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航,劉 瑋,黃冰湟
(福州大學團委,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國經濟正在轉型,由單一追求速度變成兼顧質量與速度。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年群體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難度顯著增大。2019年,團中央等六部委聯合提出建立健全支持青年就業見習的政策制度和工作體系,拓展見習單位范圍,為青年群體提供見習機會[1]。社會就業要求高而青年的工作經驗少,高校共青團服務青年就業見習是解決這一矛盾的積極嘗試,更是共青團服務青年就業的重要抓手。
圍繞青年就業見習實踐以及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國內學者開展了廣泛的研究。滕飛[2](2010)立足于勞動力市場規律,提出完善青年就業見習基地建設,統籌協調青年就業目標和經濟社會行業需求的對策。張旭東[3](2014)和張朝霞[4](2015)立足實證研究,針對就業見習活動的開展現狀及問題,分析青年就業見習制度推行的困境,為完善就業見習管理,提升見習活動的效用和質量提出建議。邵剛[5](2018)著眼于對接平臺建設,探索新型的見習基地網絡對接模式。鄒開亮[6](2018)以保護見習大學生的權益為切入點,探索如何促進青年就業見習制度的完善。
現有研究更多著眼于促進“青年就業”,對更好發揮“青年就業見習制度”效用的研究較少,同時更多學者關注的是通過政策的完善和法規的建設,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較少著眼于青年就業見習服務平臺中其他主體的作用探討,尤其缺少對高校共青團在該平臺運行中的協調作用的分析,因此本文研究內容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青年就業見習研究領域的不足。
通過就業見習促進青年實現更充分和更高質量的就業,是構建青年就業見習服務體系的根本目的。除青年外,該體系的參與主體還包括政府、用人單位、共青團、高校。理清各個主體所承擔的責任義務,以及各個主體間的作用機制(見圖1),是進一步完善青年就業見習服務體系的基礎。

圖1 當前青年就業見習服務體系
1.政府
政府通過宏觀手段,引導社會部門提供見習崗位,同時,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提高政企事業單位參與青年就業見習計劃的積極性。通過政府“看得見的手”,統籌協調青年就業需求和市場行業勞動力吸納能力。但同時,作為政策制定者,政府和目標青年之間存在需求信息溝通延遲的問題。
2.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是社會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制造部門,直接影響青年就業現狀。用人單位參與就業見習,通過考察見習青年的個人能力和發展潛力,擴大企業選人、用人的視野,以求為單位的發展壯大建立穩定的人才選拔、輸送渠道。經營成本的增加是用人單位參與青年就業見習服務平臺的最大顧慮,政府行為和政策會直接影響到用人單位對于該問題的考量。
3.高校
高校與待就業青年學生群體的聯系緊密,在青年服務上具有連貫性。它主要依托政策福利,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提高勞動力供給素質;同時,通過指導青年樹立正確就業觀念,讓青年學生理解就業見習的作用和重要性,提高參與就業見習的積極性,避免青年主觀層面消極造成的失業[7]。
4.共青團
在青年就業見習服務體系中,由于青年就業工作涉及的政府部門和企業較多,政策資源和物質資源分散,存在多頭管理,資源聚合度不高的問題。雖然共青團本身不具備資源掌控權,無法直接為青年提供就業崗位,但共青團依托強大的社會聯系能力和青年組織能力,能在其中能夠發揮協調統籌作用。
5.青年
青年是青年就業見習計劃的主要參與者,通過就業見習,可以提高工作能力,獲得對職業的認同感,增強對個人未來發展的信心,減少學生剛進入職場角色轉換的不適應性,這是組織青年學生參與就業見習的主要目的。但是青年學生存在包括就業能力、就業心理、就業積極性等復雜且多樣的主客觀的差異,需要加強引導和培育。

