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希,龐 晉
(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去年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華誕。回首共和國的光輝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崢嶸歲月,在科技進步與振興中華方面,我們看到了什么?
“科學救國”是近代以降諸多知識分子的滿腔報國夢想,而只有匯入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民族解放的洪流中,這種夢想才閃耀出現實的光芒。歸根到底,我們中國人得以站立起來,靠的還是“革命救國”。而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一大段時間的曲折,我們中國這艘巨輪才又揚帆遠航,駛上了“科教興國”的主航道,而老舵手正是鄧小平。正是他,指出了中國的正確航向。
號稱信息時代的當代社會,信息爆炸、科學突進、技術革新,其顯著的標志乃高科技(航天、電子、通信、能源、材料技術、生物、海洋、系統工程等)的崛起,旨在實現對地球、宇宙的破壞性索取向建設性開發的歷史性遷移,以為人類開辟更安全、更寬裕的生存天地?,F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體現為高科技的飛躍,誰領先誰受益。
鄧小平對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著深刻認識,他在領導人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立足于新的歷史背景和時代主題,其科技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用以探索中國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形成了其深入淺出、內涵豐富、意義深刻的創造性科技進步思想,構成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相關研究此起彼伏,相應論著汗牛充棟,為避免此類文章的同水平重復,就不再對已被研究得很透徹的該思想平鋪直敘了。本文僅取其精要而言之。。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之外,還有:發展中國的科技事業必須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同時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技術合作,充分利用外國智力和先進科技等思想。鄧小平還特別指出,中國發展高科技,在吸收、借鑒國外高科技成果的同時,關鍵是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發展高科技是一項長遠的戰略任務,要有戰略眼光,要舍得投入,我們還是要花點錢;如果認為現在不富裕,不花錢去發展,等以后差距拉大了,還要花更多的錢。
鄧小平還格外重視科學技術的現代經濟效益。現代科學技術既決定著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又是企業發展的關鍵保障,只有發展高科技含量的、以新技術為基礎的新產業,才能更快地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企業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競爭中立足并獲得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技術;要使企業能充足、長遠發展,就要提高科技在企業中的地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依賴于現代科學技術,無論是企業的管理者,還是參與直接生產產品的工作人員,都要積極學習科學技術知識;我國的工業要實現轉變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當前全球范圍內尤其是我國十分嚴重的工業污染的治理還是要寄希望于科學技術的。
科學技術要煥發活力,在鄧小平看來,就必須處理好下列三個關系。
其一,科技體制改革與教育的辯證關系。鄧小平認為,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基礎,科技與教育要相互促進,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判斷一國公民素質優劣的重要尺度之一就是看其科學知識素養和技術熟練程度是高還是低。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目標就是要在中國人民與科學技術之間建立一座“愛”、“懂”、“用”的鐵橋。
其二,科學技術與人才的關系。他強調,整個中華民族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成批的杰出人才?,F在,學科帶頭人、跨世紀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工程正在全國各地展開,這就再好不過地落實了小平同志的遠見卓識。關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作用的問題,他的論述也較多,其中包括: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他們,用人不疑;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里包含科技人員,而絕大多數科技人員在政治上是擁護社會主義和共產黨領導的,是愛國的;要鼓勵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上。
其三,科學技術與體制改革的關系。必須改革舊的科技體制,形成科技與經濟、教育良性協調運行的機制。鄧小平關于三者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這一思想和實踐必將使中國的科技事業產生新的飛躍,最終,使我們的國民從上到下都具備這樣應有的文化素質:只有愛科技、懂科技、用科技,才能從根本上求得地理生態效益、思想文化效益、政治經濟效益相輔相成的綜合發展效益。
當前,我們為著盡快實現百年強國夢,就應該認真學習領會其科技思想、切實運用其科技思想。也正是在鄧小平科技思想的正確引導下,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又作出了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議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決心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跨世紀的必由之路,對此,我黨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重申。而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又推出了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的科技思想進一步得到了發揚光大,“活”在了人民的心田里,“用”到了民族的福祉上。來到新時代,習近平成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領航者,他堪稱“發展進步戰略家”和“推廣應用戰術家”。
除了全面地繼承上述鄧小平科技思想及其理論體系外,習近平還系統地拓展出了下列新時代科技思想并貫徹于治國理政的方略中:
第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貫通,“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鼓勵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獻給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1]P48
第二,高度強調科學技術進步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的牽引作用?!皠撔掳l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競爭,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競爭中就會處于下風。為此,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1]P198如此,也才能通過掌握核心競爭力從根本上保障科技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耙爸\劃、超前部署,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強化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科技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爭實現我國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要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增強我國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盵1]P267進而確?!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1]P530,確??萍紡娷姟⒔】抵袊ㄔO、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確?!敖⒍噙叀⒚裰魍该鞯娜蚧ヂ摼W治理體系”[1]P204。
