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2)
校企合作是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給學校與企業帶來的必然選擇,是能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和學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目標的;通過校企合作這個平臺,企業找到了合適的人才、儲備了一定的新生力量,學校也順利的幫助學生實現了就業,并且學生到企業實習鍛煉,不僅能提前感受到企業文化、職業道德與素養的要求,還能接受專業的一線技能實操的鍛煉,實現了學生由學到做的轉變。
校企合作包括校企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以及建立生產實習基地等多種模式,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我校在訂單培養這一塊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也發現一些不足。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公路工程專業行業特點,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論證了訂單培養的優缺點,對更好地培養該專業合格人才有重要意義。
“訂單班”指的是企業提前選擇在校學生進行“訂單式”培養的一種模式。
在“訂單班”的教學過程中,學校與企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能從中受益達到雙贏。一方面,學校借助這種模式更好的了解企業不同崗位人才的技能需求, 改革以往的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在合作的過程中快速的發掘、培養、鍛煉人才,提高新進人員的技能水平、融合速度,有效的解決了招工難、新人不好用等問題,儲備了大量的后備人員,大大壓縮了用人成本。
因此,為深化校企融合,發展與實踐“訂單式”人才培養教學,值得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和論證工作,我們了解到:湖北長江路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頗具實力的大型企業,公司資質齊全、信譽良好,主要承建各等級公路、橋梁等土木工程建設。
近年來,該企業迅猛發展極速擴張,大批擬建在建項目缺乏一線技能型人才,特別是工地檢測實驗人員極為匱乏。
基于此,經多次積極溝通協商,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實現了校企開辦“訂單班”的合作模式,與該公司聯合開展教學合作,培養公路工程檢測人才。一方面針對企業所需培養人才解決企業人才缺乏之急,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及早解決了就業問題。
校企通力協作,學校提供政策支持,企業則對奔赴現場實踐鍛煉的學生提供相關條件完成實習并加以指導。實習期結束,企業和學生按照約定自主選擇,企業可聘用表現優秀的學生,學生也可選擇企業完成就業。學校做好相關宣傳配合工作,展示“訂單班”相關內容和規定,合作企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崗位要求和薪資等情況,學生則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在自愿的前提下,向學校報名并通過筆試、面試、綜合測評等形式申請加入“訂單班”。經過密集的宣傳工作,學生報名踴躍,經過多道程序嚴格篩選,最終我們確定30 名優質學員,為“訂單”培養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對于“訂單班”學生,學時根據實驗項目靈活配置;部分急缺的施工現場應用的設備儀器,由企業按照協議內容及時補充;部分檢測樣品直接從工地調配,在企業人員的指導下,實習、實訓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授課方式充分考慮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有學生反映,“訂單班”教學更有針對性,內容豐富更貼合現場,相較以往的常規教學,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整個教學工程中,讓大家體驗到了真正的工作環境,完成了入職培訓、崗前訓練過程,對企業產生認同感,為順利進入頂崗實習環節打下基礎。
“訂單班”教學完成后,為檢測學習成果,設有綜合考核。由校企雙方共同主導。一方面是校內考核,學生必須通過“訂單班”開設的相關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考核。另一方面由企業進行考核,學生在“訂單班”期間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實操技能以及管理技巧等方面都將成為考核要點。最終通過學校和企業雙方考核的學生才能擁有 “訂單”企業實習工作,能優先和企業簽訂協議,實現就業。
按照校企的協議約定,雙方共同完成對學生的“訂單”培養后,企業擇優選擇表現靠前的學生,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
與企業和畢業生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通過網絡、回訪、調查等手段及時掌握合作信息,對“訂單班”的運行狀態進行密切跟蹤與研究,我們發現訂單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是訂單班培養的運行機制和保障制度并不穩固,缺乏對應的專職人員。校企雙方雖然都設有專門的訂單班管理機構,但大部分成員多是兼職身份,常常遇到運行受阻、效率不高等問題。企業方面人手不夠,特別是缺乏專人管理,導致訂單班的日常運行工作難以保障。包括訂單班的組織與協調工作時有不暢,遇到緊急事情,工作甚至陷入停頓;對于學校,由于實訓場地及設備的限制,再加上大量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導致學校的話語權不夠,不能對企業形成有效約束,導致企業對“訂單班”運行的部分承諾沒有完全兌現。
其次,訂單班教學本身就存在著不穩定性,時間、地點頻繁變動,計劃的教學管理難以實施,預期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對于訂單班的教學,學校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靈活調整,但企業往往因為生產任務緊張,工作壓力巨大,授課人員、授課時間常常變動,使得訂單班的人才培養計劃難以實現,打擊校企雙方合作的信心和意愿,不利于訂單培養的質量以及訂單班今后的發展。
首先,校企雙方要做好訂單培養的正確定位,尋求雙方利益的共同點。雖然學校與企業價值觀與文化內涵存在差異,利益訴求不同,但是雙方對訂單培養模式都抱有嘗試的意向,說明二者還是有著共同的需求的,存在著合作的基礎。因此,為達成訂單培養的目標,雙方都要提高認識和責任心。企業應提前做好全面規劃,在訂單培養初期就應考慮到工作環境的影響,有針對性的制訂相關措施和應對方案,確保訂單培養順利進行。校方更應結合現實,考慮企業困難,積極主動靈活應對,盡量滿足企業的需求,在學生學習和工作上盡量給予配合,努力培養出符合預期的人才。只有使企業和學校資源合理整合,重新配置,實現合作利益最大化,訂單班才能長久健康發展。
第二,校企要建立并完善訂單班的相關規定制度,保障訂單班管理機制有效運行,校企雙方積極互動實現信息的暢通交流。要做到這些,其一先從人員上著手,校企雙方應安排足夠的管理人員,并且專職應對,定期進行信息溝通。其二,嚴格執行訂單班的教學計劃,不得隨意調整,特殊情況而不能進行的教學調整,要提前進行溝通,耐心的對學生進行解釋說明,消除學生的反感和不信任。
最后,考慮到校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建議訂單班培養應以適時簽訂協議的方式來合作。經過大量追蹤調查,我們了解到市場波動較大,為了避免風險,保障學生和企業雙方的選擇空間,提前規劃適時簽訂的方式就能取得雙方都比較滿意的結果。企業在學生一入學簽訂訂單班協議,就應履行相應的義務和責任,學校也應盡量督促保障學生利益不受影響,這樣才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