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陳 宇
(濱州學院 化工與安全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高等教育需要應時而變,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則需要持續創新。濱州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其面向地方行業,服務地方經濟等一線需求,需要培養技術突出,專業對口的應用型人才。濱州學院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主動適應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著力打造民用航空、生態環境、化學化工等7大應用型專業群,初步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航空為主要特色,理、工、文、教、經、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相互支撐的學科專業結構布局。在此過程中,創新“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讓區域行業全程參與,與區域行業企業建立深厚、緊密、實質性的聯合培養機制,縮短用人單位與人才培養直接的差距,為其他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定借鑒。
第一,突出辦學特色。與傳統的“985”,“211”研究型大學不同,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學校硬件和軟件上投入不足,因此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研究型大學相比,專業的理論基礎較差,創新能力也較弱。而與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相比,其實踐動手能力也達不到相應的水準,因此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1]。而致力于培養“雙創型”人才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區域行業和企業協同培養,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對于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學師資團隊,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突出應用型院校的辦學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提高就業競爭力。目前,從高校畢業的人才,其所學專業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均有待提高,而社會上的企業需要大量的可操縱性的應用型人才。由此可見,企業的需求與學校培養的人才資源存在著尚待調和的矛盾,而這也成為了目前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應用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進行校企合作,尤其是結合當地的企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可以針對性的著重培養應用化學專業學生在當地產業中的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以區域產業和經濟發展需求為指引,對教授的內容與知識點進行創新化轉變,由此可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更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使其畢業后快速融入到區域企業的環境中,為其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捷徑。
第三,降低企業成本。優勝劣汰是21世紀所有企業面臨的挑戰。為了最大化企業獲得的利潤,企業將想盡一切辦法降低其生產和經營成本。地方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當地企業對人才技能的要求,其培養的人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地區特色的經濟發展項目。在應用化學的專業技能上,立足當地的發展,可以為當地企業培養了解地區經濟發展趨勢的應用化學專業人才,提高人才培養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實現隨到隨用,縮短了畢業生在任職崗位的適應時間,也減少了企業對畢業生的專業培訓上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從而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構建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應用型本科院校和區域企業通力合作,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項目合作等方面進行合理分工。
第一,優化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根據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且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能夠更好的為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是則需要根據社會發展、學生發展和企業需求綜合設計和考量。筆者所在單位的應用型本科專業通過市場調研,專家論證等方式,確立了以下的培養方案:本專業面向精細化工及相關產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線,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能在化學化工、能源、輕工、醫藥、商檢、環保和航空涂料等行業,從事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同時,強調學生掌握應用化學專業所需的多學科綜合知識,具備解決化學化工、能源、輕工、醫藥、商檢、環保和航空涂料等領域復雜問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能擔任精細化工領域團隊負責人;具備精細化工行業創新精神和國際化視野;能從事化學化工、能源、輕工、醫藥、商檢、環保和航空涂料等領域的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能適應精細化工行業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變化。
第二,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的設置一方面要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相符合,一方面要與區域企業的需要相結合。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基礎開發課程,突出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以培養應用技術為要點,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突出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教學模式改革中,增強與區域企業合作的機密性,積極聘請區域企業內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到學校進行專門講座,開拓學生眼界,搭起大學生和社會溝通的橋梁。由于他們深知區域行業現狀,為適應大學生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教學方案中,應該邀請區域行業專業人士參與進來,以達到教師校內理論教學和行業資深人士校外實踐教學的雙向發展路徑。同時,利用學校的基礎設施和人才優勢,為行業企業研究人員開展更好的培訓服務,實現校企雙贏[3]。與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京博控股發展有限公司,以及西王集團有限公司等當地知名企業合作,聯合辦學,直接提供企業需要的人才,推動教學改革,教師團隊逐漸向雙師方向的轉變。并且,聘請業務精英和骨干人員到課堂上與學生和老師分享應用化學領域發展的最新熱點,把他們平時的實際操作經驗分享給在校學生,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所學的專業,了解行業的最新發展狀況。
第三,開展全方位的項目合作。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實際,結合區域行業和企業發展狀況和產業特點,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軟硬件條件,加深校企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項目合作。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都有一定的機會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及校內的其他科研訓練計劃,然而在校大學生與市場及企業接觸的機會較少,很難獨自尋找到合適的課題開展研究。一方面,學生的項目或者課題可以與區域企業結合,針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與疑點,通過與企業技術人員探討分析,從而確立相應的研究課題。課題研究過程中,由企業里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帶隊,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實驗研究,撰寫項目研究報告。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畢業生快速的參與企業活動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讓學生參與校內教師橫向課題的研究,在該研究過程中,通過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鍛煉,可以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為服務行業和企業提高自身實力。同時,區域企業應與校內老師經常溝通與交流,及時就企業中存在的問題與在校老師討論和共同學習,而在校老師則可以以此為案例進行課題教學,從而讓學生更充分的接觸企業生產實際,培養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符合當前經濟發展趨勢和現狀。依據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以應用化學專業為切入口,立足學科建設實際需求,創新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從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以及項目合作等方面與區域企業進行分工協作,將為培養新勢態下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提供一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