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明
(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處,山東 聊城 252000)
位山灌區1960年建成運行,設計灌溉面積3600km2。灌區骨干工程設有東、西2條輸沙渠,2個沉沙區和3條干渠;分干渠53條,支渠393條,各類水工建筑物5000余座。灌溉網絡體系設施完善、功能完整,形成了以農業供水為主,兼顧工業、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用水需求的多元化供水結構。同時還承擔向河北、天津跨流域調水任務,長期以來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1)水源問題。黃河是位山灌區的唯一水源,近年來,灌區用水需求不斷增長,而灌區引水指標由2000年的6.8億m3下降到現在的5.29億m3,僅為灌區主要作物設計灌溉需水量9.4億m3的56.3%。位山灌區灌溉面積占山東省引黃灌溉面積的近20%,而引水指標只占全省引水指標的8%,顯然與灌區規模不相匹配。引水指標不足與灌區需水量不斷增加的矛盾日益尖銳,造成黃河“有水不能引、引水不夠用”的局面。
2)泥沙問題。長期以來,位山灌區在引進黃河水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泥沙,這些泥沙堆積在灌區上游的輸沉沙區,嚴重惡化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據統計,位山灌區復灌至今,累計引進泥沙約4.5億t,2010年以來,灌區平均每年引進泥沙約360萬t,這些泥沙約10%渾水入田,約73%沉積在沉沙池和骨干輸水渠道中,其他泥沙沉積在支級及以下渠道中,每年清淤棄土都嚴重影響沉沙池區和干渠兩岸的生態環境,造成生態保護和恢復的任務不斷加重。
3)引水能力問題。經過多次調水調沙,位山閘前黃河主河槽河底高程平均下降2m。隨著黃河河底的下切,同流量情況下黃河水位逐年降低,導致灌區引水能力逐年下降。2003年,黃河來水流量為400.0m3/s時,位山閘仍能達到240.0m3/s的設計引水能力,而到了2017年,位山閘引水能力僅有46.1m3/s,只有設計標準的19.2%。引水能力大幅度下降,有水引不進的現象突出,造成位山灌區水源供需矛盾加劇,引水難度增大、引水成本增加。從當前黃河運行情況看,河底仍有下切趨勢,位山閘引水能力將會加劇惡化。
位山灌區運行至今,一直都是遵循的傳統型灌區發展模式,主要是以引黃供水為目標,多引水、多澆地,提高作物產量,增強農業生產能力。但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灌區單純以服務農業生產為目標的傳統運行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多層次需求。面對上級政策及現實狀況,2016年位山灌區確定了要把灌區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現代化新型生態灌區”的奮斗目標。
位山濕地公園項目建設涉及東阿縣姜樓、劉集,高新區顧官屯,度假區于集,陽谷縣七級五個鎮,規劃占地面積約24km2。2016年7月,位山灌區沉沙池旅游扶貧開發項目正式啟動。2017年底,位山灌區沉沙池區(濕地公園)項目道路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池區內建成道路60余公里,目前池區已對外開放。位山濕地公園建設完全完成后,沉沙池區將成為一個以沉沙輸水、游覽觀光為主要功能,兼有娛樂運動、科教啟智功能的生態景區。
二干渠生態公園自城區四河頭始至財干路止,總長9km,由同濟大學規劃設計,主要內容是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突出水利風景區特色,進行道路硬化、堤防園林綠化,在林、草、花、石等園林景觀中輔以文化元素,配備休閑娛樂設施等,成為推進文明城市創建、改善城區環境、方便市民休閑娛樂的民心工程和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2017年3月開工建設,目前該項目正分段實施中。
位山灌區水利風景區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十六字”治水方針,依托于位山灌區東西沉沙池區、一二三干渠及大型建筑物等骨干工程,以水域岸線的統籌治理和水生態環境的系統修復為主要任務,致力于把每條骨干渠道、每座大型建筑物都建成集水利功能、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文化熏陶為一體的特色水利景區。2017年3月,一干渠渠首興隆村水利風景區、二三干渠渠首周店水利風景區、二干渠陳口樞紐水利風景區和三干渠王堤口水利風景區,相繼開工建設。2018年12月,位山灌區水利風景區通過山東省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審查,獲批為山東省水利風景區。
位山灌區經過多年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水平已經初具規模,包括水(雨)情遙測、閘門遠程控制、視頻控制和通訊網絡。但是,信息化系統已累計運行多年,采用的信息技術已經落后,先進性和擴容性無法保障。
2017年位山灌區提出了打造“智慧灌區”的決策部署,依托“互聯網+”的架構理念,規劃設計位山灌區信息化平臺,為灌區管理及用水戶提供實用、方便、高效的現代服務。2017年2月,編制完成《聊城市位山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十五期)》。2017年11月,編制完成《聊城市位山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第十六期)信息化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總投資為4225.66萬元。建設目標是:服務農業灌溉,實現精準計量;科學調度,服務江北水城;注重水質,改善民生;服務引黃入冀,為大局保供水,全面提高位山灌區現代化管理水平,將“條塊結合,分級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通過信息化實現關鍵業務的統一管理,也即“三服務一提高”。建設完成后,將增強業務信息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分析和服務的部分環節中的信息技術作用,實現業務處理的數字化、信息化,完善相關技術規范,健全信息共享機制,提高數據資源質量及使用率。
目前,灌區信息化管理體系正全面升級改造,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衛星遙感、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建成了以“灌區一張圖”為核心的智慧灌區E平臺,實現了信息自動化采集和傳輸、遠程自動化監控以及信息智能化分析。
建設新型生態灌區要堅持以水生態文明為主線,在發揮原有的引水、輸水、供水功能的同時,增強生態改善、水體凈化和補充、環境綠化和美化,以及水文化和水利事業人文精神弘揚和展示等功能,走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今后,位山灌區還會繼續總結探索,不斷推進現代化新型生態灌區的實踐與探索,逐步把位山灌區建設成人水和諧的美麗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