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茶葉生產季節性勞動力嚴重短缺的現象日益突顯,茶葉生產機械化在茶產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推進茶葉生產機械化,實現節本增效,是現代茶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茶葉生產在舟山有著悠久歷史,是舟山市重要的特色傳統產業之一。目前生產加工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合作社)有20家,已形成“普陀佛茶”“蓬萊仙芝”“定海山芽茶”等多個品牌。近年舟山市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和產值總體保持穩定,茶產業發展勢頭較為樂觀。2018年全市茶園面積613.7 hm2,以生產春茶為主,總產量42.04 t,總產值2 191萬元,其中名優茶產量24.44 t,產值1 691萬元。
近年來,舟山市通過加強生產管理技術特別是茶園修剪機械、采茶機械和植保機械的推廣應用,機械化作業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目前,全市機剪茶園面積達215 hm2,占茶園總面積的35%,共擁有茶園管理機械190臺,其中修剪機74臺、采茶機36臺、機動噴霧器80臺套。茶園管理機械的應用,減輕了茶農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茶葉的生產效益。
舟山市加工的茶葉,形態上有扁形茶、針形茶、曲形茶等,品種上有芽茶、佛茶、龍井茶、勾青茶等,相應的茶葉加工機械較為多樣。現全市共擁有茶葉加工機械200臺,其中揉捻機50臺、理條機38臺、炒(烘)干機63臺、殺青機47臺、篩選機2臺。近年還引進了青葉空氣處理系統1套、紅茶發酵機(房)1套,并加快淘汰以木柴、燃氣等為能源的非電型設備。各茶廠根據生產需要積極引進相應的配套加工機械設備,逐步實現茶葉加工機械的多樣化。
隨著茶葉產品向終端化、精品化延伸發展,多數茶葉生產廠家購置了茶葉自動分裝機、封口機、真空包裝機等設備,基本上適應了市場與消費者的需求,推動茶葉精包裝機械向半自動化、自動化發展。
盡管近年來舟山市茶葉機械逐步推廣,但整體機械化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生產和加工技術相對滯后,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老茶園占多數,基礎條件比較落后,普遍存在立地條件差、種植坡度大、茶園道路等配套設施不完善、種植布局不科學、茶園過于分散等問題,不適宜機械化作業。茶葉企業小而分散,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低,生產營銷各自為政,加上有些企業市場觀念不強、品牌意識淡薄等,造成企業后勁不足、效益不明顯,反過來也制約茶產業的機械化發展。
茶園生產機械不足,名優茶的機械化采茶設備尤為缺少,機械采茶率低已成為制約茶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瓶頸。目前茶園管理仍以人工為主,特別在中耕、施肥、除草、防治病蟲、鮮葉采摘等生產環節,大部分采用人工作業。同時,茶葉加工機械化水平低,多以單機為主,缺乏連續化、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或生產線,有的設備陳舊、老化,造成茶葉加工勞動強度大。
由于近幾年舟山市陸續開展了有關茶產業機械化項目,多數茶機購置在項目資金中列支。而對于茶機購置政策性補貼,有些茶企認為列入補貼的茶機不適合自己,也有企業認為補貼額度不高、走補貼程序太麻煩等,造成近幾年補貼機具數量偏少,補貼政策帶動茶機推廣應用的作用不太明顯。舟山市2015—2017年3年累計茶機補貼金額1.365萬元,新增茶葉機械11臺套,見表1。

表1 2015—2017年舟山市茶機購置補貼情況統計表
農機和茶葉部門加強合作,結合茶事農時,組織各類茶葉新機具、新技術的現場示范,加大技術培訓與推廣力度,引導茶葉企業購置和使用先進、適用的茶葉機械;推進和創新農機農藝融合模式,不斷擴大茶園管理和茶葉加工中的機械使用范圍,逐步實現茶產業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
在引導規模化種植、規范化管理的前提下,大力推廣茶園耕作、施肥、植保、修剪、采摘等園藝機械設備,特別是推廣適合山地茶園管理和名優茶機械化采茶的設備,不斷提高生產管理工效;加強茶葉加工機械的引進與應用,解決茶葉加工機械的連續化、自動化、智能化,全面提升茶葉行業的機械化水平,確保茶葉加工品質和質量。
加大對茶機購置的政策扶持,要把更適宜的茶葉機械納入補貼范圍,提高茶機補助比例,切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要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的政策引導作用,進一步提高茶農發展機械化的積極性,促進茶葉加工機械更新換代和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