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
作為一名職業電競解說,雖然不用朝九晚五,但是行業競爭壓力并不輕松,需要做很多知識儲備。
我入行做電競解說,并沒有受到來自家庭的阻力,因為從小就和爸爸一起玩游戲,家里人對電競這個行業的情況也比較了解,所以很自然地就將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成了職業。
根據我自己的理解,電競解說的職能其實就是導演,要通過流暢的語言把場上發生的事兒,配合畫面,生動地講出來,這只是基本要求。但好的故事,是有起伏的,解說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場電競比賽必定也是有起伏的,如何在解說中融入自己對游戲的理解,怎么能讓看游戲的人覺得更有趣,覺得參與度更高,這才是錦上添花。
相對于傳統的體育解說,電競解說的受眾更年輕,所以趣味性要求更高。我在生活里就是很幽默的人,平時也會留心收集年輕人關注的一些話題,在解說的時候也會隨時丟梗。要做好電競的現場解說,更看重的是對游戲的理解程度與思維反應速度。
除此以外還要充分了解游戲,對比賽技巧進行分析。例如飛車游戲,解說準備階段,我不僅對每個參賽選手了如指掌,生活中也和他們混得很熟,對于何時何地可以超車,如何彈射、掃尾等賽車技巧如數家珍。
想要吸引玩家的注意,最好是先明確自己的解說風格。比如你是技術類,那么你的專業度可能需要更高,對于術語和技巧要非常了解;你是偏娛樂類,那么需要你擅于接住各種各樣的梗,臨場應變迅速,可以帶動氣氛;你是顏值類,長得特別好看,跟得上節奏,能把意思表達清楚,也是可以的。
同時,電競解說要熟知電竟文化、電競賽事運營,以及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如果沒掌握電競深層次的文化,解說時就無法講透。電競還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國際化程度高,游戲大部分是進口的,這就要求解說不斷學習和更新英文專業術語。
相對于傳統的體育解說,電競游戲的更迭速度比較快。《王者榮耀》《絕地求生》這些游戲,火爆過后人氣都有回落,所以電竟解說很可能不會一直專注在一款游戲上,但解說技能是相通的。
電競解說的報酬,先從平臺來看,有的平臺是底薪制,即便是人氣不高,按照平臺約定時長播夠就可以拿到;還有的平臺完全是提成制,人氣越高,獲利也就越多。大部分的平臺是底薪加提成的模式,平臺之間的提成比例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但不論是什么平臺,你的人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收入。
電競解說就像一家網店,流量、粉絲多了,才有錢,不僅會有解說費,還會有廣告代言收入,新解說因為沒有粉絲,所以就沒什么收入。加上游戲直播平臺的粉絲總量是相對固定的,所以這個行業也在形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收入高,當然壓力也會很大。例如我解說一場飛車游戲S聯賽,就需要連續工作5-6小時,每周2-3場。每一場比賽解說結束后,我會看彈幕復盤,網友的吐槽是“寶藏”,你可以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
作為一名職業電競解說,雖然不用朝九晚五,但是行業競爭壓力并不輕松,需要做很多知識儲備。
想提醒大家的是,像電競這樣講究專業技能的行業,要成為行業頂尖,需要的不是盲目熱情,而是不懈努力,更需要足夠的天賦。塔尖上的選手、主播們付出的汗和淚,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
我的職業理想之一是給電竟“正名”。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對電竟和游戲持有偏見,我想讓大家了解,電竟中的拼搏精神是值得被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