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梅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思明分院產房,福建廈門 361001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產科研究再次回到了對正常產程曲線的描述中,并且有了許多與以往不一樣的發現:即使產程進展比較緩慢,最終仍然可以順利經陰道分娩。這為產科的臨床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新產程觀察法由此誕生,為了明確對比新舊產程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通過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產婦進行新舊產程時間觀察法觀察,分析對比了新產程時間觀察法在產婦分娩中的具體應用效果,希望能為臨床婦產科工作提出一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順產條件的單胎產婦;(2)無妊娠高危因素及合并癥的產婦;(3)產婦及其家屬積極自愿參與本次研究;(4)在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下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精神疾病或溝通障礙。(2)不配合研究者。通過隨機分組法將產婦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初產婦21例,經產婦19例,年齡24~34歲,平均(26.1±2.4)歲,孕程35~40周。實驗組中初產婦23例,經產婦17例,年齡22~35歲,平均(26.8±2.3)歲,孕程36~41周。兩組患者年齡、孕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所有產婦均由同一組有臨床經驗豐富的助產工作人員來觀察,產婦在符合分娩指征宮口開大2cm后送入待產室觀察,助產士應對產婦待產過程中的產程時間、產后出血、尿潴留發生情況、是否轉剖宮產手術、新生兒情況等做好詳細的記錄以便后期統計和分析[3]。對照組結合傳統的產程時間觀察法觀察產婦(新舊產程時間觀察對比差異見表1),實驗組利用新產程時間觀察法觀察產婦如下。
1.2.1 第一產程管理 第一產程是指從規律宮縮開始到宮口開全,分為潛伏期和活躍期,是臨產的重要標志:規律且逐漸增強的子宮收縮,持續30s以上,間歇5~6min,同時伴隨進行性宮頸管消失、宮口擴張和胎先露下降。用鎮靜劑不能將其抑制。潛伏期是指臨產至宮頸口逐漸擴張至<4~6cm的階段,初產婦潛伏期不超過20h,經產婦潛伏期不超過14h。活躍期是指宮口擴張4~6cm至宮口開全(10cm)的階段。在此期間宮口擴張速度應≥0.5cm/h是正常的。活躍期宮口擴張速度<0.5cm/h稱為活躍期延長。當破膜且宮口擴張≥6cm后,如宮縮正常,而宮口停止擴張≥4h;若宮縮欠佳,宮口停止擴張≥6h,稱為活躍期停滯。此期助產士應觀察產婦以下情況:①宮縮頻率、強度、持續時間、間歇時間;②胎心情況;③宮口擴張及胎先露下降情況;④胎膜有無破裂;⑤陰道有無流液、流血[4]。
1.2.2 第二產程管理 第二產程指宮口開全至胎兒娩出。初產婦正常不應超過3h,經產婦不應超過2h。此期助產士應觀察產婦以下情況:①胎心情況(每5分鐘聽1次胎心音或持續胎心監護);②胎先露下降情況;③密切觀察宮縮的強度與持續時間,必要時遵醫囑給予催產素加強宮縮。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產程不應盲目等待至產程超過上述標準方才進行評估,初產婦第二產程超過1h即應關注產程進展,超過2h必須由有經驗的醫師進行母胎情況全面評估,決定下一步處理方案[5-6]。經產婦第二產程超過半小時即關注產程進展,超過1h必須由有經驗的醫師進行母胎情況全面評估,決定下一步處理方案,新產程時間觀察法[4-5]中的產婦產程都較舊產程時間長。
1.2.3 第三產程管理 與舊產程時間無明顯改變,此期產婦已進入分娩后期階段,娩出胎盤的時間跨度約為5~15min,不超過30min。此時助產人員要做好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工作,并檢查產婦情況,注意產婦子宮收縮情況、檢查胎盤胎膜有無完整及軟產道有無裂傷,如軟產道有裂傷或進行會陰切開手術者,還需要縫合會陰,此時產婦分娩結束,進入后期的護理階段[7-8]。
