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雅堃,王 檀
(1.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長春 130021)
王檀教授,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吉林省名中醫,從事臨床工作30余年,現任吉林省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肺病科主任,主要從事中醫內科呼吸病學的臨床研究及治療,尤其善于治療間質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肺癌等疑難病癥。對肺痹的治療有獨特的見解,現從肺脾相關角度總結王檀教授治療肺痹的臨床經驗。
《素問·痹論》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1],此為對痹的最早闡述。肺痹的病名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中共有五篇提及到肺痹,分別在《素問·五臟生成篇》《素問·痹論篇》《素問·四時刺逆從論篇》《素問·玉機真臟論篇》及《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黃帝內經》中關于肺痹病機的論述,后世諸多醫家以此為準繩。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宋代趙佶的《圣濟總錄》,宋代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朝皇甫中的《名醫指掌》,清代尤在涇的《金匱翼》,吳謙的《醫宗金鑒·痹證總論》,以及清代何夢瑤撰《醫碥》等,都論述了肺痹的理法方藥。其中,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則對肺痹單獨的闡述,比較完整地論述了肺痹的證候、病因病機、治療方法以及用藥原則。《辨證錄》《醫宗必讀》《普濟方》《醫學綱目》《證治準繩》《醫衡》《癥因脈治》《雜病源流犀燭》《顧松園醫鏡》《醫門法律》等書中也提及到肺痹。
王檀教授認為,肺痹的基礎是肺氣不足,腠理不固,肺痹的病機關鍵是痰飲與瘀血。因而王檀教授認為肺痹是指在肺氣虧虛的基礎上,外邪或內邪侵肺,邪不得泄,留著不去,致肺氣痹塞,宣肅不行而形成,臨床以胸中憋悶、喘促、氣急、劇咳、口唇爪甲青紫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王檀教授將肺痹的病因分為外邪和內邪,外邪包括風寒濕邪,空氣污濁,五體痹久;內邪包括痰飲瘀血,內生風火。而痹證產生的直接原因為氣機不利,血脈閉阻而致[2]。肺痹總由肺氣先虛,寒、濕、風侵襲于肺,導致肺氣閉塞,肺絡痹阻而成。肺痹既成,則肺體用俱損。此時的病變過程顯現出由經到絡、由氣至血、由淺入深的變化,虛實變證,病情復雜,纏綿難愈[3]。清氣吸入與濁氣呼出皆不足時,宗氣生成亦不足,一旦清氣不能入,濁氣不能出,則宗氣絕,呼吸停止,生命終結。肺所吸入之清氣需血以載之,經百脈而布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養之。肺痹則百脈不利,氣血瘀澀,心失肺助,久則心氣勞傷,神無所主。王檀教授認為,肺痹治療的基本原則是除痹通絡,宣暢氣機。早期重在祛邪,用化飲散寒,除濕瀉濁,潛鎮的方法,常用溫肺化飲除痹湯,枳實導滯湯,鎮肝熄風湯加減。若邪從熱化,則用清宣、解毒、化痰輔以益氣養陰法,常用清肺化飲除痹顆粒,當歸六黃湯加減。后期重在扶正,常用助陽補肺,兼以除痹之法,治療上選用助陽補肺除痹顆粒。而肺間質纖維化的病理特點是由于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而收縮,肺泡數量減少甚至閉鎖,產生疤痕和肺組織的破壞。所以,在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瘀阻肺絡的病理特點,與所論肺痹的病機相吻合[4]。
2.1 肺與脾的生理關系 肺與脾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與水液代謝兩個方面。肺司呼吸而攝納清氣,脾主運化而化生谷氣;肺主行水,脾主運化水液[5]。脾化生的谷精、谷氣與津液,賴于肺氣的宣降運動以輸布全身。而肺維持其生理活動所有需要的谷精、谷氣與津液,又要依賴脾氣運化水谷的作用才得以生成。只有肺脾的相互協調作用,才能促進宗氣及一身之氣的生成。
