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禮明,周麗潔
(長沙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 長沙 410022)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聚居地發展民族村寨旅游,不僅能夠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找到新的出路,實現鄉村經濟結構的優化,也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民族文化,保護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隨著貴州、云南、廣西、四川、湖南等地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對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成果開始增加。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1989-2019),以主題“民族村寨旅游”做限制性檢索,共檢索到文獻1146條。從研究的內容上來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影響等方面。在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研究上,現有研究包括:陳志永(2009)對社區主導和政府主導開發模式的研究[1]、何嵩昱(2013)對貴州民族村寨旅游發展模式研究[2]、呂君麗(2015)對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的研究[3]、楊軍輝(2017)對旅游村寨民族文化補償機制構建研究[4]、聶欣晗(2018)從智慧旅游的角度探討民族村寨旅游的開發[5]等;在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影響研究方面,現有研究包括:劉韞(2007)研究了旅游發展對少數民族女性的影響[6]、王克軍(2014)對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博弈下的環境問題研究[7]、黃成華(2016)在旅游驅動下對民族村寨的文化認同研究[8]、李天翼(2017)對貴州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模式利益主體訴求的研究[9]、王海燕(2018)對西北桃坪羌寨與上磨藏寨旅游開發對文化傳承的影響研究[10]等。從文獻發表的時間上來看,2000年以前的文獻較少,2005年以后有關民族村寨旅游的文獻數量開始增加,其中,2015年有114條,2016年有127條,2017年有133條,2018年106條,2019年截止到9月有59條,這也說明隨著我國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國內對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
對于民族村寨旅游的定義,羅永常(2003)認為民族村寨旅游是以少數民族鄉村社區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的人文事象和自然風光為旅游地吸引物,以體驗異質文化,追求淳樸潔凈,滿足“求新、求異、求樂、求知”心理動機的旅游活動[11]。唐玲萍(2006)認為“民族村寨旅游”是基于“民族旅游”大范疇概念下的一種更為具象的旅游形式,將其界定為一種以少數民族社區為旅游目的地,以人文景觀(如建筑、服飾、飲食、節慶、禮儀)和自然景觀為旅游對象,注重文化體驗性的,兼具民俗旅游、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特性的綜合性旅游活動[12]。周常春(2010)認為民族村寨旅游是指區別于旅游社區居民的外來游客(一般為城市居民),對民族村寨的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產生好奇心理,故選擇假期來到當地進行的一段體驗型的游玩、購物、休閑等一系列區別于常住社區的活動,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時,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13]。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民族村寨旅游的涵義有兩個要點:一是要滿足旅游的動機,強調文化體驗;二是旅游目的地是民族村寨,是少數民族社區。同時,這樣的旅游活動又兼具民俗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的特性。因此本文將民族村寨旅游定義為:以少數民族村寨社區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人文現象和自然風光為旅游吸引物,以體驗異質文化與生活為動機,集觀賞、體驗、休閑、娛樂、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活動。
1.有利于當地居民的思想解放
旅游者的到來打破了當地居民封閉的生活模式,同時將一些先進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滲透到當地。旅游者帶來的新思想、新觀念都對當地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有利于當地居民摒棄民族文化中的不良陋習和落后思想,從而使新的價值觀念滲透到民族村寨的各個層面,無形中更新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思想素質。
2.有利于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
民族村寨旅游的出現,改變了少數民族生活區域生產的單一性,充分挖掘了民族村寨資源的經濟價值,從而大大提高民族村寨居民的經濟收入。從旅游業的投資成本來說,旅游業投資少,見效快。通過游客在當地的消費,旅游把游客的錢截留下來,再注入村寨經濟的發展,可以快速的看到收益成效,能有效的緩解當地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不僅如此,相比于投入而言,發展村寨旅游經營風險小,獲利大,同時還有利于調整民族村寨地區的經濟結構。
3.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民族村寨旅游是一種服務性極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民族村寨旅游要滿足游客游覽、住宿、飲食、購物、交通等等方面的需求,這些需求能帶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并吸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酒店、餐館、商店、娛樂設施和其他旅游相關的工程設施建設或服務,需要大量的用工,無論固定工或旺季的季節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民族村寨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4.有利于當地基礎設施建設
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能為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民族村寨一般來說多處在交通閉塞的地方,信息交流不暢。因此在民族村寨發展的初期,受游客人數、資金等各方面的限制,旅游業帶來的輻射效應不是很明顯。隨著游客的增多,消費總量逐步上升,當地旅游收入也會有很大的增長。為了從更大程度上吸引游客,這就需要民族村寨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旅游業的收入所得來改善交通、住宿等硬件設施。
我國少數民族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且大多分布在農村,少數民族聚居地有著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習俗。一是生活習俗(服飾、節日、民族祭祀等)方面,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與山水相伴,居民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有特點的居住、飲食習慣,有自己的節慶、民族祭祀活動,甚至尊崇最原始的信仰。二是民族藝術,包括文字、音樂、工藝、建筑等。少數民族很多都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由于生產方式和生活環境的不同,他們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工藝制作、音樂、舞蹈、建筑風格。另外,很多民族村寨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自然環境。