觀察兩組產婦的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尿潴留率和新生兒窒息、死亡率;中轉剖宮產率是指試產轉剖的產婦例數在總例數中的比例,中轉剖宮產率=試產轉剖產婦例數/試產總例數×100%。產后出血率:產后出血率=產后出血產婦例數/總例數×100%。尿潴留率:尿潴留率=產后尿潴留產婦例數/總例數×100%。新生兒窒息、死亡率:由于所有產婦都是單胎,所以新生兒的數量和產婦的數量一致。新生兒窒息、死亡率=窒息、死亡的新生兒例數/總新生兒例數×100%[9]。

表1 新舊產程時間比較
本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兩組產婦的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尿潴留率和新生兒窒息、死亡率全部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產婦中在產程時間觀察過程中轉剖有12例,中轉剖宮產率為30%,實驗組產婦中轉剖宮產有4例,中轉剖宮產率為10%,兩組產婦中轉剖宮產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0,P=0.025)。
對照組產婦發生產后出血3例,產后出血率為7.5%,尿潴留2例,尿潴留發生率5.0%;實驗組產婦發生產后出血4例,產后出血率為10.0%.尿潴留2例,尿潴留發生率為5.0%。兩組產婦的產后出血、尿潴留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產出血率、尿潴留發生率情況比較[n(%)]
對照組新生兒窒息1例、死亡0例,新生兒窒息率為2.5%,實驗組新生兒窒息2例,死亡為0,新生兒窒息率為5.0%,兩組新生兒的窒息、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的窒息、死亡情況比較[n(%)]
本次實驗的新產程時間觀察法并不是直接指定產生并運用的,而是相關醫療科學部門結合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對比、分析產生的,具有實際意義和突出嚴謹性、科學性;(1)新產程標準指導下剖宮產率有所降低,陰道試產成功率有所提升[10];(2)新產程觀察時間比舊產程長,助產士觀察產婦更仔細,產程中給予產婦更多的陪伴、關心與鼓勵從而增進醫患和諧,增加了社會效應。由此可見,新產程時間觀察法在指導助產人員幫助產婦分娩的過程中作用明顯,經得起理論、實踐和時間的三重檢驗[11-12]。
本次結果顯示實驗組利用新產程時間觀察法時,產婦的產后出血率、尿潴留發生率并沒有隨著產程觀察時間延長而增加(P>0.05);同時,新生兒窒息、死亡率并沒有隨著產程觀察時間延長而增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新產程時間觀察法中,產婦產程觀察時間更久導致工作量增加,要求助產士具備更強的責任心和耐心與更高的技能要求。
自我國全面開放二胎政策以來,孕婦及家屬對分娩方式的思考更為理性,分娩理念在悄然改變,不再盲目選擇剖宮產[13]。促進自然分娩,規范產程管理,及時識別異常,保證母兒安全,是每一位圍產醫護工作人員的職責。分娩全過程即總產程,指從規律宮縮開始至胎兒,胎盤娩出的全過程,臨床上分為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14]。產程作為一個重要的分娩預警系統,直接關系到產程相關的干預措施,具有重大的臨床價值,在201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婦產科學》中提出了新的產程時間觀察方法。審視我們沿用多年的產程曲線,一些產程處理的觀念值得質疑和更新。
綜上所述,通過新產程時間觀察法的指導和實踐應用,產婦剖宮產率有所下降;采用新產程時間觀察法增加了產程觀察時間,但產婦的產后出血率、尿潴留率、新生兒窒息、死亡率未增加,安全性較好。相信通過新產程時間觀察法的持續推廣應用,能夠有效降低臨床剖宮產率。因產程觀察時間更長,各醫療機構也將投入更多的人力負責這一專項工作,并通過加強培訓不斷提升助產士的專業技能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