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南 雷鳴 易博
[摘 要] 資產評估作為我國新興的現代化管理類行業,在我國現代化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資產評估專業人才作為從事資產評估行業的綜合性高智能人才,在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著重對我國資產評估培養模式進行分析,并與國外的培養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提出我國資產評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措施,以便能夠促進我國資產評估專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資產評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評估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1. 093
[中圖分類號] G424.1;F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01- 0219- 03
0 引 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資產評估行業是現代高端金融類服務行業,我國的資產評估行業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發展。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有資產評估師35 499名,資產評估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2016年12月1日《資產評估法》開始施行以來,資產評估市場更加規范,進一步促進了資產評估行業在我國的發展?,F如今,資產評估行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經濟市場很重要的一部分,對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隨著資產評估行業的飛速發展,資產評估市場對于資產評估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經常面臨著人員緊缺的窘境,這一現狀對我國人員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起步較晚,歷史比較短暫,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和國外相比有很多不足,如評估人員專業素養較低、綜合分析能力不足、知識面比較狹隘等。因此,本文通過對比研究國內外資產評估人才培養模式,分析我國資產評估專業人才培養所存在問題,旨在為我國未來資產評估專業人才培養出謀劃策。
1 資產評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1.1 理論知識薄弱
為了使資產評估行業快速發展,目前我國正加速對資產評估實踐方面的大量推廣。雖然從短時間來看,比較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情況,但是如果從長遠來看,這真的會對整個資產評估行業產生益處嗎?馬克思主義理論告訴我們,理論與實踐要相互結合,要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只有將理論基礎打得扎實,才能不斷地研究出更高深的資產評估理論,使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目前,我國資產評估理論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尚處于摸索階段,無法全面地將所有理論知識進行深入教導。
1.2 對資產評估人才重視程度不足
資產評估行業作為新興產業進入我國經濟市場,相對于其他服務行業,社會對于資產評估的認識程度很低,導致資產評估從業人員在社會上不受重視。由于很多資產評估人員經驗不足,導致評估業務出現問題甚至出現評估失敗,會對資產評估行業聲譽起消極作用,造成從業人員被質疑專業性。這種惡性循環使得社會對于資產評估行業愈加地不重視,繼而會影響整個資產評估人才培養,使資產評估專業人才數量相應減少。
1.3 高等教育缺乏
我國目前在資產評估高等教育方面還稍顯稚嫩。自2005年南京財經大學開設資產評估專業以來,到2017年底,我國開設資產評估專業的高校僅44所。同時,有足夠經驗并能夠開課的教師不足,無法滿足需求。學校更愿意將資產評估作為一門選修的課程,而不是作為專業課,這也是資產評估人才層次不高的重要原因。
1.4 人才流失過多
資產評估從業人員在經過了前15年的飛速增加后,開始逐漸趨于平緩,這和資產評估行業的快速發展是相背離的。除了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一些劣勢,人才流失嚴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尤其在小型資產評估企業更為突出。究其原因大部分是薪酬方面設置不公,許多資產評估機構內部激勵機制不完善,使資產評估人員對于資產評估行業的前景不看好,紛紛跳槽到其他行業,使得最近幾年資產評估行業專業人才增長緩慢,從業人員緊缺,無法滿足資產評估市場的需求,阻礙資產評估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1.5 課程設置繁雜
現在我國尚處于資產評估人才培養的探索階段,所以在培養方面經驗欠缺,在課程設置方面對每一方向都“雨露均沾”。這種課程設置的初衷是為了能使培養出全面的資產評估人才,但從目前看來,效果卻不甚理想。雖然有著資產評估專業背景的人才對金融、會計、審計等方面都有涉獵,但都只是淺嘗輒止,遠遠達不到精通。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在課程方面一定要精益求精,并根據培養人員特色去開設一些更加實用的科目。
2 國外資產評估人才培養模式
2.1 美國資產評估專業人才培養
聯合會等美國各大評估協會同加拿大評估協會聯合起來成立了統一準則特別委員會,緊接著制定了《不動產評估改革》,這是美國以國家政府的名義所頒布的最具權威性的法律文件。自此以后,美國資產評估行業開始走向正軌。
