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田里,水稻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秸稈打捆機在來回穿梭;天空中,農用無人機在噴灑植保;山坡上,采摘機、修剪機飛快地越過一片片茶海;海涂上,旋耕機歡快地轟鳴,驚起一群白鷺;菜園里,移栽機、播種機駛過,留下了一排排綠色的希望;加工廠中,水果分級流水線將去袋、上果、分級、裝箱、打包一氣呵成;菌菇房里,白玉菇、蟹味菇生產實現了從攪拌、裝瓶,到滅菌、接種、搔菌的全程機械化;溫室大棚中,育秧育苗流水線、噴微灌施水施肥系統、太陽能光伏和蟲害控制系統等智能化裝置,以及環境監測、遠程預警、遠程控制等物聯網智能應用系統一應俱全……
看到這些,不得不感嘆農業機械化的巨大威力,它們早已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堅強后盾。這是一個 “機器換人”的嶄新時代,農業生產早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進入了以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有了它們,農業生產變得輕松、精準、全程可控;有了它們,農業成為了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這一切,如果沒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沒有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快速發展,沒有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支撐,沒有廣大農機工作者的無私奉獻,如此田園牧歌式的現代農業畫卷,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時間回到1970年代。那時,占寧波市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還掙扎在溫飽線上,農業機械化還停留在初始階段。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寧波市經歷了幾次農機具發展的小高峰,如1958年開展的農具改革運動,興起過改良舊式農具和研制畜力農具的高潮,出現了抽水機、拖拉機和腳踏打稻機。1959年,黨中央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也曾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農民和農機工作者的心。在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農機工作者對農機具特別是農田機械的改良、研制和推廣步伐從未停止,對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農業機械都有過種種嘗試;但是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發展進程極其緩慢,除拖拉機、排灌機等農業機械外,其他農業機械鮮有發展。
根據年鑒記載,1978年,全市農用機電總動力僅為52.23萬kW。而2017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已達到269.1萬kW,2018年超過270萬kW。
時至今日,寧波市農業機械化事業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9.5%,糧食烘干率達到75%以上,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居于全國領先水平;農機社會化服務不斷深入,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作業領域不斷拓展,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轉變,由大田農業向設施農業,由種植業向畜牧業、養殖業和農產品產后處理及加工業全面發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歷史性轉折,進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寧波市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
1983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民個人或聯戶購置農副產品加工機具、小型拖拉機和小型機動船,從事生產和運輸,對于發展農村商品生產,活躍農村經濟是有利的,應當允許;大中型拖拉機和汽車,在現階段原則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購置。”這個對于農業機械化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一經發布,立刻引起強烈反響。
此后,小型農機具、手扶拖拉機和農用運輸車等農業機械開始大批進入農戶家庭,寧波市農機具擁有量大增,出現了國家、集體和農民個體等多種農機經營形式并存的局面。
之后,隨著市場在農機化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增強,國家用于農業機械的直接投入逐步減少,農民逐步成為農機化投資經營的主體。
1987年2月,寧波被列入計劃單列市。與此同時,隨著私人經營政策的放開,寧波的私營經濟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針對工商業發展后農村務農勞力大量轉移、土地拋荒、農業面臨萎縮的局面,各地要求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呼聲也越來越強。
1987年,寧波市開展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業機械化、高產栽培模式、社會化服務“三配套”綜合試點。各級政府采取“購機補助”等辦法,在資金、物資、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引導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購買以拖拉機為主的新型農機具,開展農機自我作業或為周邊農戶開展作業服務。
