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西華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
傳統的風險管理理論是指:項目的各參與方,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根據分析和評價結果做出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求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或降低風險事件帶來的損失,采取的預防措施應當能夠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程度的控制風險[1]。
(1)集成風險管理理論
集成風險管理理論是指將需要的信息按照一種特定的方式融合成一個整體,便于管理者進行分析。工程項目集成風險管理理論就是將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人員、資金、資源以及法律等因素進行整合,綜合分析項目可能面臨的風險,并運用項目風險管理方法進行預防和控制。
(2)項目耦合風險理論
系統中的各個風險因素之間存在著耦合效應,不同的風險因素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后果遠比單一風險因素產生的后果嚴重的多,會在經濟和人員上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失[2]。
(3)項目全壽命周期風險管理理論
隨著項目的實施,在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風險因素,所以項目風險管理應該存在于項目的整個壽命周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風險因素是動態變化的,因而項目風險管理應當是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
(4)項目全面風險管理理論
項目風險是由內因、外因以及綜合效應三個要素共同組成的動態因果過程[3]。在進行風險管理時,應當從整個系統的角度出發,對工程項目的每一個層次、每一個階段以及每一個部門的風險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從而達到對工程項目風險全面管理的目的。
(1)人員風險
工程項目牽涉人員廣泛,主要分為各參與方的管理人員和勞務人員。管理者在項目管理中占主導地位,作出的一切決策都會影響工程項目的質量,管理不當會引起風險事件的發生;勞務人員的工作直接構成工程實體,由于勞務人員操作不當造成的事故不在少數。
(2)資金風險
資金風險主要包括籌資風險、用資風險、回資風險和配資風險。企業在資金籌措、使用過程中,會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經濟市場或者法律制度的變化,都會造成企業資金損失[4]。
(3)資源風險
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會用到各種原材料以及機械設備,這些資源在使用時也會給項目帶來風險。原材料質量標準、能否達到工程項目實際需要,機械設備的使用性能等因素,都是工程項目的風險來源。
(4)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主要包括合同法律風險、價款法律風險、工期法律風險以及實際施工人法律風險等四個方面。無效合同的簽訂、工程變更依據不明、現場簽證不規范、索賠程序不嚴謹、實際施工人不符合法律規定等都是造成法律風險的主要因素[5]。
由于人員風險、資金風險、資源風險和法律風險之間存在著耦合關系,因而在制定應對措施方案時,不僅要對單一因素可能引發的風險作出防范,還應當注重各個因素之間的耦合效應,有針對性的作出防范措施。
(1)人員風險防治措施
聘用具備專業知識且善于管理的人才擔任項目管理人員,以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準確的作出決策,降低管理因素引發的風險;對實際施工的勞務人員進行安全、專業知識以及技能上的培訓,避免因施工人員缺乏安全意識或技能不過關造成的風險事件。
(2)資金風險防治措施
在項目實施之前,資金已到位或資金來源已落實,避免因資金來源不穩定而引發的資金風險;做好資金使用、資金配置計劃,嚴格按照計劃進行資金的使用;在項目開始之前,組織專業人員做好資金回收報告,分析資金回收方式以及其可靠性,保證投入資金能夠在計劃時間內全部回收,并且能有一定的盈利。
(3)資源風險防治措施
原材料進場之前,由相關負責人組織驗收,保證原材料質量符合工程需求,并簽字確認。租賃或購買的機械設備,必須經過嚴格的檢查,定期進行維修保養,相關手續均應簽字確認并歸檔。
(4)法律風險防治措施
項目發包人嚴格審查承包人資質,不將工程發包給無資質或資質等級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承包人,規范工程變更及現場簽證程序,轉包或分包工程,嚴格遵守國家法律規定。
(5)耦合風險防治措施
人員風險主要受主觀因素影響,難以控制,當人員因素與其它因素耦合時,產生風險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資源風險雖然是客觀因素,但在檢驗時由人員控制,若人員未按照標準對原材料進行檢驗或未按時對機械設備進行維護保養,則會給工程項目帶來風險;資金的籌措、使用都是由管理人員或專業人員進行,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合同簽訂不僅受法律規定影響,同樣受人為因素影響。
在對各項因素制定風險防范措施時,應當加強對人員的控制,從人的主觀因素及物的客觀因素兩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風險發生概率。
工程項目的風險是多種多樣的,客觀因素變化可能性小,容易控制,而涉及人員因素時,受主觀因素影響,難以對其進行定量控制。要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就要求項目參與人員具備極高的綜合素質,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技能,還應當具備很強的責任心,在工作中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以降低風險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