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成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
今年發生的響水天嘉宜特大事故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失,更給我國石化產業及化工園區發展帶來極大負面影響。盡管事故原因尚未公布,但是從應急、安全、環保等相關領域專家分析來看,初步判斷可能是因為危險廢物儲存管理不善而引發的火災爆炸事件,也暴露出嚴重的管理缺失和責任缺失。
縱觀世界石化工業發展,化工園區在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綠色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德國等發達國家發展石化工業的經驗告訴我們,化工生產過程中只要管理上做到嚴格管理、規范管理和科學管理,責任上做到各層級人員責任明確、并且人人盡職盡責,監督上做到依法監督、專業執法,化工生產過程就能做到本質安全,其安全風險就是可控的。園區化是當今全球石化產業的主要趨勢,是推動我國石化產業集約化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載體。
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676家。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57家,省級化工園區351家,地市級化工園區268家。全國已形成石油和化學工業產值超千億的超大型園區14家,500億~1000億元的大型園區33家,100億~500億元的中型園區224家。現在大陸31個省區市除西藏外,30個省區市都有石化園區。
化工園區在推動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行業管理創新、協調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F已成為我國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戰場。近年來,石化行業和各地區也都涌現出一批管理規范、產業競爭力強的典型示范園區,“中國化工園區30強” 就是一批領先的代表,2018年化工園區30強實現銷售收入占全行業銷售收入的20.6%,實現利潤占全行業利潤總額的25.2%。
應該看到,化工園區是重大危險源的聚集地,企業多且集中,安全風險大,安全管理機制尚不完善,直接或間接導致火災、爆炸、泄漏等事故的發生,都將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國內化工園區在規劃布局、設立準入、經營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未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結構特點、化工產業資源、自然環境條件等制定化工行業發展規劃,出于財政增收以及政績考核的考慮,相互效仿設立化工園區,致使園區間產業結構雷同,部分化工園區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相矛盾、園區功能與其他主體功能區不協調,存在規劃水平低、產業定位不準確、選址不合理等問題。
有的園區整體發展水平與所承載的高質量發展任務不相匹配,存在審批權限不明等問題。企業入園的準入機制不健全,一些化工園區對入園企業片面強調投資強度、土地產出率,忽視項目的安全風險和環境污染,缺乏提升園區安全、環保相關的整體管理措施,存在著嚴重的風險隱患。
部分化工園區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對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考慮不足,過于重視短期業績而忽視長遠發展。一些化工園區建設在生態紅線區域、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內,不僅無法保證化工園區的長遠發展,而且破壞了區域內的正常資源平衡;一些園區重視自身的環保和安全達標,但沒有考慮周邊整體環境的承受能力,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已經超過了整個區域的環境可承受能力。
化工園區的安全管理涉及多個管理部門,如各級政府、安全監管部門、園區企業以及園區管委會等。有的園區未形成有效的安全監管執法機構和安全監管管理隊伍,沒有系統的安全檢查和督察手段、不能統一協調各企業安全管理工作。部分園區的安全監管技術手段以及配套設施相對滯后,監控平臺建設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在事故應急救援方面,企業、化工園區的事故應急預案缺乏統一的接口,發生事故時各自為戰,未形成經濟高效的區域應急救援能力。
新時代賦予了化工園區建設和石化產業發展的新任務,為實現我國石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繼續堅持“基地化、一體化、園區化、集約化”的發展模式,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化工園區建設,全面提升我國化工園區安全環保與建設管理水平。
從符合主體功能區劃分、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區域經濟基礎條件、城市總體規劃等角度進行全面研究,制定各省市化工行業發展規劃,確定專門區域發展化工產業,并將園區規劃納入當地城鄉發展規劃。有序推進企業搬遷入園,總結企業搬遷入園工作經驗和典型案例,加大政策協調力度,給予化工園區和搬遷企業更大支持,促進搬遷項目優化提升,淘汰落后產能和裝置,有序引導過剩產能和低端產能退出,實現土地、資源的節約高效利用。
強化入園項目環評與園區規劃環評、現有項目環境管理、區域環境質量聯動。嚴格化工項目準入門檻,禁止審批列入國家、省市產業政策限制、淘汰類新建項目,不符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的項目等。要建立園區內的企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入園項目要符合安全生產標準、園區產業鏈安全和安全風險容量要求,大力支持產業匹配、工藝先進的企業入園建設,項目要落實危險廢物合理利用、處置途徑。加快淘汰列入國家、省市產業政策中明令禁止的,重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生產工藝、技術裝備。
化工園區應當建立健全園區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加強人員配備,完善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責任制、聯動機制等規章制度,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重大危險源監控。化工園區應當建立功能健全、統一指揮、上下貫通應急指揮機構和專業性應急救援隊伍,配備充足的應急裝備和物資,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應急預案,加強實戰性應急演練。
化工園區必須建設配套的環保基礎設施,提高污染集中治理水平。園區應配套建設專業的污水處理廠,嚴禁化工廢水接入城鎮污水處理廠。企業化工廢水要實行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強化對特征污染物的處理效果,嚴禁稀釋處理和稀釋排放。企業應根據各類廢氣特性、產生量、污染物濃度、溫度、壓力等因素綜合分析選擇合適、高效的末端處理工藝,廢氣治理設施應納入生產系統進行管理。加快建設并規范運行園區危險廢物焚燒設施和安全填埋場,園區應配套建設相應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防范各類事故的發生。
化工園區需要整合園區內外的關鍵資源信息,建設一套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智慧管理系統,通過互聯互通,實現各系統之間無縫連接與協同聯動,提升園區整體管理效能,加強園區與社區信息共享與應急互動,提高化工園區在安全、環保、節能、應急等方面的響應速度和能力,不斷提升化工園區安全、環保水平。
堅持落實責任關懷,做到規范化、機制化、常態化、國際化,加強信息發布和信息公開,與周邊社區、學校等機構進行常態化的合作交流,積極回應輿情熱點和群眾合理關切,及時解疑釋惑,普及化學化工知識,增進公眾對發展化學工業的理解和認同。發揮公眾對化工園區發展建設的監督作用,實現和諧共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