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雯
(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貴州 清鎮 551400)
伴隨著生態系統日益失衡,對于當前社會經濟增長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進而引發不良循環的出現。所以,國家還需要關注經濟協調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意義,從而通過節能降耗政策制度的實施,再配合上能源節約的研究,希望能夠對當前的城鄉規劃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最終迎合生態文明的建設需求。
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國,文明作為基礎條件,能夠讓人們形成新的認知,從而客觀的認識世界,這樣也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針對生態文明而言,在工業文明建設與發展滯后,生態文明就可以與具體的建設標準相互結合,維護人與自然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并且掌握對應的規律,實現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相互結合,最終滿足全面發展和循環應用,確保全新社會形態的形成。目前,城鄉規劃還處于初期階段,針對基于生態文明的規劃方法還沒有通過相應的指導,其依舊存在定位不清晰、認識存在差異的問題。同時,在最近幾年的研究中,也在持續強化對城鄉規劃工作的認識,能夠基于綠色生態發展的基本原則,確保其理念的形成與發展。在自然環境和物質空間下,直接將生態、綠色作為基本的工作目標,進而改善生態文明。同時,基于以人為本的基本發展理念,實現總體上的控制與規劃,維護社會公平性,進而實現整體的協調應用,改善其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在這一協調發展之下,不僅可以讓人們形成全新的認識,同時也可以積極的改進資源和生態理念,確保城鄉規劃能夠致力于綠色低碳的發展條件下。特別是針對城鄉規劃,還需要注重其創新與完善,將原本單一的人口規模規劃改善,明確對應的工作目標,確保各個方面能夠協調發展。在實施城鄉規劃中,還需要給予設計方法與技術層面的改進,并且通過全面的分析,將其理念提升到全新的高度上。其中,低碳生態城市就成為其重要的規劃要點,可以落實到規劃之中,確保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互轉變,最終提升規劃水平[1]。
在當前的城鄉規劃之中,考慮到生態文明建設,就需要做好理念的樹立,能夠考慮到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再配合上城市空間結構的科學打造以及規劃方法的有效更新,這樣就一定可以滿足城鄉規劃的整體需求,服務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城鄉規劃和設計,為了能夠達到合理性與科學性的要求,首先就需要明確生態文明特征的規劃理念樹立,并且還能夠將理念落到實處。也就是說,盡可能讓實踐具有針對性,確保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基礎。首先,實施針對性的措施,確保CO2的排放力度能夠有序的降低,同時還可以考慮掃清潔性的能源。這樣不僅可以針對性的處理具體規劃實施之中的污染問題,同時也能夠在實踐之中有效的落實生態文明城市理念。
另外,在城鄉規劃中,需要持續的優化與完善整個規劃流程。在具體實施中,基于多角度入手,確保規劃效果,如,針對審批流程做好持續的優化,確保整個程序在實施過程之中都能夠彰顯出透明化。并且,引導居民參與到日常的城鄉規劃與建設中去,基于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功能的增加,這樣才可以良好的控制城鄉規劃的問題。
所謂綠色基礎設施,實際上就可以將各個開敞空間與自然區域保持相互的聯系,進而組成對應的綠色空間網絡,而森林、雨水花園、鄉土植被等都囊括其中,其形成的網絡系統就屬于有機統一、相互聯系的。但是,綠色基礎設施這一個概念是最近幾年才被引入進來的,所以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大力的推行。基于這一情況分析,為了能夠推動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就需要做好綠色基礎設施的大力建設,并且在這一過程之中還需要注重資金的投入,能夠實現政策的完善處理,并且通過規劃,將生態環境保護之中的綠色基礎設施概念宣傳給社會大眾,從而引導群眾參與意識的逐步提升,最終讓群眾可以參與到其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去[2]。
對于城市空間而言,其本身就是城市居民與經濟、生態、文明以及社會等元素相互影響從而產生的結果,其本身就是在城市區域之中的整體映射,并且也是在空間方面城市形態的物質表現模式。城市空間結構本身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就具有相對明顯的作用。
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來進行分析,在打造城市空間結構之中,還需要注意到:
1、適當緊密的構造城市空間
在國外的規劃之中,緊密程度相對較高的城市規劃得到工程師與設計師的認可。但是,擁有者與意見保留著的人數也非常可觀。若干年的發展,使得國內城市在無限度的進行城市空間的開發,并且透過“取消縣市區域”等行政地區的模式,也讓城市邊線得到快速的發展,這樣就導致各個城市緊密程度略有不足,這樣不僅會增加職-住宿之間的通勤間距,同時也會影響到公共出行,再加上小轎車的頻繁使用,就會增大能源耗費,導致交通污染問題的出現。
因此,基于人工眾多、用地減少以及對應的節能需求,針對城市而言,就需要適應緊密類型城市的發展,其用地情況就應該結合實際的使用情況,這樣才可以將局面的通勤間距縮減,有利于公眾出行,并且通過小轎車使用頻率的限制,也能夠滿足生態型城市的建設需求,最終減少CO2的實際排放量。
2、注重城市空間構造與生態環境體系之間的兼容規劃
針對空間結構,還需要權衡到提升區域生物多元化水準的具體要求,從而對其余生物存活加以權衡,基于城市生態環境和對應的生態容量,將其實際的接納作為標準,最終完善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延展,而城市空間結構還需要與地區生態環境體系實現相互的兼容。
在實施城鄉規劃中,還會提出合理的、科學的規劃方法,確保能夠達到生態平衡,實現對應的生態功能,這樣才能夠推動城鄉規劃工作的變革與發展。在面對當前相對成熟的建設環境以及日益復雜的城市問題的時候,就需要確保其規劃方法的完善性,能夠確保原本粗線條的規劃工作能夠逐漸朝著精細化的方向轉變,最終達到整體的發展需求,在這一種建設條件下,不僅能夠實現動態化的預測與調整處理,同時也能夠滿足定量與定性的分析,最終推動多方的全面發展,滿足學科的綜合化應用,最終推動其目標的整合和對應的應用[3]。
總而言之,當前的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僅是我國面臨的問題,其本身屬于世界性的問題。因此,為了能夠實現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還需要嚴格的保護其自然環境。在城鎮化的進程之中,城鄉建設會對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并且諸多部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在實施城鄉規劃中,還需要宣傳生態環保,能夠讓人類形成對應的生態文明理念,最終推動基于生態文明之下城鄉規劃的可持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