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其英,劉國魁,馬登學
(1.臨沂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2.臨沂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1]。《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重點培養創新型人才,重視培養領軍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地方高校應擔負起面向區域經濟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因而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將成為高等教育未來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主題。為了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提高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我們以化學專業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一一三二”人才培養模式,對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嘗試,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一個核心:緊緊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這個核心[2]。
“一”是一個前提:以科教融合理念為指導,制定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
“三”是三位一體,“以人才為基礎,以平臺為支撐,以項目為驅動”,建立一套完善的項目服務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
“二”是兩個保障,一方面,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實行導師組負責制,以科研社會服務項目為抓手,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以及各種學術會議,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嚴格有效的制度體系:學院設立創新計劃專項資金,為選入“創新計劃”的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科學實驗提供資金(2000元/生)和場所,定期召開入選“創新計劃”學生的學術論壇、研討會。
在學校應用性人才培養總目標下,與地方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研究修訂了化學、應用化學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培養適應地方化學化工產業鏈發展需要的,能夠在化學、材料、能源、化工、環保等領域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及生產管理等方面工作,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化學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突出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課內課外相結合,較好地滿足了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實現了課程體系與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對接。有針對性地加大選修課程中人文、自然學科比重[4],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修養;增設若干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科目,如“創業基礎”、“專業創業教育學科競賽”、“競賽型創新實驗”等[5],將具有本專業特色的各類活動與學分獲取聯系起來。
針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按照不同層次、不同需要實施不同層次、不同內容、不同方式方法的實驗實踐教學,提出了“分層次按需求的實驗實踐教學”模式。認知實踐從大一上學期開始,主要包括到企業和中學的初步見習和基礎化學實驗。提高實踐從大二上學期開始,主要包括儀器分析實驗和部分開放實驗。綜合實踐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包括綜合化學實驗和校外基地的實習。創新實驗主要在二、三、四年級開展,包括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開展實驗,解決實際問題。
科研項目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載體,以科研項目為抓手實施創新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水平科研項目、成果的取得,使得開設學術前沿課程成為可能。教師們開設了 “現代分析測試技術”、“納米科技”和“初探人體奧秘:細胞內部的生命暗戰”等40余門校選修課;部分科研實驗轉化為學生的教學實驗項目;開展了系列學術報告,用教師的科研成果豐富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教師還將科研課題分解為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互聯網+項目、挑戰杯項目等,由學生完成,使學生在本科期間就得到了規范的科研訓練。同時,我們以化學化工學院理事會為平臺,尋找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切入點,通過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反哺教學,豐富專業選修課的內容,從而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并積極為成員單位及相關企業排憂解難,攻關生產難題,提高企業技術競爭力。在此過程中老師們發現,大學里學到的知識必須與實際結合才能發揮其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夯實基礎,還要密切聯系生產實際。
臨沂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實驗室總面積10000余平方米,山東省重點實驗室6個、山東省工程技術中心3個、校級重點實驗1個,校級科研平臺5個、實習基地20多個。不同的平臺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承擔的任務不同。化學專業實驗室主要承擔專業實驗的教學,創新實驗室主要承擔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實施,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工作室共同承擔開放實驗部分,為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參與教師科研課題、拔尖學生培養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支撐。積極組織學生去基地見習實習,校企聯合指導畢業論文,在實踐中開闊視野。為了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院還設置了院級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2016年,共設60余項,每項資助800元,2017年,共設80余項,一般項目每項資助1000元,重點項目每項自助2000元。
打造一支理論知識深厚、實踐能力突出的“雙師型”優秀實踐教師隊伍。聘請20名企業、中學技術型人才、專家等來學校任兼職教師[6],協助畢業設計、實訓、實習、見習等工作。同時派遣6~10名教師到化工相關企業、中學去學習實踐,參與技術研發、品牌提升、課程改革等環節,積累豐富的生產經驗,從而具備“雙師”素質,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校企、校校合作。
本改革措施實施3年以來,人才培養成效明顯,創新、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學生在全國高等院校化學專業師范生教學素質大賽、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山東省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競賽等競賽中獲國家級獎勵74項,省部級獎勵6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7篇;獲批立項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7項,臨沂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7項。近三年就業率100%,考研率近三年居全校前三,2017屆考研率為39.7%,其中化學專業達到68%,2018屆考研率為30%,化學專業達到37.5%,2019屆考研率為37.6%,化學工程與工藝(專升本)錄取率達到59.1%。企事業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專業知識踏實、實踐創新能力強”,滿意率達98%以上。
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務。構建適應區域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也必將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7]。通過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既能實現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又可以實現與市場接軌、提高育人素質、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性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