我國一直以來都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并一直支持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最常見的是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財政支持,重視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對貧困地區進行幫扶,或者組織發達地區對少數民族地區對口支援,照顧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家為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最大的經濟和人力支持。2005年,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要繼續加強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和幫助,促進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先開展對當地社會發展有益的公益活動項目等。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旅游業現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居民收入的增加推動旅游需求的增加,收入是旅游需求的基礎,只有當收入達到一定的程度,人們對旅游的需求才會產生。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旅游消費需求旺盛。2018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18年旅游市場基本情況顯示,2018年全年國內旅游人數達55.3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8%;入出境旅游總人數達2.91億人次,同比增長7.8%;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民族村寨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遺留下來的遺產,是優秀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村寨為空間單元、以少數民族文化為核心吸引物的民族村寨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類型。
由于旅游主客之間的經濟文化落差,有可能會導致少數民族居民對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失落。當地人對自身文化產生的質疑,不利于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外面的世界很好”吸引著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向外遷出,村寨只留守大量的老人和兒童。與此同時,外來通俗文化中的不良文化也開始向內部滲透,導致民族文化境遇堪憂。商品經濟改變著當地的價值觀和傳統社會結構,這種經濟發展破壞了原始的社會內部穩態,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同時,文化價值觀開始轉變。
政府引導的項目開發,村民參與度極低;當地居民即使參與,也不是主要的管理、經營、獲利的主體。民族村寨當地居民主要解決游客的居住食宿問題,自主經營客棧、小餐館等旅游服務項目,或者生產出售紀念品。這些大都是低收入、高強度、非技術的旅游服務項目。當地居民作為旅游資源的擁有者和運營模式下的收益人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管理權和參與權,面臨利益分配不公平、產權規定不明確、政府信息不公開等問題。總的來說,居民參與層次低;參與方式雖然多樣,但參與效應低;居民本身的參與意識不是很強。
原始、古樸、寧靜、神秘的少數村寨是吸引旅游者到此旅游的原因,這是少數民族村寨的獨特魅力所在,少數民族有的具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等。在開發民族村寨旅游資源的過程中,要深刻挖掘出極其具有當地特色的標志性旅游文化,設計出別具一格的旅游產品和項目,讓游客領略到獨有的文化魅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資源稟賦的同質性,若民族村寨都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很好的合力的前提下,就極容易出現產品的雷同,從而不能形成很好的合力。
由于旅游地本身所處的位置,當地旅游發展有一些不利因素,如我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山區、鄉村,山區的氣候適宜,冬暖夏涼,植被覆蓋率高,空氣質量良好;但是發展旅游必須滿足“食、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由于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者帶來的生活垃圾,使用交通工具帶來的尾氣等使當地的水環境和大氣環境質量下降;游人的踩踏、攀折等也會使植被結構遭到破壞。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民族村寨旅游本身的脆弱性和發展方式的不合理也給當地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
民族村寨旅游中可供開發的旅游資源非常的豐富,目前的開發內容主要集中在展現村寨原始容貌、歌舞表演、祭祀禮儀等方面,對于可以體現出少數民族獨有的景觀美學價值、環境生態價值、社會倫理價值、道德美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等深層次體驗性旅游產品和項目的開發還較少。因此對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首要任務是要提高村寨旅游產品的層次和深度,將單一的觀光旅游轉變為文化性強的體驗旅游,開發出更多綜合型的旅游產品,并逐步深化完善形成品牌。另外,在開發過程中,要體現出民族村寨特色,尋找村寨中最有競爭力的核心資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題村寨。
總的來說,在旅游項目開發上,要注重自然資源項目與人文資源項目的互補,注重開發路線的整體性,同時要突出重點,開發具有文化價值的精品旅游項目。
要在保護文化獨特性的前提下進行產品開發,給游客帶來真實的文化體驗,“真實的文化”應該是文明的、質樸的、純潔的,能給游客帶來舒適的精神體驗,向其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美好的一面。
民族村寨旅游的生命力在于保持民族村寨的原始、古樸、寧靜、神秘的氛圍和狀態。因此,民族村寨旅游開發過程中必須保持傳統和現代化、原始性和商業化的平衡,旅游開發要避免雷同和庸俗化,要維持農村的原真性,要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現狀,在村寨旅游服務設施設計上體現當代濃郁的鄉土氣息,給人淳樸、懷舊的心理感受和真實、自然的視覺沖擊。當然,強調文化的獨特性和真實性并不是簡單的把民俗文化原原本本的搬上“舞臺”,而是要把繼承傳統與移風易俗結合起采,同時要考慮游客的接受能力與文化差異,開發出游客容易接受的文化旅游產品。
導致居民參與度越來越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一是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專業性不強,只能從事收入較低、非技術的體力型勞動項目;二是缺少較為完整的保障制度,利益各方容易陷入到利益爭奪中去,三是村民對于參與的重要性無意識。總體看來,民族村寨在市場、資金、技術等方面缺乏競爭力。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過程中,政府應該建立社區參與的保障機制,積極引導當地群眾廣泛參與旅游業的發展,讓當地居民參與到旅游開發、規劃和實施各個環節中來。政府應定期對當地居民進行培訓,強調其參與度對當地旅游發展的重要性。
提高村民的參與度要在健全的參與機制下進行,具體實現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讓當地居民參與到當地的旅游活動中來,不僅提供食宿、導游、信息等有償服務,還鼓勵居民從事民族物品展覽、民族文化展示、技能傳授等工作。比如民族文化中獨特的工藝品制造,可以選擇當地一些家庭作坊,現場演示少數民族特有的手工藝品制造技能,吸引游客學習,并且能激發他們的購買欲,延長停留時間。二是可以組織民眾參與當地的手工藝品和地方名特產品的開發,建立專門的作坊用于生產特色手工藝品,保質保量。三是讓當地居民參與傳統產業的深度開發,對當地的文化體驗和理解最為深刻的是當地的居民,讓他們參與當地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是最直接有效的。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旅游開發所帶來的旅游流,不僅僅是游客流,還包括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等,這些有利于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思想認識的提升。民族村寨因其旅游資源的富集性、生態環境的優美性等因素使得旅游開發成為民族村寨所在地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在開發中不僅要保持民族村寨的原真性和創新性,同時還需要關切村寨居民合理的利益訴求,重視社區居民的旅游參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