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瑞,馮興東
(1.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 成都 610012)
為推動四川形成立體全面開放新格局,需要高水平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新平臺,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因此,在“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的格局下,四川應該時不我待,未雨綢繆,搶抓機遇,積極探索建設中國特色、內陸特點、四川站位的自由貿易港。
毋庸諱言,四川既不沿邊也不靠海,不僅與境外自貿港在空間地域上相比,存在一定劣勢,而且與一些沿海省市相比,探索建設內陸自貿港也存在若干短板。從歷史實踐看,海港確實是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設自由貿易港的共同選擇,自由貿易港的“港”也由此而來。
從世界發展史看,陸權一度成為時代主導。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認為,在舊陸權時代,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歐亞大陸);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但是,隨著世界航線的發展以及海運價格的低廉使得海權時代到來,世界上許多重要港口均成為列強的爭奪對象。
隨著資本跨地域擴張追逐利潤的沖動,使得唯有地理空間上的大陸而不是海洋,才能向資本提供利潤最大化的可能性。資本迫使世界權力的角斗場,從海洋重新回到了大陸。更重要的是,世界物流技術變革,航空業的發達,高鐵技術的突飛猛進,高速公路網絡的星羅棋布,最終大大降低了包括陸路在內的物流成本,大幅度提升了運輸效率,彌補了海洋消耗時間長的不足。陸權與海權此消彼長的結果,使得今天大海的重要性相比起舊日之功能,已經相對降低了,新陸權得以重新回歸。如果說,舊陸權時代是對舊時代的肯定,海權時代是對舊陸權時代的否定,而新陸權時代又是對海權時代的否定。這是否定之否定。新陸權不是簡單的陸權回歸,而是在新內涵的陸權重構。
從理論上講,自由貿易港的空間地域載體是完全可以多元的。海港固然是自由貿易港空間地域載體上的優先選擇,但不是唯一選擇。自由貿易港不僅僅可以“海港”為空間地域載體,也可以“城市”“島嶼”“空港”“鐵港”和“江港”為空間地域載體。
從實踐上看,世界上的自由貿易港也不完全是海港。比如,新加坡境內共有7個自貿港,其中1個以空運貨物為主,樟宜機場自由貿易港,由樟宜機場集團管理;另外6個以海運貨物為主,其中5個由新加坡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管理,1個由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管理。新加坡的7個自貿港都以圍墻與外界隔離,進出自貿港的通道由海關查檢站管理,進出人員和車輛都必須接受檢查。新加坡自貿港政策,主要的方向是放松各類監管、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促進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廣泛而深刻地改寫了四川省的經濟地緣地位,為中國西部和內陸地區的開放迎來了歷史性的戰略機遇。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開放建設項目,“一帶一路”倡議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因素,是一項我國主動對接周邊的開放性建設項目,是我國實踐其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嘗試,“一帶一路”將伴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全過程。四川位于“長江經濟帶”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連接地帶,四川在“一帶一路”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這些都意味著四川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必將發揮重大引領作用。通過內陸地區自由貿易港建設,在深化沿海開放的同時,推動內陸和沿邊地區從開放的洼地變為開放的高地,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進而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長期作為西部地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四川可輻射陜西、貴州、云南、西藏等省市區。隨著長江經濟帶、成渝城市群的協作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隨著成都躍升為國家中心城市,四川內陸開放高地正在隆起。在內陸開放中四川要成為領軍角色,探索建設內陸自貿港是大勢所趨、使命所在。
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中央精神,站高謀遠,準確把握全球開放大勢和四川歷史方位,緊緊圍繞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建設,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機遇,不斷完善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工作的體制機制,全省對外開放取得了頂層制度設計持續完善、開放型經濟發展穩步提升、“一帶一路”建設縱深推進、區域協同合作全面深化、投資促進取得重大進展、對外交流合作更加廣泛、開放合作載體迅速拓展、對外經濟走廊初步形成、對外開放環境不斷優化、對外開放能量不斷釋放等十大成效。
特別是,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了“突出南向、提升東向、深化西向、擴大北向”,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高質量建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等一系列重大決策。新時代、新機遇、新征程。四川開放環境日趨優化,建設內陸自貿港的條件日趨成熟。
