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鶴鳴,孫善斌
(1.安徽中醫藥大學,合肥 230000;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合肥 230000)
孫善斌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省針灸學會理事,現任安徽省針灸醫院康復科主任。從事臨床工作三十載,深研經典,熟讀岐黃,重視經典文獻的研究。治療各種病癥經驗頗多,尤其擅長治療痛癥雜病,現將孫主任運用“飛經走氣”針法治療疼痛經驗以及選穴思想總結如下。
通過文獻記載,在中醫最早形成的疾病理論中已包括對疼痛病因病機的思考[1]。對疼痛一詞的理解有學者提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營衛、精神情志等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統一受到干擾和破壞,這時某一局部就會發生使人難于忍受的苦楚,這就是疼痛[2]。就病因來講,寒為陰邪易致疼痛[3]。但外感六淫中其他邪氣均可使人體氣血運行障礙而發生疼痛,同時寒邪并非只有外來,也有虛寒內生。除此之外,七情內傷和不內外因皆能導致疼痛的發生。而且同一種病因由于患者體質不同而產生的病理基礎又會存在虛實之分[4]。疼痛的病機同樣需辨別虛實,臨床上不能一味強調實則瀉之以調和氣血。對疼痛的治療需對患者的病因病機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才能準確有效的治療。
飛經走氣針法形成于元明時期,首載于《金針賦》,是一組使針感持續走向病所的針刺手法。對于“飛經走氣”一詞戴晴[5]等解釋為:“針刺得氣后,使用針刺手法使針下之氣循經遠傳,同時在傳導過程中呈顯性和隱性交相傳遞的一種令氣至病所的針感現象。”
2.1 青龍擺尾 《金針賦》:“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孫主任結合臨床將其操作要點總結為在直刺得氣后,手持針柄將針提至淺層后扳倒針柄,針尖指向病痛部位,其意使氣至病所。同時手指緊按針柄腕部用力緩緩地左右擺動,似青龍擺尾之狀,使經氣能夠持續不斷的走向病所。
2.2 白虎搖頭 《金針賦》:“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孫主任認為,其精髓在于“似手搖鈴,退方進圓”。操作時需配合患者呼吸,即呼氣末時進針,以捻轉補法至穴位深處,進針過程中針尖運動形成圓形軌跡,輕輕捻針。吸氣起始時出針,以捻轉瀉法同時針尖運動形成方形軌跡,根據患者病情及耐受度確定行針次數。
2.3 蒼龜探穴 《金針賦》:“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鉆剔四方。”孫主任解釋為先直刺得氣后自穴位深層緩緩退至淺層。然后扳倒針頭,改變針尖方向,分別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透刺。朝不同方向針刺時,須由淺入深,緩緩捻轉進針,待針下得到不同得氣感應后,將針徐徐退至穴位的淺部,更改針尖方向,依上法再次進針。以上操作皆為“鉆剔四方”之“鉆”字操作要點,是為了使經氣由淺入深,擴散四方。而孫主任對“剔”的理解為催氣、搜氣的針法,臨床常用振顫手法。
2.4 赤鳳迎源 《金針賦》:“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如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孫主任將其操作要點總結為先刺入穴位深層,再退針至淺層待針下得氣后再刺至中層,邊提插,邊捻轉。并結合患者呼吸運動,病在上時吸氣起始時提針,病在下則呼氣末時進針。一捻一飛,兩指如同鳳凰展翅一般,翱翔飛旋,達到得上下左右之經氣,使其遍通四周。
3.1 脈診指導針灸 《靈樞·九針十二原》:“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臨床治療應先根據脈象的虛實,診斷出所主臟腑的虛實,以表里經互用為原則,凡實證均刺本經腧穴,虛證刺其相表里經脈腧穴,達到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的目的。再選擇合適的針灸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6]。孫主任遵從古代醫籍選穴思想下針前必先診脈,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3.2 重視經絡辨證 孫主任常借用《靈樞·經脈》篇:“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不可不通。”來告誡經絡的重要性。例如,腰背是膀胱經和督脈所過,臨床腰痛多屬膀胱經、督脈有邪之故,要取膀胱經腧穴或督脈穴位來治療[7]。孫主任在治療過程中,先辨病變部位所屬經脈,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特點,選擇該經脈的滎穴或者原穴[8],同時使用相適應的一種飛經走氣針法,使得氣至病所。
