啶,將宮頸擴張至10mm,之后再換手術鏡鞘為8.5mm,將息肉根部用電切環進行切除,對于較大息肉及0型肌瘤者,自蒂部向外切除數刀,待瘤體縮小后,配合鉗夾;將妊娠殘留組織切平至宮壁;若患者的息肉、肌瘤瘤蒂直徑低于2cm且已脫出宮頸口,將瘤蒂用血管鉗夾住,之后將其進行順時針旋轉,將瘤體離斷,將根部切除,對殘端進行電凝止血。所有患者術后觀察2~6h,再應用抗生素24~48h。
1.3?觀察指標
1)觀察40例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宮腔鏡下息肉形態及息肉個數;2)分析手術結果;3)術后1、3、6、12個月時均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患者術后月經情況、陰道流血及感染情況。
2?結果
2.1?觀察40例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宮腔鏡下息肉形態及息肉個數
40例患者的手術時間范圍為8~40min,平均時間為(12.3±2.5)min,術中出血量范圍為10~140mL,平均出血量為(51.9±12.5)mL,宮腔鏡下息肉表面光滑,為無蒂、有蒂贅生物,呈舌狀、筍狀或叢狀,其顏色與周圍組織的顏色相近,質地較軟;黏膜下肌瘤質地較硬,呈半球形或球形,灰白色,突出于宮腔,其表面可見清晰的血管,息肉單發者25例,多發者15例。
2.2?分析手術結果
10例患者送子宮黏膜下肌瘤樣組織,其中子宮內膜息肉者1例,子宮平滑肌組織者9例,宮腔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0.0%(9/10)。30例患者送檢息肉組織,病理診斷確診為宮頸息肉者4例,子宮內膜息肉者23例,增殖期子宮內膜者1例,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者1例,分泌期子宮內膜者1例。術中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者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6.7%(29/30)。
2.3?觀察患者的術后月經情況、陰道流血及感染情況
40例患者術后26~35d均恢復正常月經,其中21例患者主訴月經紊亂,其中20例月經恢復正常,治愈率為95.2%(20/21),明顯好轉者1例,好轉率為4.8%(1/21),10例絕經后出血、排卵期出血等子宮不規則出血者均全部治愈。40例患者術后均無感染。
3?討論
目前,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宮腔鏡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廣泛[3]。本文結果表明,宮腔鏡下子宮內良性占位性病變的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出血少,既往的手術方式為剔除肌瘤或經腹子宮切除,對患者的損傷較大,對于脫出宮腔的肌瘤可行套扎術,容易使得肌瘤殘留于宮腔內,而宮腔息肉多采用刮宮術或鉗夾法,因其是在盲視下進行,導致術者不能將息肉完整切除,而宮腔鏡電切術可在直視下自根部完整切除肌瘤或息肉,且未對其余內膜組織造成損傷,患者的術中出血較少,也使得術野較為清晰,不易對患者機體產生損傷,從而使手術較為安全[4];同時因對患者術前應用了米索前列醇,擴張宮頸效果較好,且膨宮效果較好,也使得宮腔手術應用較為安全;而且術中對患者子宮內膜的損傷較小,出血少,導致術后的宮腔積血可能性較小。
10例患者送子宮黏膜下肌瘤樣組織的宮腔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0.0%,30例患者送檢息肉組織,術中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者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6.7%,表明宮腔鏡對疾病的診斷符合率較高;同時40例患者術后26~35d均恢復正常月經,21例月經紊亂者治愈率為95.2%,好轉率為4.8%,表明宮腔鏡手術對宮腔內良性病變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宮腔內良性病變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 唐鑫,王淑梅,王濤,等.宮腔灌注造影對比宮腔鏡對宮腔內良性病變診斷價值的研究[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8,24(04):50-51.
[2] 賀丹.宮腔鏡下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宮腔良性病變的研究進展[J].農墾醫學,2018,40(06):523-526.
[3] 袁麗麗.宮腔鏡下宮腔粘連電切術后再粘連的預防及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09(20):76-78.
[4] 史梅.試論宮腔鏡檢查在子宮宮腔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2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