四川內陸自貿港的探索與實踐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改革,涉及面極廣,需要頂層設計和精心謀劃,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四川自貿港要超越目前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的“政策邊界”,以“境內關外”制度安排,更突出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專一功能,整合四川各類保稅區和空港、鐵港和河港的口岸資源,對標國際標準,充分釋放“一線放開、二線管好、區內自由”的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效率高的制度紅利,提高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培育國際貿易的新業態、新模式。
四川探索建設的自貿港,雖然地處內陸,但“境內關外”的“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自貿港基準必須嚴格遵循。
“一線放開”是“境內關外”的重要機制。四川自貿港除列入負面清單的國家貿易管制類項目(包括禁止類、限制類)之外的貨物、物品、技術進出“一線”均不報關、不統計、不驗證,只需傳輸電子艙單,同時實施關稅及進出口環節稅豁免政策,免除海關慣常監管;“二線管住”,即貨物、物品進出“二線”實行進出口申報管理,依靠高標準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自由”,即企業可以在自貿港區內自由開展倉儲、物流、銷售、展覽、維修、組裝、加工、制造、融資租賃、包裝、集拼等生產經營活動,區內的業務準入,無需經過審核批準,并實施增值稅、所得稅的特殊優惠。
四川單一的空港、鐵港和河港都無法凸顯四川內陸自貿港的口岸比較優勢和特色。我們建議,可以考慮在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天府新區片區和青白江鐵路港片區、川南臨港片區的基礎上,以“一港多區”的模式運作。所謂“一港多區”,就是指四川自貿港作為“一港”,由青白江鐵路港片區(鐵港)、天府國際空港和雙流航空港區片區(空港)、瀘州、宜賓、樂山、南充等航運港片區(河港)的“多區”整合構建,協同運作。
要通過管理授權、產權制度、運作機制的一體化,成立中國(四川)自貿港管委會,隸屬于國家有關部委,由四川省政府代管,直接實施天府國際空港區、雙流航空港區、青白江鐵路港區及瀘州、宜賓、樂山、南充等航運港區的統一管理與聯動,探索建立統一的內陸自貿港體系,探索將鐵路港、航運港、空港按照相同標準統一納入啟運港退稅實施范圍,創建完善天府國際空港和青白江國際鐵路樞紐以及瀘州、宜賓航運樞紐之間的中轉集拼模式,降低內耗,擴大自貿區范圍和規模,形成標準統一、貿易便利、管理高效、安全可控的內陸自貿港。
以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片區和瀘州片區的保稅區為基礎,進一步擴圍保稅區邊界,將保稅區的“境內關內”監管機制升格為“境內關外”的自貿港機制。
目前,在四川空港、鐵港、空港區域內有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成都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成都鐵路口岸保稅物流中心[B型]、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這是建設中國(四川)自貿港的核心區域。但是,這幾個保稅區的功能單一,且在性質上屬于“境內關內”,此其一;其二,這幾個保稅區面積有限,不能充分發揮設置功能區,不能置放體現“區內自由”特征的倉儲、物流、銷售、展覽、維修、組裝、加工、制造、融資租賃、包裝、集拼等生產經營活動。因此,我們要將目前四川“多區”內的保稅區在功能上升格為“境內關外”;將其空間范圍進一步擴大,按照國際標準建設好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同時,要以高圍墻加鐵絲網等物理隔離措施,對自貿港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運作管理。
探索建設的中國(四川)自貿港雖然要對標自貿港的國際標準,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國外或香港模式。
四川探索建設的自由貿易港,要體現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內陸特點,符合四川突出南向開放的站位。我們探索建設的中國(四川)自貿港,實行的是“境內關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性質沒有變,與自貿試驗區相比,體現了海關監管機制的不同,屬于海關監管領域的“一境兩制”。
四川探索建設的自貿港,歸根結蒂是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川開放實踐。因此,探索建設的中國(四川)自貿港,除了體現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之外,還必須體現內陸特點、凸顯中國(四川)自貿港在我國自貿港建設布局中的內陸南向開放站位,成為四川“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的格局中的“芯片”,助推“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四川區域協調發展。
在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的建設過程中,四川自貿試驗區積累了單一窗口與建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等的諸多經驗。在此基礎上,四川要在“一帶一路”建設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領域排查缺失,對標境外自貿港,著力接長和補齊短板。
