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龍 龍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太原,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亦稱龍城,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的歷史古都。太原曾經九次為都,歷史上經歷了四次興盛,分別是戰國初期、唐代、明清、洋務運動時期。進入歷史新時期,從中央到地方,都對太原的未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各級政府對太原的發展也提出了扶持政策,太原將進入新的發展時代。
轉型發展是太原市城市發展的唯一出路,為此太原市委市政府與同濟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開展編制《太原市城市發展戰略暨總體規劃前期研究》,希望通過戰略規劃及相關課題的研究找準太原市城市發展的瓶頸,并結合太原實際和其他城市發展實踐經驗提出城市發展策略,為太原市的轉型發展指明方向。
從1960年起,太原在全國省會城市GDP排名中持續下降,由1960年的第8位下降到2018年的第21位。對比中部省會城市長沙、鄭州、合肥、西安正在逐漸發力成為新一線城市,而太原則從過去經濟基礎良好的一線工業城市,變成經濟發展羸弱的二線城市。
從太原的工業結構來看,高區位商產業主要集中在煤炭、冶煉、能源等資源加工型工業領域,深加工行業和高端制造業發展相對弱勢。太原的城市經濟受到煤炭市場價格和房地產市場的巨大影響。
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四要素包括:經濟影響力、創新影響力、文化影響力和樞紐地位。從經濟首位度和集聚度來分析,太原2016年GDP占全省GDP為22.6%,與西安、長沙、合肥相比較低,太原對全省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省會對全省的貢獻偏低。由于缺少創新空間(平臺)與創新氛圍(人才知識圈),導致新經濟要素集聚偏弱,新經濟形態發育較慢,政府對R&D投入也遠落后于周邊省會城市。太原面臨傳統景區業態陳舊,缺少城市亮點地區和缺少文化名片和抓手地區,致使好的歷史文化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產業帶動力。太原未納入國家開發的核心格局中,尚處在相對邊緣的位置,同時太原市城市樞紐能級較低,即機場客貨量、國內外通航城市、中歐班列數等均低于西安、鄭州等周邊區域中心城市。
太原市天然形成“三面環山,一水中分”的城市格局,受自然地形地貌影響,太原市的適宜建設和有條件建設空間約占市域總面積的34%,且城市的發展空間只能向南部的太原盆地發展。太原與晉中在空間上已經連綿,文教、物流、交通、先進制造等功能已經形成密切的聯動關系,但兩市之間由于行政壁壘,在公交互聯、道路互通等基礎性設施和服務方面仍存在大量不同步、不協調的問題,兩市的協同發展面臨巨大的體制性障礙。城市內部還存在交通圍城、大廠圍城的不利局面,造成區域性的公共服務設施和產業空間都無法在太原市落地。
太原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國家開發格局,需要預留充分的大通道,強化國際、國內雙向開放鏈接。國際層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謀劃中歐班列;強化與二連浩特、鄭州方向的通道鏈接,構筑縱向二湛國際貿易大通道;強化與青島、銀川方向的鏈接,作為絲綢之路二通道。國內層面,積極融入京雄1 h經濟圈,強化與北京、雄安方向的鏈接通道建設,承接京津冀功能輻射與疏解,成為大京津冀向中西部輻射開放的門戶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新增長極;積極鏈接國家中心城市,尤其加強與西安、鄭州方向的聯系,構筑太鄭西區域發展共同體,加強“太鄭西”成長三角地區的人口充分流動和產業充分互動,同時積極拓展向長三角、中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區的縱深腹地。
在城市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要強化太原市省會擔當作用,太原既需要提升省會綜合服務作用,承擔全省增長核心;更需要加強省會輻射帶動作用,帶動省域脫貧攻堅。
南北方向要加強太原和忻州、平遙等地區的聯動發展,重點完善區域服務、文化旅游、科技創新等功能,彰顯國際影響力與文化魅力。其中太原重點加強綜合服務和文化旅游集散功能;五臺山、平遙、太原西山等地區重點加強文化旅游產業協同;太原、忻州、晉中重點加強創新產業的協同。