這次“三配套”試點,也是一次聲勢浩大的農業機械盛會。農機成為主要抓手,冬閑地、春耕田成為農機作業的主戰場,農機社會化服務雛形開始形成。農機部門還引進了插秧機、收割機進行適應性試驗。從市到縣到鄉鎮,各級政府、農業和農機部門密切配合,協同作戰,為了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機,傳播農機技術,舉辦的現場會、培訓班不計其數,很多農機干部和農藝專家都長時間下村蹲點,手把手地教,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農業機械的使用,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通過試點,農民嘗到了甜頭,許多農戶要求擴大承包土地,實行機械化生產,土地拋荒現象得到了抑制,農田向種糧大戶集中。至1980年代末,改革開放僅僅過去了10年,寧波市農田的耕作、排灌、脫粒、植保和運輸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幾十年來,寧波市各級農機部門經過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通過實施科技攻關、引進國內外先進裝備和技術、農機農藝結合等手段,不斷突破機械化糧食生產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關,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1990年代,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一批長期“摸六株”的農民“洗腳上田”,土地加快流轉,規模經營出現良好勢頭。但是受條件限制,生產中的插秧和收割等主要環節仍需用大量人力來完成。每逢“雙夏”和秋收,外地割稻客都會蜂擁而至。
為更好地解決農民種田“三彎腰”問題,農機管理部門把突破機械化收獲作為重點,克服困難大力研制、引進、推廣新型聯合收割機,取得了成功。
1991至1996年,主要推廣國內全喂入收割機,曾以每年百臺以上速度遞增。1997至1999年,隨著農民收入提高和農機手開展農機作業服務的需要,大力推廣國外高性能聯合收割機,并以每年千臺以上的速度發展。
1999年,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糧食機械化收割率一舉達到93%,基本實現收獲機械化。2000年,聯合收割機的擁有量從1990年的216臺,發展到4 798臺,為歷史最高。2010年,全市機收稻麥面積10.5萬hm2,機收率高達98%以上。
水稻機械栽植是另一個嚴重制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技術“瓶頸”。因缺乏適用機械、育秧繁雜和農戶經營規模小等因素,1980至1990年代,僅在個別農場小規模試驗和示范,但也積累了不少經驗。
2002年,余姚市農機局引進了一臺日本洋馬RR6型乘坐式高速插秧機進行試驗,獲得成功。2005年,寧波市農機局在余姚市馬渚鎮開展機插試點,13.3 hm2機插及配套育秧技術均獲得成功。2006年試點擴大到全市8個縣(市)區,建立了57個示范點,引進高速插秧機22臺,開展雙季常規稻、單季稻和雜交稻的機插示范試點,機插面積331.1 hm2。
2007年,寧波市在試點示范基礎上,經市政府同意,出臺水稻機插3年推進計劃,用5年時間建立起符合寧波實際的機械化水稻育插秧推進模式。各級政府都把推廣“高效、省工、節本、低耗”的機插先進技術作為重中之重,機插推廣呈現跳躍式發展之勢。到2011年,過半稻田的插秧工作已經交付給插秧機,共完成水稻機插面積4.4萬hm2,機插率達到51%。
水稻插秧從“手插時代”步入“機插時代”,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
與此同時,寧波市花大力攻克水稻育秧難題,積極發展與機插相配套的工廠化、規模化育秧技術。到目前為止,全市已建立季供秧能力33.3 hm2以上的規模化育秧中心970個,育秧中心設施大棚面積近64萬m2。全市85%以上的機插秧由這里提供。
育秧“瓶頸”的突破,進一步推動機插水平的快速提高。2018年,全市完成水稻機械化栽植面積約5.1萬hm2,機械化栽植率突破70%大關。糧食生產機械化最后一個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完全改變了種糧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方式。
寧波地處東南沿海,每當谷物收獲季節陰雨綿綿或臺風侵襲,谷物發霉變質情況時有發生。
1998年起,為解決水稻種子和種糧大戶的稻麥干燥難問題,寧波市農機局又歷時3年推廣谷物烘干機。至2000年,全市有谷物烘干機112臺,烘干糧食2.5萬t,烘干機數量和烘干谷物總量在當時均為浙江省之首,但之后發展有所遲緩。
2010年,在攻克機械化糧食生產所有薄弱環節的基礎上,為徹底解決糧食烘干問題,寧波市農機局制定了加快糧食烘干機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以農機合作社和糧食收儲企業為依托建設糧食烘干中心,3年達到糧食烘干機械化的目標。在購機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發展勢頭如雨后春筍。全市谷物烘干機從2010年的310臺、總烘干能力4 000 t,發展到2018年的15 623臺,批次烘干能力超過17 000 t,建成糧食烘干中心126家,糧食機械化烘干率早已達到75%,再次領先全國。

長期以來,寧波在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緊缺的問題,這也為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機社會化服務提供了基礎。
寧波市農機專業合作社是2004年后發展起來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和政府職能的轉換,農機作業服務的骨干——鄉鎮農機服務站(農機作業服務公司)逐漸退出作業市場。同時農業生產中土地分散經營與集約化生產的矛盾,小地塊與大機具的矛盾,新機具、新技術與傳統耕種模式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機化的發展。
為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農業機械在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中的作用,2004年寧波市通過探索并借鑒外地經驗,開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試點。
2004年11月,寧波市首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在原農機跨區作業隊基礎上成立。2005年4月,寧波市農機局作出了加快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部署,同時研究出臺扶持政策,對新成立、經工商注冊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社予以扶持。
在各級農機部門的引導下,一批先知先覺的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工商業主及普通農戶紛紛以機械、技術、資金、土地等入股的方式創辦或加入農機合作社。通過創建農機專業合作社,顯著提高了農機利用率,提高了農機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加快了農機服務市場化進程。
