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節水優先”方針,依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關于印發〈國家節水行動方案〉的通知》(發改環資規〔2019〕695號),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到2020年和2022年,全省用水總量分別控制在276.59億立方米和282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18%和2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10%和11%,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分別達到92%和92.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分別提高到0.646和0.648以上。
到2035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307億立方米以內,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水資源利用與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一)總量強度雙控
1.強化節水約束管理。健全省、市、縣三級規劃期及年度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指標體系,強制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建立水資源安全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機制。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在區域發展、產業布局等方面的剛性約束。嚴控地下水超采,加大地下水超采區整治力度,認真組織實施《山東省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2.完善節水標準體系。加快省級農業、工業、城鎮以及非常規水利用等各方面節水標準制修訂工作,完善用水定額體系。促進節水產品認證向綠色產品認證過渡。(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3.加強用水過程管理。健全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嚴格開展節水評價,合理確定經濟布局、產業結構和發展規模。建立用水統計監測制度,加強用水計量器具管理,提高農業、工業和城鎮等用水計量率。(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配合)
4.強化節水監管。引導重點用水單位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和用水效率評估,探索建立水務經理制度。建立倒逼機制,將用水戶違規記錄納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嚴格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到2020年,水資源超載地區年用水量1萬立方米及以上的工業企業實現計劃用水全覆蓋。到2022年,建立省、市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二)農業節水增產
5.擴大節水灌溉規模。加快大中型灌區干支輸水渠道襯砌及建筑物改造,完善灌區用水計量設施,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到2020年,完成國家規劃的大型和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引導各市加大田間節水工程建設,建立全省墑情監測網絡,積極推廣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墑等先進適用技術,實現增產增效不增水。到2020年,全省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870萬畝。(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配合)
6.發展節水種植養殖。引導農民因地因水選擇種植作物,鼓勵發展旱作農業。加快規模養殖場節水改造和建設,大力推廣節水型畜禽、漁業養殖方式及循環化節水養殖技術。(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配合)
7.推進農村生活節水。加快農村集中供水、污水處理、飲水安全等工程和配套管網建設改造,整村推進“廁所革命”,積極推廣節水器具,推動計量收費。(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配合)
(三)工業節水提質
8.嚴格高耗水行業節水管理。加強電力、鋼鐵、紡織、造紙、石化和化工、食品和發酵等高耗水行業用水管理,加快企業節水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新建、改建、擴建高耗水企業,必須符合《山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逐步向工業園區集中。到2022年,建成一批節水標桿企業和園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配合)
9.積極推行科學合理用水模式。企業和園區用水系統要統籌供排水、污水處理及回用,推進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實現循環梯級利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配合)
(四)城鎮節水增效
10.推進城市公共領域節水。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動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園林綠化應選用節水耐旱型植被,采用節水灌溉方式。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公共區域和城鎮居民家庭應推廣普及節水型用水器具,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必須安裝節水型器具,嚴禁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機關事務局配合)
11.加快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加強城鎮供水管網檢漏和更新改造,推進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到2020年,在濟南、德州、聊城3個城市開展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試點,全省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配合)
12.加強高耗水服務業用水管理。嚴格高耗水行業用水定額管理,洗浴、洗車、游泳館、高爾夫球場、人工滑雪場、洗滌、賓館等行業積極推廣低耗水、循環用水等節水技術、設備和工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商務廳配合)
13.積極開展節水示范建設。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和節水型城市、企業、校園等各類節水載體建設,在用水產品、用水企業、灌區和公共機構中積極培育水效領跑者。到2020年,全部省級機關和50%以上的省級事業單位全部建成節水型單位,16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4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機關事務局根據職責分別牽頭,省教育廳配合)
(五)內部挖潛開源
14.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生態景觀、工業生產、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和建筑施工等優先使用再生水。工業園區應當規劃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系統,利用率達到規定要求。(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配合)
15.持續擴大海水利用規模。編制實施山東省海水淡化與海水利用規劃。沿海地區電力、化工、石化等行業和工業園區,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循環冷卻等工業用水。(省海洋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配合)
(六)節水科技引領
16.加快節水技術和設備研發。重點支持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用水精準計量、非常規水利用、高耗水行業節水工藝、智慧型高效節水產品、海水淡化等先進技術及設備研發,構建節水裝備及產品的多元化供給體系。(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配合)
17.促進節水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威海市全國節水型社會創新試點建設。加大節水領域自主技術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節水產品、節水技術成果市場化。對標國內外節水先進水平,推進節水項目合作與交流。(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七)節水市場驅動
18.深化水價和水資源稅改革。完善城鄉供水水費財政補貼制度,公共財政對用水戶由“暗補”變“明補”。理順再生水價格體系,落實城鎮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推進區域綜合水價改革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穩步推進水資源稅改革試點,按照國家制定的差別化稅率有關規定,及時調整我省水資源稅稅率。(省財政廳、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配合)
19.推進水權水市場建設。認真總結推廣我省水權水市場制度建設試點經驗做法,逐步形成地區間、行業間、用水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模式,不斷規范水權交易市場。(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市場監管局配合)
20.落實水效標識制度。貫徹落實《水效標識管理辦法》,依法進行水效標識監督檢查,嚴肅查處生產或銷售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局根據職責分別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配合)
21.拓寬投融資渠道。落實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節水領域的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節水項目建設和運營,金融機構對符合貸款條件的節水項目優先給予支持。(省財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根據職責分別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配合)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轄區內節約用水工作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省級健全完善節約用水工作協調機制,負責協調解決節約用水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部門和單位要結合各自職能,細化目標任務,認真貫徹落實。(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和單位配合)
(二)加大節水投入。加大公共財政對節水工作的投入,實行節水獎勵補貼制度,落實國家節能節水稅收優惠政策。(省財政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配合)
(三)嚴格監督考核。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嚴格節水責任追究,將水資源節約主要指標列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到2020年,建立省級和市級水資源督察和責任追究制度。(省水利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配合)
(四)增強節水意識。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健全節水法規規章政策。將節水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和中小學課程體系,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節水教育基地。深入開展節水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省委宣傳部、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司法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廣電局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