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潤,蔡 靜
(信陽農林學院 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培養綜合型應用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2015年10月,教育部下發 《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足以見得國家對高校轉變的重視[1-2]。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少年的青春寄語:“少年智則國家智,少年強則國家強”,尤見得廣大青少年成長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而本科高等院校擔任著培養眾多青少年的使命,是連接學校和社會的橋梁,因此,具備專業的教學能力同時富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對每一個普通本科高校教師的基本要求。
組織普通本科教師到企業任職是一項繁重而復雜的任務,這決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工作,而是政府、高校、企業共同的責任。但是,由于專門組織、協調部門的缺失,導致三方面群龍無首,遇到問題時無法及時、有效的解決[3-6]。上級部門將文件傳達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將文件下發至各本科院校,但是具體該怎樣實施,采取什么樣的步驟,卻沒有沒明確的說明,至使很多教師雖然很樂意到企業中去實踐,但是找不到相關部門詢問、辦理各種手續,嚴重打擊了教師們的積極性。
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本科院校數量也在逐年遞增,為了豐富大學的專業結構,學校設置了許多特色專業,其中也包含一些冷門專業如:地質考察、環境監測、馬克思列寧主義、韓語、俄語等。但是在一些相對不發達的地方,需求這些專業的崗位少之又少,這就為很多老師的企業實踐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同時也造成了學校各院系實踐教師分布不均勻的現象[7-8]。對于一些市場熱門的專業如:會計、計算機、工商管理、酒店管理、市場營銷等,相關老師可以輕松找到對口的企業,學習實踐理論,教師們就會比較積極;而對于那些冷門專業,由于市場相關職位的匱乏,使得教師們心有余而力不足,逐漸變得消極。
在政府部門的要求下,在學校大力支持下,在企業大力配合下,很多教師也順利的脫產到企業相應崗位掛職學習,然而由于教師本身屬于事業編制,相應的工資和福利都是由國家和學校直接發放,這就造成一種“學校領導管不到,企業部門沒法管”的尷尬現象[9-10]。有的教師到企業掛職以后,不能夠按照公司要求的時間準時上下班,作風懶散;有的甚至一周只去一到兩次,露個臉照個面就感覺完成了任務;還有的即使到了公司,也只是扣手機、看報紙、喝茶、聊天,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而且降低了其他員工的工作效率,給學校的口碑帶來極壞影響。
這次本科院校轉型主要是針對大學老師,而教師屬于國家事業編制,工資福利只取決于相應的職稱及學??己藰藴剩坏┙處熋摦a離開了學校,那么相應的績效考核就變成了一紙空文。在企業中做的好與不好都無從考評,這樣極大程度的打擊了那些工作認真、業績突出的參與者。最后,很多積極參與的教師不僅不能在學校內評優評先,喪失了學校內很多項目申請的機會,更不可能在企業升職加薪,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久而久之,自愿參與到實踐轉型的教師會越來越少。
由政府帶頭從學校及企業抽調人員成立聯絡與執行機構,主要職責是協調政府、學校、企業三方面的工作職能,處理教師在到企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將資源利用最大化。這些機構可以通過社會宣傳的方式進行招標,對于條件符合的企業、公司進行嚴格把關,簽訂相應的安全合同,然后將各學校匯報的教師名單匯總,按照專業對口的方式進行分組,分配到相關企業的各個崗位。實行“一對多”負責制,每一個執行機構的工作人員負責自己分配的教師,時刻跟進,及時處理他們在企業中遇到的生活及工作問題。
教師到企業實踐本身就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無規矩不成方圓,面對這種多而散、零而亂的事實,建立一個完善的管理機制尤為重要。高校轉型的目的是培養“雙能型”教師,因此教師理應受到學校和企業的雙重管理。首先,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完成學校給予的科研任務及學生們的實訓工作;其次,作為一名企業掛職人員,更應當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按時上下班,協助完成領導交代的工作。在企業中,還應當為教師專門制定一套考核標準如:上班簽到完成的次數、公司項目完成指標、同事們的滿意度、領導滿意度等,這些都與教師的職稱評定與工資情況相掛鉤,對于不能按要求完成的教師,取消當年評優評先的資格,情節嚴重者,給予通報批評、扣除部分工資,延遲職稱評定時間;另外,在學校還應當定時組織思想匯報方面的講座,讓老師們明白轉型的目的是:豐富教師的實踐能力并且更好的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用于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教師的責任意識:這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更是自己的責任。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身處高校轉型的前幾年,由于經費的不足、經驗的缺乏以及對未來的未知,教師及企業的積極性本身就處于一個低谷期,這時候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獎勵制度,很容易影響教師們的積極性。因此,對于那些在公司中表現出色、業績良好的教師,可以由學校出資,由企業頒發與員工一樣的年終獎金;另外,學校還可以制定、頒發相應的獎項如:“十佳教師”、 “雙能型教師”等,這些獎項可以算作今后教師職稱評定的加分項;同時,政府部門還應給予大力的支持,積極宣傳,樹立今后教師學習的榜樣,帶動地方各個高校的積極性。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費來源也是高校轉型中最重要的環節。教師脫產到企業掛職實踐,本身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學校的人事部門、教務部門、二級學院、就業部門等;同時也涉及到對市場公司的篩選;實踐教師教學工作的替任等,耗資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建議相應的經費來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政府部門大力的支持,從每年省、市政府的年收入中撥出一部分經費,用于專項資助;另一方面,學校每年定期組織師生到企業實習,企業根據師生所創造的價值,提取一出部分用于此次經費;還有,國家可以號召全國未參與進來的企業給予贊助,這不僅僅是一項投資,還是為祖國的未來培養更多高素質、實用型人才添磚加瓦。
從普通型本科院校向實用型大學轉型,教師由“專任教師”到“雙能型教師”的轉變是必經之路。鼓勵教師們到企業中去,是一種雙贏的智慧:一方面,教師可以將豐富的理論知識用于指導實踐;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把實踐中學到的知識融入于教學,提高學生們實用型能力,拓寬學生們的實習渠道。在國家大力鼓勵發展應用型本科的背景下,信陽農林學院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的全體教職工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以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為己任,一馬當先,以身作則,每年到企業中參觀、學習、實踐,希望能為社會培養、輸送更多實用型專業人才,少年智則國家智,少年強則國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