東西方向要加強太原市和呂梁、陽泉等地區的聯動發展,一方面加強非省會功能的疏解與承接,引導能源產業、區域物流、現代農業等產業功能向呂梁、陽泉疏解;另一方面加強太原的產業創新、生產服務和對外貿易功能,集聚產業高端環節,增強省會功能的區域控制力和競爭力。
太原城市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向北發展受到火工區防護、蓄滯洪區、泉域保護區等因素的限制,南部受到山西綜改區、基本農田、晉中行政區劃等體制機制的約束,雖然規劃中有新增用地,但缺少真正可落地、可開發的空間,加之太晉兩地建設空間已經連綿但功能割裂問題嚴重等的現實局限。省會城市功能的發揮和戰略功能的布局,均無法在市域范圍內獨立承擔。綜合考慮歷史沿革、企業聯系、人流客運聯系等方面的客觀因素,也迫切需要加強太原和晉中的協調發展。首先,依托新機場、京太延高鐵線及第三客站、無水港等重大樞紐設施選址,需要在太原和晉中區域內統籌布局。其次,分析太原的城市發展方向,南部空間大、限制少,是城市的主要拓展方向。結合清徐和陽曲撤縣設區,依托重大功能區建設,需要在太原和晉中區域內統籌布局,統籌規劃,建設太原組合城市,增強省會功能,輻射帶動省域發展。
綜合考慮太原市城區的人口分布、空間格局、公共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及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等因素,將太原市城區劃分為北、中、南三個城市發展分區,北部為太原—陽曲協調發展區,是太原市對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的核心區域;中部為太原—榆次協調發展區,是太晉同城化、青銀發展大通道的核心區域;南部為太原—綜改區、空港區協調發展區,是太原向南發展、建設空港城、布局城市重大基礎設施的核心承載區。
北部是太原市對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的核心區域,在上蘭、二電廠和不銹鋼產業園區域建設以現狀軍工企業轉型升級、搬遷火工區等危險源,發展制造業、新材料為特色的軍民產業園,申請國家級軍民融合示范區。謀劃太鋼轉型瘦身戰略,將低效產能和環節搬遷至都市圈范圍,增加高效產能,延伸高端產品、科技研發、產業服務、循環經濟等高端應用,統籌協調太鋼的長遠發展與城市的合理布局。結合尖草坪區“五村聯動改造”推進三給片區城市有機更新,集聚高端產業服務功能,打造產城融合、生態宜居、城鄉統籌的北部活力新城。
中部是太原市的老城區,是太晉同城化、青太銀發展大通道的核心區域,是落實省委提出太原市走“以質取勝”的重點提升改造區域。在府城范圍內疏解老城人口,注入新的活力,要推動搬遷省市級行政單位、低端批發市場、部分公共服務設施、部分老舊社區等,騰挪出的用地要植入新功能,增加文化博覽、旅游休閑、酒店餐飲、創意設計等新興功能。重點建設迎澤、長風、汾東三個市級公共服務中心,尤其要加快推進汾東片區的建設,汾東片區是太晉同城化的重要發展地區,要依托汾東商務區和山西科技創新城的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和道路的互聯互通,推進太原與晉中協調發展,真正成為青太銀發展通道的核心區域。
南部是太原向南發展、建設空港城、布局城市重大基礎設施的核心承載區。南部綜改示范區瀟河產業園區是太原市產城融合的重點區域,要進一步加快項目落地,帶動南部的高質量發展。在清徐和太谷周邊區域統籌布局新機場和第三客站,建設空鐵聯運樞紐,擴建修文站,謀劃建設太原無水港,爭取自貿區政策,提升國際貨運樞紐的開放能級,建設太原國際港經濟區,帶動太原成為內陸開發開放高地。
太原市在過去十年,城市發展速度已經落后于周邊的西安、鄭州等其他中部省會城市。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京津冀”等重大發展戰略后,太原市也要把握發展機遇,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本文貫徹省委提出的“雙提升”“五個扎實推進”“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和專家咨詢座談會提出的“以質取勝、內外互動、創新管理和技術手段”的新理念、新要求,結合正在編制的《太原市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太原市城市發展的規劃建議,希望太原市迎來下一個高質量發展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