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森
(江蘇省鹽城市高級實驗中學高三21班 224000)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同學們認知知識的水平越高,就越能夠正確地理解、轉換、整合知識.現說明在高中數學學習中提高問題認知水平的方法.
部分同學在遇到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往往會覺得知識過于復雜,當這些同學發現知識過于復雜,自己難以理解時,有時會放棄去認知知識.同學們要意識到,數學知識點和知識點的聯系非常緊密,有時一個數學知識點與另一個知識點的性質非常相似.如果同學們在遇到新知識的時候,能夠找到它與舊知識點相似的性質,就能夠借用舊知識的性質來理解新知識.

在認知一個新知識時,同學們可以應用遷移學習法來理解知識,降低知識理解的難度.同學們要把握一個知識點與另一個知識點性質、形式等的相似之處.如果發現新知識點與舊知識點有相似之處,即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新知識.
很多同學在認知事物時,只能認知事物的形式,而不能認知事物的核心本質,這就造成事物認知的偏差.在遇到數學問題時,同學們要學會抽象事物的本質,理解事物的核心內涵.
例1 已知復數z的模為2,求|z-i|的最大值.
部分同學一看到題,便認為這是個探討復數函數的問題,因為自己只掌握了最基本的復數運算法則,不太了解復數函數的最大值、最小值應當如何判斷,所以就放棄了這道題.然而如果同學們能夠抽象地看待這個問題,會發現實際上可以把它視為一個函數問題,然后應用探討數學代數式的方法來探討它.探討的過程如下:

在認知數學問題時,不能只看數學問題的形式,而要看到數學問題的本質.比如在分析例1時,要建立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的關系,獲得問題的本質是根據現有的條件求取一個函數的最大值.在理解了事物抽象本質的前提下,可以思考,能否根據已知條件,把復數函數轉換為其它的函數.
部分同學在認知問題時,不能把數學問題中的知識點和知識點聯系起來,應用宏觀體系的視角認知識問題.當同學們不能應用這樣的視角來看問題時,便不能全面地、透徹地理解問題,從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2 已知f(x)=ax2+bx,且1≤f(-1)≤2,3≤f(1)≤4,求f(-2)的取值范圍.
現在應用宏觀的視角來看問題,分析解題的需求.解題方法為由f(x)=ax2+bx得f(-1)=a-b①;f(1)=a+b②,則①+②得2a=[f(1)+f(-1)],②-①得2b=[f(1)-f(-1)],可得f(-2)=4a-2b=2[f(1)+f(-1)]-[f(1)-f(-1)]=3f(-1)+f(1).根據已知條件1≤f(-1)≤2,3≤f(1)≤4,得3×1+3≤3f(-1)+f(1)≤3×2+4,從而可得6≤3f(-1)+f(1)≤10,于是可知f(-2)的取值范圍是6≤f(-2)≤10,即f(-2)的取值范圍是[6,10].
在遇到一個問題時,同學們不能看到因為課本上沒有與該問題有關的例題,所以就放棄認知數學知識.在遇到問題時,同學們要從宏觀的角度分析,該數學問題要探討的未知答案是什么,這個未知答案和已知條件之間存在哪一種關聯,能不能從已知條件中分析數學問題的規律.當同學們找到已知條件和未知答案之間的數學規律時,就能建立數學等量關系,這就是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學習高中數學知識時,同學們要用遷移的方法認知新事物、應用抽象的方法認知數學問題的核心本質、應用宏觀體系的方法認知數學問題的邏輯聯系.只有應用這樣的方法來認知事物,同學們才能提高數學問題的認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