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思想就達到了一個新水平,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具有繼往開來的劃時代意義。
習近平的新時代科技進步思想,從理論到實踐是全方位的,既頂天又立地,既“眼高”望世界創新前沿,又“手低”牽百姓萬家福祉,堪稱理論大師與實踐巨匠珠聯璧合的典范(1)相關事例來源于新華社新聞報道及若干紀實性著作;參照新華社的行文慣例、規格,習近平同志現場所作重要指示一般不加引號。。
范例之一:出任黨、國家和軍隊的領袖以來,站在我國科學發展的最高層,他年年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并為最高獲獎者等頒獎;參觀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會見嫦娥三號科研人員、天宮二號和神州十一號航天員及參試人員等;對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六號在國防科技大學成功研制作出批示;在南車(株洲)北車(長春)調研高鐵;考察上海張江科學城;調研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光谷展示中心、貴陽大數據中心,視察中國科學院;2018年5月28日又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式上,繼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節選《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收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后高瞻遠矚:中國要強大、要復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是重中之重,要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其中,要特別重視高質量科技需要的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推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顯著提高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要把握“數字”“網絡”“智能”三化融合發展的契機,優先培育和成長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群,促進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使企業形態和制造行業產業模式發生根本轉變,推動我國相關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穩步邁進。面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嚴重的威脅(如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打壓),他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始終高度警惕國家科技安全,在綱領性講話中則號召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奮力自主創新,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要勇于做一名拓荒者,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前沿引領技術等為突破口,擁有能掌握關鍵技術的科技隊伍,以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為目標,牢牢掌握創新和發展主動權,特別要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結合精銳力量,做出戰略性安排,盡早取得突破。這與他的“中國人要牢牢把飯碗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講話中,他還以人為本,十分關心科學家的辛苦,體貼周到地提出管理部門不要用繁文縟節束縛耽誤科技工作者。最后,強調科學技術的未來寄托在廣大青年身上??梢姡暯绞堑谝涣鞯摹绊斕臁笨萍及l展設計師和戰略家。
不僅如此,習近平還是第一流的“立地”科技推廣應用戰術家、工程師,堪稱典范。
范例之二:習近平非常重視科學技術“接地氣”、進萬家、利民眾。早在陜西延川縣梁家河大隊插隊期間,他一上任大隊支部書記就帶領當地村民建成了陜西第一口沼氣池,為鄉親們燒水做飯解決了大難題[2]P53。他在2018年4月26日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除了總攬全局、指點江山、擘畫長江經濟帶大戰略外,還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致力于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交通、經濟、市場、機制俱佳的黃金經濟帶。他特別指出浙江麗水市多年來走綠色發展道路,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環境質量、發展進程指數、農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協同推進。這其實正是他主政浙江期間堅持科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科技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民生化結出的碩果(2)習近平于2003年2月—2007年3月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短論多篇,后《浙江日報》社輯錄其中232篇成書,亦題為《之江新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013年重印)。此論斷見該書第153頁,發表時間為2005年8月24日。。這個利國利民利千秋的思想,習近平在視察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時都以不同方式反復提及,直至上升為國策并指導長江經濟帶、河北雄安新區、東北振興等國家重大工程的建設。他還善于解剖“麻雀”,以點帶面,他深入云南洱海地區查看生態、濕地保護;深入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林場聽取造林護林工作匯報;深入寧夏、甘肅黃河邊強調要加強對黃河母親河的保護工作,杜絕污染行為;深入青藏高原,強調保護素有“中華水塔”之稱的青海生態是當地黨委、政府的重大責任;他對破壞秦嶺、祁連山的瀆職、違法犯罪行徑一抓到底,除惡務盡,撥亂反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把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始終放在心上,稱之為“國之重器”,鼓勵齊車等老國有企業依靠科技創新,順應時代、重振雄風。他考察甘肅山丹培黎學校時勉勵師生: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是實體經濟,急需大量專業技術人才,要涌現大批大國工匠。他在新疆專門了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機械化情況,并對發明大型精密播種機(多作業層次,一次完成)卻只有中專學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學庚贊賞有加。他在北大荒專門來到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了解園區開展機械化、智能化精準農業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情況。黨的十八大前后,習近平兩次視察三湘大地,先后考察了國防科技大學、株洲南車等五家科技院校、企業,這在他的視察史上是空前的。他要求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全面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加快建成具有我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努力把國防科大辦成高素質新型軍隊人才培養基地、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為實現強軍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他充分肯定了南車的科技創新能力及成就,贊揚湖南青蘋果數據公司用數字化技術、高科技手段整理和傳播歷史文獻與精神文化產品的努力,指出其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社會效益。鑒于環境污染正成為國之大患、民之大痛,他還特地赴中南大學考察了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重金屬廢水處理系統,觀看了重金屬廢水生物制劑凈化系統演示,了解利用生物技術手段治理重金屬污染情況。
范例多多,不勝枚舉。發展至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技思想達到一個新高度,達到理論與實踐、頂天與立地、世界前沿創新與造福百姓民生的完美結合,具有繼往開來的劃時代意義,指引著當代中國繼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且走得更穩更快更好更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