2007年起,為了發展壯大農機合作社等農機化服務組織,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寧波市農機局專門設立農機合作組織“服務功能培育”項目,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促進措施,對合作社建造機庫、購置設備、拓展領域等進行重點扶持,在資金投入、購機補貼、作業補貼、項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并逐步探索出農機合作社開展土地全程托管、“菜單式”服務和統一育秧、統一機耕、統一機插、統一植保、統一機割“五統一”作業等多種服務模式,農戶不用出門就能輕松享受到農機專業作業組織的服務。
各級農機管理部門還在解決農機合作社用地、用水、稅收、資金、土地流轉、配套體系和人才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8年,全市農機合作社數量達到了343家,平均每個涉農鄉鎮達到3家,共有社員5 670人,擁有34.7萬m2機庫和各類配套基礎設施,年作業服務面積超過30多萬hm2,年經營服務總收入達到8億多元。
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為了寧波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主要承擔者和特色主導產業全程機械化的引領者,在寧波市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早已滲透到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和現代高效、生態、綠色、智慧大農業融為一體,向著“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的農機化服務穩步推進。1987年提出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業機械化、高產栽培模式、社會化服務“三配套”服務模式早已實現或將成為過去。
不甘平庸的農機合作社“領頭羊”們還在不斷進取,續寫著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余姚田螺山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率先在浙江省成立了第一個民辦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搭建起金融信貸、農業保險、政策咨詢、技術輔導和農產品展示展銷等5個服務平臺,為社員提供“七統一”服務;慈溪正大桑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在偌大的杭州灣海涂圍墾鹽堿地上,打造出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規模化的“大農場”,社內拖拉機功率都在88.2 kW以上,噴霧機的噴幅寬達30 m,播種機的單機日作業能力多達20 hm2。
隨著農業 “機器換人”浪潮的興起,越來越多“80后”“90后”大學生接過了父輩的班,成為農業農機服務組織的骨干,為農機合作社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多年來,寧波市農機化事業屢屢領跑全國第一方陣,是誰承擔起了這個“綱舉”的重任?
早在1987年“三配套”綜合試點期間,寧波市各級政府已采取了 “購機補助”的辦法。尤其是1990年代,面對種糧大戶對農機的迫切需求,各級政府就紛紛出臺補助政策,鼓勵農民購置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械,逐步建立了以農民為主體、集體為補充、財政為幫扶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由此帶來的服務效益十分明顯,極大地激發了鄉村農業服務組織、村級集體、農民個人和工商業主等投資農機的積極性,也帶動了以縣(市)區為龍頭、鄉鎮為骨干、村為紐帶、戶為基礎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形成。
進入21世紀,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糧田面積減少,經濟作物增加,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
2003年9月,寧波市人民政府轉發市農機局關于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指導意見,明確當前農機化工作的指導思想是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在抓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林、果、蔬、牧、漁和加工機械化的全面發展,率先在全省、全國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與特色農業、效益農業、設施農業相配套的適用農機及裝備,成為這一時期又一主攻方向。
按照意見要求,農機部門紛紛依托各地農業區域特色產業帶和主導產業基地,引進特色農機進行試驗示范,開展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發展設施農業。寧波市農機局還迅速在全市組織開展了農機科技興機、質量安全和農機文化“三大工程”建設,有力推動了農機化事業發展。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全國農機化發展的第二個春天來臨。2005年,中央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首次投入寧波市。同年,全國第一部有地方立法權城市農機綜合性法規《寧波市農業機械管理條例》頒布實施。
國家和地方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及扶持政策體系的基本建立,為寧波市農機化發展創造了十分良好的環境。
2007年以來,隨著中央農機具購機補貼資金投入寧波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力度不斷加大,全市各級政府對農機化的資金投入也大幅增加。市政府連續出臺農機具購置補貼辦法,并制定重點環節農機作業補貼政策和促進農機服務組織建設的優惠扶持措施。
如對購置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植保機械、施肥機械、谷物烘干機、育秧流水線及配套農機具等機械化裝備,給予30%的補貼;對購置糧食烘干機、水稻插秧機等重點機具給予累加補貼。有些地方的農民在購買插秧機時,自掏部分甚至不到原價的10%。
在作業補貼方面,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開展統一機耕、機收、機插、育秧、植保的服務組織和農戶,給予1 200元/hm2補貼;對開展規模化育秧和建立工廠化育秧中心的也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對作業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進行獎勵;等等。
2016年開始,對流轉土地3.3 hm2以上的合作社和作業大戶等實行1 500元/hm2的補貼。各級政府對農民種糧和購機補貼、作業補貼、農機庫房、大棚設施、農機服務組織建設等資金扶持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