表1 湖北省2011—2015年就業見習統計數據
資料來源:湖北省人社廳公布數據
縱觀近年來各類青年就業見習基地的建設和項目運作,在調動社會資源幫助青年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就業能力的同時,項目的實施也逐漸暴露出部分問題。受限于數據可獲得性,筆者以湖北省青年就業見習基地的統計數據[8]為例進行分析(見表1)。
2011—2015年湖北省就業見習基地數量由363個增加至521個,全省就業見習補貼由836.32萬元增加至2857.36萬元;但就業見習崗位數由2.92萬個銳減至1.63萬個,參加就業見習人數由3.34萬人減少至1.87萬人,平均留用率在2015年出現停滯。綜合其他學者研究結果,筆者對該項目近年來發展停滯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
1.見習崗位覆蓋不足,數量少且競爭激烈
就業見習注重于青年內在潛力的發掘和后期個人能力的成長,使見習崗位的競爭日漸白熱化。競爭的結果往往導致就業能力較差的青年被拒之門外,從而造成對就業困難青年的幫扶作用有限。同時,由于見習單位投入的成本較高,且見習結束后存在人才流失的風險,造成愿意提供見習崗位的單位少,覆蓋面有限,受益人數少。
2.用人單位輕視見習,崗位質量有待提高
通過參與就業見習,學會從抽象理論到具體實踐的轉換,這是青年參與見習的主要目標。但考慮到見習時間較短、培訓成本高、人員流動率高等客觀因素,企業往往不愿意對見習青年的培養做長期規劃,提供的崗位工作多以內容繁雜、臨時性、隨機性、技術含量低為特征,就業對接率較低,傷害了見習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3.對見習的認識不科學,青年參與意愿低
由于就業見習和畢業實習存在區別,部分學生擔心見習會錯過參與招聘會的機會且見習結束后不能被留用,忽視積累經驗和技能的重要性,認為見習崗位工作內容簡單,沒有挑戰性,無法發揮個人價值,因而不愿參與見習。
4.服務平臺不完善,崗位對接不通暢
社會所提供的見習崗位日益增多,但仍存在見習崗位不能與青年的專業背景、就業意愿相吻合的現象,一些用人單位的見習崗位未能得到有效的統籌安排,致使青年得不到心儀的見習崗位,在見習期間錯位上崗。
高校共青團作為共青團組織體系中的主要環節,能與地方各級團委有效銜接,整合豐富的社會就業資源,為青年學生提供就業見習機會。同時,依托完善的組織體系,實現對廣大青年學生特別是就業困難青年的教育和引導。
1.“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理論
青年人剛剛步入社會,工作經驗欠缺,工作技能與社會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完全依靠市場選擇,容易造成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但如果責任完全由政府來承擔,必然引起青年對政策的依賴,損害青年的就業動力,不利于青年的長遠發展。青年就業見習服務作為公共物品,不能僅由政府或者市場提供。
2.公共治理理論
公共治理理論認為區別于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第三部門是政府治理社會的最佳合作者。高校共青團由于具有非盈利性,既與青年學生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又同企業長期保持著動態合作,屬于第三部門,即非政府組織的范疇。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通力合作能有效提高社會事務的管理效率。因此,高校共青團應當充分發揮整合社會資源的作用,服務青年就業見習。
3.勞動力市場供求理論
結合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理論分析能更加明確高校共青團解決青年就業問題的工作路徑。當前青年勞動力市場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青年勞動力市場總體而言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且勞動崗位數量的增長率低于勞動力數量的增長率。高校共青團雖然無法像用人單位一樣直接創造工作崗位,但是通過收集信息與問題,向政府相關部門建言獻策,能促進就業制度以及激勵政策的完善,提高用人單位提供崗位的積極性,間接性地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2)青年勞動力市場存在著“工不匹位”現象,即青年專業或技能不符合社會崗位用工需求,由此也造成了青年的結構性失業。高校共青團引導青年學生參加就業見習活動,提高大學生工作技能,能有效提高勞動人員的質量與素質。
(3)過高的就業信息搜尋成本阻礙青年和企業參與就業見習合作。在信息搜尋過程中,雙方都會降低搜尋活動的邊際成本。高校共青團可以通過搭建就業供求信息交換平臺,滿足勞動力市場對供需信息的需求,有效降低雙方的信息搜尋成本。
要解決當前我國青年就業見習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應充分利用高校共青團在政府、用人單位和見習青年之間構建高效的聯通渠道,激發青年就業見習機制的活力。筆者提出高校共青團服務青年就業見習的具體模式,見如圖2。

圖2 高校共青團服務青年就業見習的路徑選擇
1.組織青年,開展分類指導
(1)端正認識,轉變觀念。高校共青團要借助組織優勢,利用團支部立項、主題團日等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向學生解釋見習理念,宣傳見習政策,打破將見習等同于求職,要求工作穩定、待遇好的錯誤觀念,使學生明確見習崗位的定位及意義。發揮團干的激勵作用,引導見習學生從基層做起。對學生提出要求規范,要求學生保質完成見習任務,在寶貴的見習機會中積累經驗。
(2)科學測評,分類引導。通過團干和班委了解學生的能力、就業意向,對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就業動機高低進行測評;基于“動機—能力”模型[9](見圖3),根據學生測評數據所處的位置,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比如,對就業動機不足的學生主要進行心理疏導,對工作能力較低的學生主要安排技能培訓,而對于工作能力低且就業動機低,消極對待就業的學生,可以建立團員互助幫扶機制,安排專人聯系,進行跟蹤引導。

圖3 動機—能力模型
2.主動發聲,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
高校共青團可以通過團區委、團市委、團省委,與政府產生密切聯系。通過團干部與院系團委部門,主動對接見習單位,利用班級團支部聯系見習學生,了解雙方意見需求,積極調研形成報告,主動向各級政府部門進行反饋,為改進就業見習制度建言獻策;協助政府部門健全見習人員利益保護申訴機制,使得見習人員有途徑解決見習過程中發生的矛盾;推動見習單位管理規范化,確保崗位的設置更加符合社會需要。
3.完善機制,加強同見習單位的聯動
(1)積極溝通,保障權益。高校共青團積極和見習單位進行溝通,明確見習學生的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及時進行跟蹤和協調監督,規范見習單位行為,確保學生通過見習提高工作能力,保障學生在見習期間所享有的補貼、福利,包括人身保險、見習工資等。依托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做好見習期間學生的心理跟蹤和疏導工作。
(2)平臺建設,對接崗位。高校共青團可以通過開展見習崗位推介會、設置就業見習咨詢窗口等模式集中線下對接路徑,組織見習單位進入校園,為用人單位和見習學生提供面對面機會,提高崗位對接率和見習成功率。同時,完善線上網絡對接渠道,設立咨詢熱線,建設見習資訊網站,保證學生及時、準確地獲得見習就業信息。根據學生需求主動聯系社會資源,拓寬見習單位行業覆蓋面,提高見習崗位要求與青年學生能力素質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