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思 遠
(太原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隨著城市空間的拓展,忻州市政府提出加強城市外圍地區門戶空間環境整治的專項工作,并提出將和平街向西延伸至208國道的建設思路。以道路建設工程為契機,市政府提出對和平街西延地區進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以提升門戶區的城市形象。為發揮規劃的引領和龍頭作用,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對和平街西延周邊地區進行了全域規劃,進而指導區域的規劃建設。
規劃地區位于忻州市中心城區西部,隸屬解原鄉,是典型的城鄉結合地區。規劃區西靠208國道,東臨牧馬路,規劃面積約8.3 km2。范圍內主要為解原以及佐城、東社、新路、流江五個村莊。
經現狀走訪調查,規劃范圍內的現狀戶籍人口約為1.1萬人,外來常駐人口約為0.37萬人。
1)特征一:過境交通走廊。
和平街西延地區位于忻州市邊緣,高鐵、高速、國道等區域交通都從規劃區南北穿越,區域成為省域過境交通穿越忻州市的帶狀交通走廊。過境交通南北穿越,規劃區的東西溝通受到嚴重阻隔,三條廊道分散布局,對區域切割嚴重,不利于區域用地集中布局。
2)特征二:市政設施廊道。
作為城市外圍鄉村地區,忻州市第二熱源廠、匡村220 kV變電站等大型基礎設施落戶規劃區,受建設年代的影響,高壓電力線、高壓燃氣管線穿越規劃區缺乏統籌,各種線路走向凌亂,對區域用地無序穿越,嚴重限制區域用地布局。
3)特征三:城西交通樞紐。
規劃區歷來是忻州西部縣鄉進入城區的必經之地,規劃區內兩條省道交匯于和平街周邊,隨著高速公路與高鐵的通車,區域引入高速出入口與高鐵客運站,區域進一步升級為城西地區的交通樞紐。
4)特征四:核心門戶空間。
作為忻州聯系外圍縣鄉與外圍城市的交通樞紐,區域是忻州市對外的核心門戶空間,相較于其他幾個門戶地區,該區域有離城市最近的高速出入口與高鐵站,區域的門戶地位更為重要。
5)特征五:西部生態廊道。
依據忻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城市的拓展空間主要向北,東西兩側限制發展,規劃區作為生態廊道控制,承擔區域交通與區域市政設施廊道的功能。
6)特征六:城鄉交融空間。
規劃區緊靠忻州市主城區,處于城市建成區向農村延伸的過渡地帶。規劃區內中的解原村已經與城市接壤,形成城鄉結合地區特有的城鄉交錯的空間狀況。
針對規劃區的發展特征,本次規劃強化區域優勢,總結規劃區的獨特發展優勢與發展機遇。
規劃區區位條件較好,無論交通區位還是地理區位都比其他地區更具有優勢。交通上西接省道312與省道313,西臨208國道,是忻州市區向西與靜樂縣、五寨縣與等周邊縣市以及市區周邊地區聯系的主要通道;大運高速路南北向穿越片區,大運高速路和平西街高速口是進出忻州市區最為便捷的出入口。在地理區位上,規劃區位于忻州市和平街發展軸線的延伸段,和平街是忻州市舊城與新城過渡的中心地帶,在空間距離上正好位于忻州市的中央,地理區位條件優越。
規劃區所處區域對外交通設施密集,大運高速公路、大西客運專線是忻州市對外聯系的主通道,是忻州市面向南、北方向的門戶。鐵路、高速公路等區域性交通設施密集,對于忻州市發揮區域輻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忻州客運中心(公路客運站)緊鄰,大西高鐵穿越規劃片區,高鐵客運站(忻州西站)也緊鄰規劃區。規劃區內城鄉空間環境的好壞對于過境游客對忻州市的直觀認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規劃區是外來訪客進入忻州的核心門戶,如何打造門戶地區的城鄉環境也是本次規劃重點關注的內容。
作為農村地區,規劃區長期以來的主要農作物為玉米、辣椒與花卉,每到秋季,花卉盛開、辣椒成熟的時節,整個田園紅綠交融、色彩斑斕的農田景觀非常秀美。規劃區范圍內建筑低矮、如果進行統一環境整治、統一風格、統一色彩,與農田自然風光交相輝映,能夠形成有別于城市的特色風貌。
規劃區緊鄰城市,受中心城區輻射作用明顯,加之緊鄰和平街的區位優勢,經濟增長動力強勁,如果不加以管控,房地產驅動催生的城市蔓延會無序擴張。作為50萬人口的中小城市,忻州的主要發展方向在城市北部,北部擁有大量的建設用地,發展空間充足。規劃區受交通廊道、市政廊道的限制因素較多,不宜進行大規模城市擴張。依托區域良好的產業基礎與田園風光優勢,通過整治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集中布局特色產業,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能夠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城鄉統籌示范區。