3.3 善用觸診選穴 觸診選穴是用指腹的敏感性,切按患者的脈象或觸按患者的肌膚、手足、脘腹或者沿著經絡的走向按壓,來了解病變部位和疾病的性質,是針灸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診法,不可不通[9]。孫主任觸診時會詢問患者疼痛部位后循經觸摸,確定病變經絡,辨別虛實,根據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選擇相應穴位,常獲良效。
3.4 交經繆刺 《素問·繆刺論》曰:“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古時刺絡稱為繆刺,刺經稱為巨刺[10]。臨床統一習慣稱為“繆刺”。繆刺分為左右繆刺、前后繆刺和上下繆刺。左右繆刺為確定病痛所屬經絡或者發現敏感腧穴,左病則刺右,右病刺左,在健側同名經絡腧穴針刺[11]。前后繆刺,孫主任認為凡痛必有一中心點,找準后,在對側相對處針刺,即腰痛刺腹,腹痛刺腰;胸痛刺背,背痛刺胸。上下繆刺適用于四肢疼痛,即上病取下,下病取上。
孫主任臨床取穴不拘一格,也常用原絡配穴、俞募配穴、獨取阿是穴[12]等。《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在臨床治療疼痛時,輔以調和心氣之法,可以提高治痛療效[13]。
古今文獻記載的針刺手法不勝枚舉,每一個手法的形成發展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14]。同時針灸既不會破壞患者的身體組織也不會導致患者身體功能紊亂[15]。而“飛經走氣”針法不僅有“過關過節”之功,其行氣、催氣之效較其他針法更佳[16]。尚艷杰[17]等通過飛經走氣針法和普通針法治療肩周炎,發現飛經走氣針刺能更好的激發患肢經氣,疏通經絡氣血。“飛經走氣”四法,有通利關節、行氣、催氣之共性,又有各自的偏向性[18]。
4.1 青龍擺尾 謝某,男,訴牙痛2月余加重3 d。患者兩月前在無明顯誘因下突發牙痛,3天前因過食辛辣,牙痛加重,食欲不振。查體:痛苦面容,面部疼痛紅腫,舌紅,苔干黃,脈弦細滑,尺脈尤細。診斷牙痛,虛火上炎證。治以滋陰降火,疏通牙絡。主穴:太溪。腎主骨,而齒為骨之余,患者乃腎陰不足,而致虛火上炎引起齒痛,宜用“青龍擺尾”法。配以對側合谷、雙側行間、同側頰車、下關,針4次而愈。
按:此針法除有通利關節,催發經氣外,亦適用于虛火上炎引起的頭面部疾患。
4.2 白虎搖頭 趙某,男,訴右下肢疼痛1月余加重2 d。患者一月前打球后出汗,涼水洗浴,之后右腿酸疼不適。2 d前氣溫降低,右下肢后側疼痛拘急難忍。查體:痛苦面容,患肢溫度較健側降低,按壓疼痛,舌淡紫,苔白膩,脈弦緊。診為痛痹,寒邪內侵證,治以活血止痛,舒筋散寒。主穴:同側委中。孫主任認為該患為外邪內侵,治以引邪外出,宜用“白虎搖頭”法。配以同側承山、環跳、次髎。2次治療后,患者訴疼痛減半已能忍受,又行3次治療后痊愈。
按:此針法對治療局部疼痛效果良好,是針灸手法中的瀉法,可以疏散風寒、活血化瘀、化痰通絡。“搖頭”意在引內邪外出,此法適用于風寒外邪內侵所致的風寒痹癥。
4.3 蒼龜探穴 許某,女,訴反復肛周隱痛2月余,便血1周,伴暈眩,乏力。患者兩月前常感肛周隱痛,反復發作,但用藥可愈。一周前肛周疼痛加劇,伴鮮紅色血便。查體:精神不振,面色?白,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診為內痔,氣血虧虛證。治以調和氣血,疏通腸絡。主穴:承山。孫主任認為該患者因內痔反復便血以致慢性貧血,宜用“蒼龜探穴”法。配以百會、雙側后溪、血海、二白、長強,治療2次后,患者訴疼痛減輕,仍有少量便血,5次后訴便血消失,肛周偶有不適,一周后疼痛消失,無便血。
按:該針法又名“陰陽刺”,其引氣入深,結合一退三進及鉆剔之法,可以增強臟腑功能,調和陰陽,同時具有補虛之功。
4.4 赤鳳迎源 陳某,男,訴左側胸脅部疼痛2周加重3 d。患者2周前因瑣事與家人爭吵后出現反酸,胸悶不暢。一天后,左側胸脅部疼痛加重。查體:焦慮病容,肋間壓痛明顯,舌淡黯,苔黃厚膩,脈弦澀,診斷脅痛,肝郁氣滯證。治以疏肝理氣,行氣通絡。主穴:同側陽陵泉,孫主任認為該患病在氣分,宜用“赤鳳迎源”法,配以雙側行間、同側支溝、期門。治療后,患者述疼痛大減,胸腹脹滿減輕,3次治療后痊愈。
按:該針法具有通經行氣、上下催氣之功,其手法刺激強度比蒼龜探穴來得輕,病人耐受力較差的可選用此法,常選用局部穴位,孫主任認為此法可行絡脈之氣,適用于各種經絡氣血壅滯所致疼痛。
針灸具有化瘀通絡、補虛瀉實之效。氣虛運血無力,針灸可振奮鼓舞經絡之氣,加速氣血流動。經脈痹阻,針灸可通調脈道,恢復氣血運行[19]。劉存斌等[20]發現針灸能明顯降低患者血漿CGRP水平,CGRP的釋放與神經源性炎癥密切相關,而神經源性炎癥是偏頭痛發作的關鍵環節,證實了針灸治療偏頭痛的科學依據。潘孝錦等[21]發現針刺膝關節周圍穴位能改善膝關節周圍血液運行和淋巴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減輕關節疼痛。從現代針灸臨床試驗研究結果中,如用援物類比法來分析可證明針灸治療疼痛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