美國對于評估行業要求嚴格,根據法律規定,只要價值超過25 000美元的資產要進行諸如銷售、投資、貸款等金融活動時,必須由取得了相應資格證書的評估師來進行評估業務。因此,資產評估師考試是美國人才培養中重要一環。美國資產評估協會實行分級分類管理,不同級別的會員擁有不同類型的評估資格。
美國還十分注重資產評估師的后續教育。資產評估師每年大概要接受30~40小時的后續教育,并參加一定時間的職業道德教育。美國資產評估協會對此進行監管,對未能按照要求參加后續教育的資產評估師下發通知,要求其在下一年度補齊上一年度的課時;如果繼續未能完成,則取消其會員資格。由于美國對于后續教育的重視保證了資產評估師個人綜合分析評估能力的不斷提升,并且會經常舉辦研討會來加強行業內部外部交流,使其資產評估行業始終走在世界最前列。
2.2 澳大利亞資產評估專業人才培養
相較于美國的資產評估管理是由政府所控制的,澳大利亞資產學會則不屬于澳大利亞政府,實現了財政的自主化。澳大利亞各州依據自己所在州實際狀況來制定相關資產評估法律規定和行業準則,所以澳大利亞資產評估學會會員多為個體而不是團體。
澳大利亞和美國一樣也十分重視后續教育。其后續教育由學會組織,教育方式包括函授教育、組織研討會等。每年資產評估學會都會抽取5%的資產評估師檢查后續教育情況,如未按照要求完成則會受到通報批評,3年無法達到要求則永久吊銷資格。
除了后續教育,澳大利亞對資產評估培養中最大的特點在于其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缺乏扎實的基礎的資產評估從業人員在資產評估業務活動中是致命的,會影響了資產評估人員的就職上限。所以澳大利亞各類高?;径奸_設了資產評估相關課程并擁有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這類體系對資產評估人才的培養有益無害,澳大利亞的資產評估人員只要在大學獲得相關學位并擁有2年相關工作經驗后就可以直接申請成為資產評估師,并不需要通過資產評估師考試。
3 我國資產評估人員培養模式的改進措施
從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資產評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我們看出了國外資產評估人才培養模式都有著一套從準入考試到高等教育,最后到后續教育的完善的培養流程,我國雖然也開始慢慢形成這樣的培養模式,但無疑還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本文結合國外的培養情況和我國現有國情,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3.1 完善考試制度
我國目前的資產評估準入考試制度相對比較完善,現已擁有資產評估師考試、房地產評估師考試、珠寶評估師考試等一系列分類考試,并且每年對于考試內容及范圍都會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使得從這些考試中脫穎而出的資產評估人才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我國資產評估協會也仿效國外將會員分為執業會員、非執業會員、見習會員、聯系個人會員、資深會員以及名譽會員等層次。這種會員管理制度使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能更加層次分明,每一個等級的會員會處理與其等級相符的資產評估相關業務,這樣不僅大大提高評估效率,同時可以激勵資產評估人才。同時,筆者認為可以仿效國外對資產評估考試進行分級,級別可以對應資產評估協會會員的等級制度,考察資產評估人才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可以增加一些實踐方面的考試內容,讓考生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拿到職稱的資產評估師能更好地融入資產評估行業。
3.2 提高高等教育培養
從目前看來,高等教育才是阻礙我國資產評估人才培養的最大障礙。歸根結底,是師資力量的不足,導致高校無力去開展資產評估專業方面的課程,這完全不利于我國資產評估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在開設了資產評估專業的44所高校中,在未來幾年中應將資產評估專業更加細化,將其分為房地產資產評估、珠寶資產評估、無形資產資產評估等更加具體的相關專業方向,這樣可以在高校中就初步培養出我國資產評估行業中的專業型人才。
3.3 加強后續教育的管理
從國外的資產評估人才培養模式中我們看出,無論是重視準入考試的美國還是重視高等教育的澳大利亞,其對資產評估人員的后續教育都一絲不茍。對后續教育未能完成的資產評估師的懲罰都十分嚴厲。我國的后續教育開展時間較短,處罰力度也相對較輕,造成許多資產評估師對后續教育相對敷衍。因此,我國資產評估協會可以成立專門的后續教育培訓機構,負責我國資產評估師的后續教育的培訓以及監管。除去正常的后續教育,各資產評估機構還應多開展關于資產評估行業的研討會,和其他資產評估人員互相交流研究心得,互相促進對資產評估行業的理解。
4 結 語
資產評估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行業,人才是支撐資產評估行業在我國發展的基礎。我國尚處于資產評估人員培養的起步階段,這是由我國短暫的資產評估歷史造成的,是無法回避的。資產評估人員的培養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從國外吸取經驗到國內自我改革與完善,希望能在政府的幫助下,形成一套既符合我國國情又科學的資產評估人才培養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郭化林.應用創新型資產評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會計之友,2011(20):120-121.
[2]陳銀月.對資產評估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科技經濟導刊,2016(34).
[3]唐振達,譚茹月,李良春,等.資產評估本科人才培養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0):126-128.
[4]王夢宇.淺談資產評估行業人才發展現狀[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 (4):66-67.