1)以土地利用總規為遵循。
和平街西延地區在忻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并沒有全部納入規劃城市建設用地范圍。為了引導現狀村莊的規劃建設,本次規劃遵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保證基本農田保護要求的前提下,結合村莊產業發展合理進行用地布局。
2)以村莊漸進更新為策略。
規劃區在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為限制發展地區,也不在城市的主要發展方向上。規劃區同時處于城市過境交通的帶狀門戶廊道上,區域現狀為城鄉融合區域,不宜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本著集約利用土地的原則,整個地區以村莊漸進式更新為發展策略,通過村莊整治,進行美麗鄉村建設,逐步提升區域城鄉空間品質。
3)以田園生態保護為基礎。
規劃區擁有大規模的基本農田,現狀農田條件良好。規劃提出建設忻州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的思路,整個區域的農業生產可圍繞小雜糧進行統籌布局,做大既有的辣椒、菊花等特色蔬菜、花卉種植產業,以田園生態保護為基底,同步塑造農業開闊自然的大地景觀。
4)以門戶交通樞紐為優勢。
利用規劃區的門戶交通優勢,重點打造城鄉統籌示范區與城西特色門戶區兩大主體功能區。集中布局大型特色農產品展銷市場,以農業生產為基礎,植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規劃區形成以小雜糧生產、展示、銷售、體驗于一體的產業集群。
整合資源,發揮潛力,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塑造具有時代特征的城鄉空間,規劃定位為:
1)城西特色門戶區。
重點控制三條過境交通廊道兩側用地,控制兩側城鄉建設,依托地區特有的農業基礎,統一田園風貌,形成城市西部的特色門戶區。
2)城鄉統籌示范區。
立足區域的區位特征,依托緊鄰城市中心區的區位優勢,發揮農村的田園優勢,發展城市近郊服務業,整治鄉村環境,形成城鄉統籌示范區,引領城市邊緣地區村莊發展。
根據和平街西延地區的發展條件,規劃立足鄉村,重點圍繞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三類空間進行規劃布局,利用田園景觀風貌資源打造品質宜居的城鄉統籌示范區。主要包括以下職能:1)交通樞紐。梳理對外交通通道,完善客貨運交通系統,提高道路服務設施水平,保證對外交通順暢有序,充分發揮片區周邊的高鐵站與汽車客運站的交通設施組合優勢,構筑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打造成為忻州市的交通樞紐門戶。
2)特色專業市場。依托忻州市小雜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業基礎,充分發揮規劃區的交通區位優勢,集中布局大型特色農產品展銷專業市場,形成忻州市小雜糧的展銷商貿基地,形成引領區域發展核心增長極。
3)城市服務組團。整合牧馬路沿線的各類市場,提檔升級,利用緊鄰和平街的區位優勢,發展家居飾品、汽車展銷、服裝貿易、小商品批發等面向城市服務的各類生活型市場。
4)美麗鄉村空間。充分利用優良的村莊本底條件,以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創建為抓手,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提質升級,積極擴充都市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功能,塑造美麗鄉村新空間。
本次規劃結構為“四軸、兩帶、七組團”。“四軸”分別為沿和平街門戶景觀軸和沿國道、高速、鐵路的三條交通聯系軸;“兩帶”為田園風光帶和城市活力帶;“七組團”為四個生活組團、兩個城市服務組團和一個特色產業組團。
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根據片區的發展定位,按照分區功能明晰的原則,分區引導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發展。主要劃分為:居住生活功能區——生活空間漸進式更新,避免無序侵占生態空間;生產服務功能區——依托交通優勢集聚高鐵商務、高端市場、特色產業等;田園生態功能區——依托田園生態優勢發展市民田園、休閑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