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勁松,范玉明,李曉峰,王樊偉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3)
山東是國內輪胎工業大省,其生產能力、產量、國內市場占有率和出口、科研開發能力多年來一直居全國首位,在世界輪胎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經過多年聚集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青島、煙臺、威海為聚集的半島輪胎產業集群,以廣饒為代表的魯北輪胎產業集群,以及以橡膠助劑為優勢的魯西南橡膠助劑三大集群。目前,山東正處于由輪胎大省向輪胎強省跨越的戰略轉型期。
2017年,山東共有輪胎生產企業200多家,總產能約4.6億條,生產各種規格輪胎外胎3.46億條,產能利用率75%。生產子午線輪胎3.26億條,占全國總產量(6.13億條)的53.2%,其中載重汽車子午胎生產企業35家,產量7087萬條,占全國總產量(1.31億條)的54.1%;轎車輪胎生產企業28家,產量2.56億條,占全國總產量(4.82億條)的53.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49.5億元,利潤135.8億元,輪胎出口交貨值547.5億元,占全國輪胎出口交貨值(910億元)的60.16%。
近年來,山東輪胎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轎車子午胎與載重汽車子午胎比例由2015年的2.87∶1調整到2017年的3.61∶1。輪胎子午化率由2015年91%上升到2017年的94.2%,高性能、低斷面、超低斷面、高速度級別的半鋼子午胎以及無內胎全鋼子午胎比例逐步提高,通過美國SmartWay認證和達到歐盟標簽法要求的“綠色輪胎”約7000萬條,約占全省子午線輪胎總量的21.5%。省內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橡塑材料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輪胎先進裝備與關鍵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2家)和“國家橡膠助劑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達到6個、14個,玲瓏、三角、賽輪3家企業建設了海外技術研發中心。擁有中亞、華東智能網聯兩家輪胎試驗場,中亞輪胎試驗場作為國內首家大型室外輪胎試驗場投產運營,填補了國內空白。
2018年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中,山東有23家上榜,其中6家企業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在2017年中國輪胎工業銷售收入前10強排行榜中,山東占據6席。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山東輪胎企業在世界及國內行業排名情況
注:()內為數字為排名位次。
總體上看,山東輪胎行業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山東輪胎行業存在以下幾方面突出問題。一是輪胎產業規模總量雖然龐大,但生產企業數量較多,行業集中度低。年產量不足 50 萬條的小企業占一半以上。與世界大型輪胎公司相比,山東前2位的玲瓏和三角輪胎銷售收入不及世界輪胎巨頭普利司通和米其林的十分之一。二是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省輪胎中、低檔產品多,高端產品少。長期的同質化低價競爭引發了高頻次貿易摩擦,出口環境日益惡劣。三是山東輪胎企業在自有品牌宣傳和營銷網絡建設方面投入較低,缺少品牌附加值,多數企業處于產業鏈底層。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價值差距明顯。四是基礎研究力量薄弱,與米其林、普利司通等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山東輪胎企業研發投入和研發成果差距較大,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018年1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魯政字〔2018〕248號),該方案為山東輪胎行業高質量發展、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明確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為深入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魯政字〔2018〕248號)文件要求,加快推進山東輪胎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山東輪胎高質量發展基本思路要以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優化輪胎市場運營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淘汰落后、扶優扶強,加快輪胎產業提高集中度,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性能方向邁進,實現產品、裝備、技術等方面的提檔升級。筆者立足山東輪胎行業發展現狀,重點圍繞如何促進山東輪胎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六方面工作建議。希望以下建議能給有關部門在制定和完善有關產業發展政策時,提供經驗借鑒和思路拓展。
