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舒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福建福州 350001
胃癌是一種屬于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是我國各惡性腫瘤發病率中排名前三的疾病[1-3]。盡管隨著我國居民對自身健康重視的程度和臨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胃癌的發病率已經有所下降,但仍處于消化道惡性腫瘤首位[4-5]。多數胃癌一經發現就是晚期,只能全身化療延長生存期。目前臨床上晚期胃癌多用氟尿嘧啶類藥物及奧沙利鉑進行治療,但是反復的入院治療、長期積累的不良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臨床研究已證實,有效的化療療效預測指標可以避免患者接受過度治療,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6-7]。但是目前晚期胃癌并沒有明確的化療后療效預測指標,需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加以研究分析。因為胃癌是一種長期消耗性疾病,所以貧血是臨床上胃癌晚期的一種較為常見的癥狀。有研究表明,貧血會影響頭頸部癌癥及宮頸癌患者,使其對化療的反應率下降,從而降低患者的存活率[8],亦有研究表明貧血是影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及化療療效的獨立因素[9],但尚未有明確的研究能夠證實血紅蛋白水平會影響晚期胃癌患者的化療預后[10]。中青年胃癌呈現侵襲性強、化療效果較差的特點,有效的預測化療療效的指標對指導中青年患者的治療更具有意義。并且腫瘤相關性貧血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呈明顯上升趨勢,所以選擇中青年晚期胃癌人群進行分析以進一步排除年齡對貧血程度的影響。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中青年(<60歲)晚期胃癌患者一線化療前后的血紅蛋白水平,探討血紅蛋白水平對中青年晚期胃癌化療近期療效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56例60歲以下的晚期胃癌患者,患者均符合《臨床診療指南·腫瘤分冊》相關診斷標準[11]。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49~59歲,平均(56.7±2.2)歲。根據化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下降程度分為三組,A組血紅蛋白水平下降<15g/L,B組血紅蛋白水平下降≥15g/L且<30g/L,C組血紅蛋白水平下降≥30g/L。其中A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齡49~58歲,平均(56.0±2.4)歲;B組17例,男9例、女8例,年齡50~58歲,平均(55.9±2.2)歲;C組8例,男5例、女3例,年齡50~59歲,平均(55.9±2.3)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病理確診為胃腺癌,臨床確診為Ⅳ期,化療前患者ECOG評分為0~1分。患者無貧血外的其他血液系統疾病,全身各系統功能大致正常,預計生存期>3個月。患者均接受至少6周期FOLFOX方案一線化療,化療前未接受過手術、放療、介入治療等治療,化療間期可使用促進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貧血。
納入患者均接受晚期胃癌基礎化療方案,每3周1個療程,治療6個療程周期。于化療結束后評估患者的臨床療效。分別在化療前1周以及化療后的1周,清晨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測定血紅蛋白水平,記錄并分析。分析不同血紅蛋白水平分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同時使用皮爾遜積矩相關系數評估血紅蛋白下降程度與化療療效的相關性。
隨訪觀察5個月,記錄患者的年齡、病理分型、轉移情況、第1周期化療開始前血紅蛋白水平、第6周期化療結束1周后血紅蛋白水平、6周期化療后療效評估結果。
采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12]:(1)完全緩解(CR):所有病灶消失,病理性淋巴結短軸<10mm;(2)部分緩解(PR):靶病灶直徑總和比基線減少30%以上;(3)穩定(SD):以直徑和最小值為參照,靶病灶直徑和變化介于PR和PD之間;(4)疾病進展(PD):靶病灶直徑和比最小值增加20%以上同時靶病灶直徑和絕對值增加5mm以上或新增病灶。疾病控制病例為CR+PR+SD病例。
本組數據均經SPSS19.0軟件處理分析,使用皮爾遜積矩相關系數評估血紅蛋白下降程度與臨床情況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化療前后血紅蛋白變化水平與患者是否有肝轉移及骨轉移顯著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肺轉移、腹膜轉移相關性不顯著,見表1。

表1 患者化療前后血紅蛋白變化水平和轉移部位相關性
根據病理分化程度分為低分化組(37例)和中、高分化組(19例),觀察不同病理類型分組和化療前后血紅蛋白變化水平相關性。化療前后血紅蛋白變化水平與年齡及病理類型呈顯著相關,P<0.05,見表2。

表2 患者化療前后血紅蛋白變化水平和年齡、病理類型相關性
三組客觀緩解率(客觀緩解人群為CR+PR+SD人群),見表3;血紅蛋白水平下降程度分組和療效評價呈顯著負相關(r=-0.623,P=0.001),證明化療前后血紅蛋白下降程度越明顯,化療療效越差。
胃癌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惡性腫瘤,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有著很大的威脅。近些年來,雖然胃癌的發病率因為醫療水平的提高和居民自身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而有所下降,但是胃癌的致死率并沒有呈下降趨勢,反而有所升高。而對于晚期胃癌患者來說,已經失去手術根治的機會,臨床上多采用全身化學藥物來進行治療,而對此需要有一個判斷指標來斷定化療患者的療效。因為有效的預測標準能讓臨床工作者及早發現療效變化情況,及時復查,保護患者免于遭受無效方案的過度治療,從一定程度上指導了臨床工作。血常規的異常情況與晚期胃癌的預后息息相關,有國外研究證明在胃癌手術前血小板的增加會加速腫瘤的發展或使其復發。同時,有研究證明貧血是影響晚期胃癌患者化療預后的重要因素[13-14],造成患者出現貧血的原因可能是術后出血、術后營養攝入情況差、腫瘤出血、腫瘤消耗、骨髓浸潤等;但也有學者認為貧血并不能影響胃癌晚期患者化療的預后[15],因為其本就屬于胃癌晚期的并發癥,所以本文對此暫不做研究。

表3 血紅蛋白不同下降水平分組的疾病控制率比較
本研究結果發現胃癌肝轉移及骨轉移患者化療后的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化療前。年齡、病理分化程度和化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變化呈明顯相關。化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下降程度和一線folfox方案化療6周期后療效呈負相關。由此可說明,晚期胃癌的患者其血紅蛋白水平受年齡、病理類型、肝臟轉移、骨轉移的影響。中青年晚期胃腺癌患者一線folfox方案化療后的近期療效與患者化療前后血紅蛋白變化程度明顯相關,若化療后血紅蛋白水平降低明顯,則提示患者的化療療效差,預后差。在臨床上應多加注意與觀察,及時復查,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從而抓住治療的時機,延長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