第一,創新內陸自貿港的離岸業務。四川探索建設的自由貿易港,首先應該大力吸引轉口貿易,不斷地集聚商品物流以及供應鏈企業,使四川以成都、瀘州、宜賓率先成為西南地區鏈接沿海地區和泛歐亞地區的貿易樞紐。然而,發展本地貿易、轉口貿易并不是自由貿易港的終點,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才是自由貿易港的最終發展方向。在全球互聯網產業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物理距離已經不再是問題,內陸地區完全有條件彎道超車,迅速發展離岸貿易。離岸貿易的意義在于其帶來的信息和數據流,這是產業生態圈價值鏈的高端發展方向。同時,在宏觀審慎管理原則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內陸自由貿易港區完全有條件率先試驗,實現貿易結算資金自由收付制度。四川探索建設的自由貿易港區,應該允許各類金融機構以自由貿易港區相關業務為載體,加大跨境人民幣的使用,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國際化金融服務和風險管理工具,為企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提供全流程資金支持。同時,探索在自由貿易港區內實現離岸金融服務,特別是面向中東歐地區的離岸金融服務。包括:支持自由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離岸研發中心、離岸創新中心;對標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支持根據產業特征和實際需求,開展限額內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和開設多幣種離岸金融賬戶;發展跨境現代綜合第三方物流等。
第二,探索充實內陸自貿港的離岸金融業務。四川探索建設內陸自貿港,要積極爭取人民銀行在金融開放中的授權。在人民銀行給予一定的外匯額度審批和授權的前提下,可以在自貿港內建立一個封閉的金融系統,在這個封閉的金融系統中,人民幣與外幣實行自由兌換。同時,申請以有關金融機構為依托,積極向國家相關部門協調,在四川自貿港內設立“一帶一路”國家小幣種調劑、結算中心,豐富內陸自貿港的金融業務。
第三,卓有成效地設計好內陸自貿港的人員進出管理。鑒于對外籍人員管理制度較為復雜的現狀,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和四川省政府聯動,成立專門管理自貿港人員流動的部門,以簡化人員進出港程序,加快人員的進出港速度,創新制度安排,實現“港內人員自由流動,進出港人員管住”的目標。
第四,凸顯內陸自貿港的江海、江鐵、鐵海、陸航的多式聯運。四川探索建設的內陸自貿港,要實現海、陸、空一體化多元物流,大力拓展以成都為支點、覆蓋世界主要城市的客貨運航線,構建“空中絲綢之路”,提高運輸效率;實現口岸管理的“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提高通關效率;在天府國際機場附近建設國際倉儲物流園區,鼓勵航空公司在天府國際空港設立國際中轉基地,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航空網絡節點,同步探索開放第五航權,優化與國內國際航空樞紐之間的聯動。
第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形成基于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的多雙邊經貿合作大通道。四川探索建設內陸自貿港,要強化“光網四川”工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三網融合試點為契機,加快智慧應用項目、智慧產業基地建設,大力推進智慧政務、智慧產業、智慧民生三大工程,打造西部信息高地和信息樞紐,構建“網絡絲綢之路”支點。以內陸自貿港作為信息服務驛站,承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信息外包服務,使四川探索建設的內陸自貿港成為世界性的“后臺辦公室”。
第六,加大與國家部委的對接工作,以“部省合作”機制探索建設內陸自貿港。探索建設內陸自貿港,不僅僅是四川對外開放的大事,更是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布局。因此,建議四川成立專門小組,加強境外自貿港調研,研究制定內陸自貿港方案,積極爭取國家及有關部委各方面的支持,特別是政策支持,結合四川內陸特點,從謀劃、策劃著手,形成體現中國特色、內陸特點、四川南向開放站位的內陸自貿港建設方案的基本架構及建設路徑。
第七,完善四川內陸自貿港突出南向開放站位的基礎設施。四川探索建設的內陸自貿港,要在國家自貿港布局中清晰和明確突出南向開放的站位,南向開放的基礎設施至關重要。因此,四川要與重慶、貴州、云南、廣西聯手,力促國家加快南向通道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積極主動融入“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合作”“中緬國際通道”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廓”建設,疏闊內陸自貿港的外經貿集散和輻射能力。尤其是中緬經濟走廊依托的中緬鐵路境外段北起云南瑞麗,分兩線延伸到緬甸仰光新城和皎漂經濟特區。未來的成都-昆明-瑞麗-皎漂這一新的陸海聯運通道,將使目前四川-南亞-歐洲的海路運輸避開馬六甲海峽,距離縮短3000公里以上,與中歐班列(蓉歐快鐵)相比,其貨物運輸成本可以降低三分之二左右。因此,四川要大力促進川緬經濟通道建設,積極對接孟中印緬走廊的基礎設施項目,鼓勵川發展、川鐵投、川能投、川投等省屬投資平臺積極參與南向通道及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
第八,積極搭建國際交往平臺,培養和引進自貿港建設人才。四川探索建設自貿港,要積極搭建國際交往平臺,形成自貿區的對外交往氛圍。筆者建議,四川以突出南向開放為契機,借鑒中國-東盟峰會、博鰲亞洲論壇等,以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為突破口,主動打造“中國-南亞論壇”并成為永久會址;依托四川雄厚學術資源,舉辦“中國(四川)-南亞智庫論壇”,促進中國與南亞深度合作,促進留學生、學者互派,政府官員互訪;設立“四川與南亞、東盟國家青年人才千人交流”計劃,創建“四川與南亞東盟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互派工程”等。同時,要通過在川試點實施積極的技術移民與投資移民特殊政策,加大國際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促進四川乃至我國西部地區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技術交流、人才交流、資金交流和產能合作,接長和補齊四川探索建設內陸自貿港的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