建議省級工業主管部門結合我省化工行業評級評價相關規定,按照能耗、效益、畝均貢獻、技術評價、質量標準等指標體系的評價細則,研究制定《山東省輪胎企業綜合評價辦法》。各市依據《山東省輪胎企業綜合評價辦法》,按照輪胎生產企業能耗、技術水平、質量標準等指標評價標準,對本市輪胎生產企業進行綜合評級排序。建議將輪胎企業劃分為發展壯大類(A類)、改造提升類(B類)和轉移退出類(C類)。其中:對發展壯大類(A類)企業,各市在財政政策扶持、銀行信貸支持、企業稅收減免、用汽用電用水價格優惠等方面給予的傾斜的產業政策;對改造提升類(B類)企業,要求企業提供整改方案,最后由地方政府組織專家組進行評審。整改方案應包括明確企業整改時間、步驟及整改提升水平,以及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整改目標。各地市主管部門負責整改方案的監督與實施;對轉移退出類(C類)企業,由企業所在地市級政府主管部門實施一企一策,制定有關轉移退出方案。方案要明確應轉移退出企業的退出時間、退出順序、善后措施等。
建議省級政府層面研究制定《山東省輪胎行業產能置換辦法》及相關配套政策。原則上,山東不再新增輪胎產能。新建、改擴建輪胎項目必須符合《山東省輪胎行業產能置換辦法》等相關條款規定。按照市場化原則,鼓勵優勢企業以市場化手段進行輪胎產能指標交易。支持企業以產能指標折價入股新項目等方式推進產能轉移。嚴禁通過核銷債務等手段,阻止產能指標跨地區轉移。鼓勵支持企業通過產能指標交易、參股入股等形式開展兼并重組。進一步完善輪胎行業金融扶持政策,引導銀行機構實施有保有壓差異化信貸政策,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多樣化融資支持。建議研究設立輪胎行業新舊動能轉換發展專項資金,專項資金由省內所有輪胎生產企業共同設集資設立,專門用于獎補主動退出的輪胎生產企業。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由存續企業為產能退出企業提供必要經濟補償。在全面摸清企業職工底數前提下,統籌做好職工安置分流、生活保障、就業創業等工作。
建議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做好《山東省輪胎單位產品能耗限額》(DB37/756-2018)、《山東省綠色輪胎技術規范》(DB37/T3098-2018)、《山東省載重汽車子午線輪胎安全環保技術性能要求》(DB37/T3100-2018)、《山東省轎車子午線輪胎安全環保技術性能要求》(DB37/T3101-2018)等標準文件的宣貫和落實。引導企業按照《綠色輪胎技術規范》(DB37/T3089-2018)要求開發節能環保綠色輪胎,推動省內輪胎生產企業按照《輪胎分級標準》(T/CRIA 11003-2016)和《輪胎標簽管理規定》(T/CRIA 11004-2016),自覺參加輪胎標簽等級認證工作。為全面推行輪胎綠色制造創造管理基礎,推動省內輪胎企業自覺參加《綠色輪胎技術規范》認證工作。對達到和符合綠色輪胎技術規范標準的企業,政府給予投資、信貸、財稅、評級評價等方面政策性支持。發揮政府規范引導作用,引導省內輪胎企業積極參與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認定工作,樹立一批綠色發展標桿企業。
建議支持和引導大型輪胎骨干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引導輪胎企業開展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發展基于工業大數據分析的工藝提升、智能排產、過程控制優化、能耗優化等智能決策與控制應用。一是依托“輪胎先進裝備與新材料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軟控股份、賽輪集團等單位,研發化學煉膠工藝裝備、輪胎自動化成型設備、生產過程物流自動化技術。二是依托軟控股份、雙星輪胎等單位,加快新一代高精度物料輸送系統、全自動柔性輪胎成型系統、輪胎成品檢測裝備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三是發揮軟控股份在輪胎工業裝備及信息化方面的技術優勢,推廣輪胎射頻識別(RFID)技術、輪胎溫度壓力監測系統(TPMS)、輪胎生產制造執行系統(MES)等信息技術在輪胎及其生產過程中應用。
深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提升骨干企業研發能力。一是支持三角、玲瓏、賽輪集團充分利用國外高水平人力資源優勢,加強已有的3個海外研發中心建設。三是依托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角、玲瓏等單位,依據輪胎力學仿真理論,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輪胎設計理論。三是支持青島科技大學、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探索“綠色輪胎自動化生產工藝技術”。四是在子午胎生產企業中,推廣低溫一次法連續混煉工藝、串聯式密煉機混煉工藝、電子輻照半成品部件預硫化技術、高溫充氮硫化技術、橡膠助劑造粒技術、輪胎硫化節能技術、輪胎企業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閃蒸汽回收利用技術、輪胎智能化熱水除氧節能技術等先進技術。
為應對日益頻繁的國際貿易摩擦,建議省商務部門牽頭建立山東省輪胎產業貿易摩擦預警點,為我省輪胎工業穩定出口和“走出去”保駕護航。引導優勢產能參與境外布局,通過國外建廠,實現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和重組。對境外項目投資的資金貸款或融資租賃給予貼息補助,加大企業海外投資保險費補貼力度。支持三角、玲瓏、賽輪、恒豐等有條件的企業到東南亞等土地、天然膠資源豐富的國家以及歐美非等目標市場國家進行產業布局。為進一步規范我省輪胎行業境外投資經營行為,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境外合規經營風險審查、管控和決策體系,深入了解境外投資合作政策法規和國際慣例,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合法經營,建議開展山東輪胎海外投資服務體系建設,為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創造良好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