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秋平,嚴 偉,羅 軍,劉 淵
(貴陽學院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5)
當今中國正在由“制造”向“創造”轉變,這個轉變需要依靠大量創新型人才來完成,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陣地在高校,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義不容辭的肩負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責任。對于高校化學教育工作者來說,必須要承擔起培養具有動手能力強、創新思維活躍的高素質、應用型化學學科創新型人才的責任。
化學實驗教學在化學這門自然學科的整個教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2]。無機化學實驗是化學實驗中的基礎課程,無機化學實驗課程內涵豐富,所覆蓋的知識面和技能訓練內容是其它課程的實驗課程難以比擬的。無機化學實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化學原理[3]。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的理論知識、培養動手能力、增強科學素養,培養和提高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素養和能力,為學生獨立進行課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4-8]。
人們學習的方式和獲取信息的途徑都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改變。特別是“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以來,“互聯網+”在各個傳統行業中的應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通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與傳統行業間的融合,創造出新的行業生態[9-10]。同樣的,我們可以把互聯網應用到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11]。
無機化學實驗課程是學生進入大學最早接觸的實驗課程,學生在進入大學前經歷了長期的應試教育,很少進行實驗操作,甚至沒有進行過實驗操作。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養成了重視理論課學習而輕視實驗課學習的習慣。
雖然無機化學理論和實驗課程一般都是同步開設,但是經常會出現實驗課程所需相關知識在理論課程中還沒來得及講授,實驗需要先開展;或理論課程完成很長時間后,相應的實驗項目才開展,學生對實驗所需的相關理論知識已經有所遺忘。類似的理論課程教學與實驗開展不同步的情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少見,這種情況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需要尋求合適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傳統的實驗教學通常都是老師給學生講述了實驗內容及大量的相關知識,學生機械的按照老師講的實驗步驟一步步完成整個實驗,但不會主動去思考實驗的目的。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達到了對這種經典實驗進行驗證的目的,但學生在整個過程當中都是機械的完成任務,缺乏主動的思考和創新。因為只要照著老師講的去做就能把實驗很好的完成。一些地方性院校甚至把無機化學實驗當成了一門實驗操作訓練課來開設,開設的實驗項目基本都是一些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很少,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12-13]。另外,很多實驗項目都是要在與同學合作的情況下完成的,因此對學生進行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因此,如何讓學生重視實驗課并對實驗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如何創新教學方式來提高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效果、如何解決理論課與實驗開展不同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等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互聯網實現了各種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收搜一些演示性實驗的視頻和實驗現象豐富的實驗視頻結合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從而讓同學們對實驗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實現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的目的。另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用互聯網引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有效利用網絡資源獲取各種教學資源,提高課程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在信息技術條件下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教材與內容富有針對性、呈現手段豐富以及可支持碎片時間學習的互聯網教學資源相結合的方式對實驗項目進行預習,使學生提前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進行實驗背景知識的準備,在進實驗室之前掌握與實驗項目的相關內容。
“互聯網+實驗”的教學模式就是對傳統高校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跨越課堂、校域、地區甚至國界獲取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例如通過互聯網獲取實驗項目的相關資料,為研究性實驗提供參考。甚至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圖書館數據庫開展文獻調研,調研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追蹤研究熱點等等。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互聯網必定能改變目前的困局,大大提高社會對本科畢業生的認可度。
利用網絡社交平臺創建師生和生生互動平臺,教師提前給出實驗的學習大綱、學習重點,讓學生自學。另外,適當增加設計性實驗項目,指導學生利用現有知識、教材與網絡資源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學生通過互聯網互動平臺與實驗搭檔互評、討論實驗方案。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討論實驗的細節,實現師生的一對一、一對多的即時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驗預習情況。同時,也加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對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是一個很好的機遇。教師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提供的網絡教學資源為教學服務,彌補傳統教學中有限教學資源的不足,豐富、拓展教育手段和教學內容。另外,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實驗課程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