2.2 肺與脾的病理聯系 王檀教授認為肺痹的基礎是肺氣的不足,當肺氣不足的時候,必定會累及脾臟,子病及母,子盜母氣。脾虛受損的同時也反過來影響肺,母病及子,最終使肺與脾俱損。脾氣受損時,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濕邪阻滯生痰、生飲,飲邪伏于肺,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加重痰喘咳嗽等癥狀。肺脾不能協調時,宗氣運行失司,不能統攝氣血運行,又會影響全身的氣血及津液的化生輸布,使虛損更甚,并產生痰瘀等病理產物[6]。久則全身臟腑功能活動減退,可見神疲乏力等癥狀[7]。脾胃虛弱,土不養金,必致肺臟虛損,津氣耗傷,肺痿葉焦,加重肺部病變[8]。王檀教授認為,肺痹日久的轉歸為肺痿,肺痹—肺痿的臨床演變過程,疾病初起或感受外邪加重以“痹”為主,遷延發展階段則以“痿”為重[9-11]。病其標在肺,而本則在脾。
2.3 脾經伏火的形成 王檀教授認為,脾經伏火是肺痹(邪盛痹重期)最常見的證型之一。肺為嬌臟,肺氣不足,腠理不固時,風寒之邪直中太陰未解,內郁化火;肺氣不足,脾氣受困,中焦斡旋失司,中氣下陷,陰火內生,伏藏于脾經;或者嗜食肥甘厚味,生濕助熱,痰濕互結;伏火循三焦通絡或者手太陰肺經,內夾痰濕,熏蒸于肺所致。痰濕內蘊,內壅于肺,肺氣郁閉,肺失清肅,可見喘促、氣短、咳嗽;伏火內灼肺津,故見咳痰、量少、質黏、不易咳出;痰濕內蘊,津液耗傷,故見口干渴喜飲,小便少,大便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數均為脾經伏火之征象。
3.1 治法 王檀教授認為,肺痹患者出現脾經伏火證候時,應先暫緩針對肺痹本質的治療,急治其標。“伏火”一般呈慢性經過,病程纏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12]。內有郁熱,固而散之,應先升散郁火,宣肺通痹,清除體內郁火,再行對肺痹本證的治療。王檀教授應用清宣通痹方加減治療。
3.2 方藥 清宣通痹方是在瀉黃散的基礎上加減而成。瀉黃散出自《小兒藥證直訣》[13], 《醫方考》中指出: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此方主之[14]。方中重用防風,能發脾中之伏火,又能于土中瀉木[15],與藿香配伍,亦可芳香醒脾。苦能瀉火,故用梔子清心肺之火,寒能勝熱,故用石膏瀉熱,兼能解肌[16],清降與升散并進,使清降不傷脾胃之陽,升散能解伏積之火。甘草緩和諸藥。在此基礎上,王檀教授在方中加入了黃芩、梔子、茯苓、川楝子、蜂房、桃仁、沒藥、豨薟草。加入黃芩與梔子共清上焦之火,茯苓健脾除濕,川楝子收斂肝氣,清瀉肝火;桃仁、沒藥活血化瘀,通絡除痹。蜂房、豨薟草相伍祛風除濕,通絡止痛[17]。
王某,女,62歲,2018年5月11日初診,1年前因勞累后出現咳嗽,活動后喘促、胸悶、氣短等癥狀,未服用任何藥物。1周前受寒后上述癥狀加重,自行口服止咳藥(具體不詳)未見好轉,遂來我院門診就診。現癥:咳嗽、咯痰、量少、不易咯出,活動后喘促,胸悶,氣短,周身乏力,口干、口渴、咽干,小便黃,大便質干,日1次,舌紅苔黃,脈弦數。輔助檢查:患者自備我院(2018年5月10日)肺部CT示:間質性肺疾病。聽診雙肺呼吸音弱,雙下肺可聞及散在濕啰音,似爆裂音。西醫診斷:間質性肺疾病。中醫診斷:肺痹,證屬脾經伏火證,治以升散郁火,宣肺通痹,予清宣通痹方加減。方藥組成:防風20 g,藿香10 g,川芎10 g,梔子10 g,黃芩15 g,生石膏30 g,茯苓20 g,川楝子10 g,蜂房7 g,桃仁10 g,沒藥10 g,豨薟草30 g。7劑,1劑/d,早、晚分服。
2018年5 月21日2診:自述服藥后活動后喘促、咳嗽緩解,口干緩解。舌淡紅,脈沉細。處方:干姜10 g,炒白術20 g,生曬參10 g,炙甘草5 g,鹿角膠18 g,炙麻黃10 g,白芥子10 g,桂枝10 g,蜂房7 g,桃仁10 g,沒藥10 g,豨薟草30 g,威靈仙20 g。10劑,1劑/d,早、晚分服。
按:此患者肺痹1年,咳嗽,活動后喘促,結合相關理化檢查辨為肺痹。結合患者初診時舌脈,考慮患者受寒后寒襲肺衛,肺氣不足,脾氣呆滯,運化不及,內生郁火,故出現口干、咽干、口渴等癥,故與清宣通痹方加減。2診時舌紅改善,脈偏沉,考慮郁火已散,本證體現,故改治法為助陽補肺,除痹通絡,方藥以助陽補肺湯加減。肺痹病情復雜,病情較重,故需準確辨證方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